05.26 高校訪談·百廿浙大 攜榮光砥礪奮進

高校訪談·百廿浙大 攜榮光砥礪奮進

  • 《高校招生》:在考生和家長的眼中,浙江大學顯然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好”大學。在羅校長您的眼中,浙大的“好”究竟體現在哪裡呢?

羅建紅:清華大學其中一任校長梅貽琦曾說過:“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那些錄取分數相對較高的院校,自然是因為其本身就具有優勢,才會持續受到考生和家長的追捧和關注。但大家不應當僅以錄取分數高低作為甄別大學實力好壞的指標。要衡量一所大學好不好、一所大學的實力究竟怎麼樣,需要從學校品牌、師資力量、基礎建設、科研實力以及畢業生社會認可度等方方面面進行深入地考查。

如果要具體談談浙江大學“好”在哪裡,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看。

一所“好”大學首先應該有較強的綜合實力。作為目前國內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高水準大學,浙大的學科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十二個門類。浙大不僅學科設置“全”,更能做到學科發展“精”。依據ESI2017年3月公佈的數據,浙江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了世界學術機構前1%,居全國高校第二;6個學科進入前1‰,居全國高校第一;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國高校第二;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好”大學,自然有名師大家雲集於此,浙大也不例外。我們的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國家“千人計劃”學者76人、文科資深教授8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首席科學家41人、“長江計劃”特聘(講座)教授120人以及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6人。正是以齊全的學科門類、頂尖的師資實力作為奠基,一批具有開放性、國際化水準的高端學術平臺得以在學校先後建立。目前學校已建成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我們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98%以上,其中有超過60%的本科畢業生赴海內外名校繼續深造。

大學自然也要有大樓,一流的基礎設施是為了給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多的實習場所。浙大共有7個校區,校本部坐落於紫金港校區,還擁有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以及海寧校區,學校圖書館總藏書量已達683萬冊,同時還建有7家高水平附屬醫院。

當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一流大學的學生理應具備國際化的氣質,建立國際校區的初衷正基於此。不同於傳統國際化辦學的“一對一”模式,學校的海寧校區採用的是一種“一對多”的全新合作辦學模式,即在一個校區內同時與多個國際一流的合作伙伴建立起若干個聯合學院。這是我們的探索,也希望成為一種突破。為確保學生能在這個國際校區接受到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國際化教育,我們在教育全程引入合作伙伴的師資隊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資源、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所有學院均採用全英文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強調通識與專業相結合,注重師生互動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採用完全住宿書院制加強養成教育和通識教育,在外籍教師和國際學生所佔比例不低於30%的多元環境中,每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中英文表達能力都將有所提高。同時,學生在讀期間均享有海外交流的機會,更能同時獲得兩所名校的學位。目前,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已正式成立,並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就成立中美商學院已經達成合作辦學意向。總之,我們希望選擇浙大的同學們能在這裡遇到最優秀的老師、最優秀的夥伴,找到最適合個人成長髮展的平臺。

  • 《高校招生》:從學校所設置的30多個常規院系來看,大部分是偏理工的。有著工程類專業世界排名第四的傲人成績的浙江大學辦學的側重點似乎在理工科?學校的人文社科類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情況如何?

羅建紅:浙江大學是典型的綜合性大學,理工農醫人文社科等學科全覆蓋,儘管我們的工程信息學科院系多,實力突出,但我們的農科和醫科實力也很強,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因此也需要有一流的人文社科學科,事實上,我們學校人文社科類學科的建設近年來取得明顯的進步,競爭力顯著增強。對想來學校讀文科的考生在分數上的要求從未降低,與理工科並無太大的差別。學校組建了社會科學研究院和人文學部及社會科學學部,並且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實行了文科科研組織與管理機制改革,希望以支持學科交叉、激勵學術創新、推動內涵發展的方式,切實推進文科發展。為向發展文科科研提供支持,在人文社科科研經費層面我們更是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連續五年穩定在2億元以上,且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長幅度,可以說,我們的科研體量是保持在全國高校前列的。

此外,浙大還採取了向世界一流名校“取經”的方式來提升學科實力。目前學校已經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東京大學等國際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建立起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合作關係,以互派學者訪問和講學、共同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互學互利。而正是得益於上述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學校的人文社科科研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標誌性成果。在教育部第七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中,學校共有29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5項。《希臘哲學史》《研究》《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等著述已在業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正在開展的“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龍泉司法檔案文書”等項目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 《高校招生》:新一輪高考改革帶來了一系列改變,當前以大學為投檔單位進行投檔錄取的現狀將逐漸轉變成以專業為投檔單位的模式,您覺得這種新的錄取方式會對學校的招生和人才培養帶來挑戰嗎?

