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巴曙鬆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巴曙松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特邀嘉賓】

丁安華先生,現任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在此之前,曾任招商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先生擁有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學位,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92年赴香港招商局工作,成為著名改革家袁庚的智囊之一,期間曾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赴北美工作和學習,曾任職於加拿大皇家銀行。2001年重新加入招商局集團,歷任招商局集團戰略研究部總經理兼招商銀行董事、招商證券董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關注中國特別是廣東的改革開放,發表多篇學術文章,曾翻譯出版傅高義的名著《One Step Ahead in China》(中文書名“先行一步”)。近年關注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出版《資本市場札記》等著作。

【會議紀要】

(文中觀點僅僅代表主講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也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內部討論)

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中國人口增長的經濟含義》。這個題目是一個典型的教科書題目,但是在中國當前的形勢下,它有特殊的意義。

一、 最新人口數據總結:中國人口發展處於重大轉折期

巴曙松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大多數的宏觀經濟變量都非常難以預測,比方說產出增長、通貨膨脹、失業率,對它們的短期預測都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更不用說宏觀政策變幻莫測為預測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儘管如此,人口的總量增長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變量,長期趨勢應當是清晰可辨的,短期預測更不應該出入太大。

(一) 新生兒童人數

第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新生兒人數”。2014年,中國調整了人口政策,推出了“單獨二胎”的政策。2016年,中國實行“全面兩孩”政策。根據2016、2017和2018三年的數據看起來,與官方的預測數據,以人口出生的數據來講有極大的偏差,並且這個偏差在擴大。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8年的人口數據。2018年,中國的出生人口是1527萬人,比2017年減少了201萬,創下了自1962年以來的新低。1527萬新生的出生人口,與幾年前官方推行“全面兩孩”之前,對政策調整引起的人口變動研究中的預測有相當大的偏差。一方面,根據國家衛計委前副主任王培安在其出版的書中做的“全面兩孩”政策人口變動測算研究,如果實施全面的兩孩政策,按照基準的、中性的預測,2018年將出生2188萬新生兒;較低的、悲觀的預測,2018年也將出生2082萬新生兒。2018年的實際數據(1527萬)比官方的中性預測少了約660萬、比悲觀預測少了550萬,顯然沒有達到當時做的基本預測。另一方面,當時國家衛計委做了另一個預測,假定繼續施行“單獨兩孩”而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預計2018年有1724萬新生兒。然而,2018年的實際數據(1527萬)甚至比這一預測數據還要低200萬。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2018年的新生兒數據都是偏離官方預測的極低數據,值得我們關注。

總之,人口的短期預測(2017年和2018年)與實際數據有相當大的偏差,表明在2016年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之後的三年中,中國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沒有達到官方的預期,而