羅建紅:現在,在浙江省和上海市進行的新高考改革正持續受到考生和家長的關注。尤其是在投檔模式方面,將從現在以大學為投檔單位進行投檔錄取逐漸向以專業為投檔單位的模式進行轉變。雖然錄取模式的轉變勢必會在當前對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挑戰,但與此同時,對學科建設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以前某些弱勢學科想“依靠大樹好乘涼”,在學科建設上有惰性,而高考改革將壓縮這部分空間,促進學科建設的提升。

除了投檔模式發生轉變外,文理不分科、選考科目自由組合,以及在錄取中學生選擇的3門選考科目僅需1門與高校設定的招生專業選考科目相匹配即可,這一系列新變革將意味著生源結構會更加多元,極有可能會出現學生的基礎知識並不足以為專業學習提供支撐的新情況,繼而引發高校在專業教學方面的新探索,但多元的環境也有利於不同學科知識的相互交融,激發創新活力。

總的來說,新高考改革既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充滿著機遇。在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將會加強特殊類型招生的分析與研究,通過多元化的招生方式選拔適合學校的優質生源,並改進完善學生入校後主修專業的確認方式,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

  • 《高校招生》:浙江大學大類招生採取的是試驗班的形式,一個實驗班中包含有多個專業,有的專業數量甚至多達十幾、二十幾個。這種設置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在培養過程中,學校又是如何對學生的專業選擇進行引導的?

羅建紅:作為國內高校中較早以大類進行招生的院校之一,浙江大學是從2006年開始實行按學科領域進行大類招生的。採用這種方式,是綜合了學生個體發展和滿足社會需求兩個層面的考慮。大類招生後,學生只要選大的方向,進校後通過基礎課程和大類平臺課程的學習,從方方面面增進對各學科的瞭解,再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特長,確認主修專業。這樣做,使得專業的選擇更加靈活,能更緊密地與個人興趣和志向結合。同時,大類招生還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多交叉學習的平臺、更多複合型學習的渠道,學生的機會多了,選擇多了,成長為複合型人才的可能性就更大。選擇變多了,可能在面對專業選擇時有的學生感覺更加手足無措了。

專業的選擇應當建立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但現在大多數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卻是片面的、不具體的。在確定具體專業前,我建議同學們要從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對象是什麼、選這個專業的同學需要具備什麼特質、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畢業生的未來主要面向什麼方向等各個層面來對意向專業進行了解。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在讀學生和在校教師顯然更有發言權。

浙大作為一所學科專業涵蓋廣、匯聚學者大師多的高校,顯然有責任和義務為廣大考生和家長提供一個高屋建瓴的平臺,讓大家能用更具國際化的視野和全球胸懷來思考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組織了近120多位教授和300多名同學來編寫《教授帶你“逛”專業》這本書,2014年出版,兩年後又再版。許多學生閱讀後都表示這是一本好看、易懂、實用的專業選擇“寶典”。與此同時,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眾多媒體對學校的這項舉措也進行了報道,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過大類培養以後,學生面對專業分流或許還有遲疑。為了對他們進行更好地引導,2016年學校發佈了新的本科生主修專業確認辦法,在確定專業的過程中採取彈性分流的方式,對一些報名人數較多的專業將進行適當的容量擴充。我們希望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儘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

  • 《高校招生》:近年來志願填報時,醫學類專業總是受到考生和家長的青睞。醫學類專業的學習和就業真的如大家想象的那樣美好嗎?您認為在專業選擇時應該如何考慮?

羅建紅:我們不難看到,醫學類相關專業由於被貼上“好就業”“薪資高”等標籤,在近年來的志願填報中成為了持續的“熱門”。在此,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學醫一方面前景美好,另一方面也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其實對任何一個專業的學習來講都是如此。和其他職業略有不同,醫務工作者的裁決有時可能關乎生死,所以醫學專業的學生其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都必須過硬才能上崗,常常會有“零失敗”的職業要求,其專業的學習遠比大家想象中要更為辛苦。優渥的薪資待遇是以強度極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壓力作為代價的。在那些我們所見的光鮮背後,不僅有無數個夜晚的徹夜研習,更有數不清的面對生死的唏噓感慨。因此,我建議大家在進行專業選擇時,還是應當首先結合個人興趣來考慮,不要盲目追“熱”,只有真“愛”才能為同學們提供遭遇困境時依然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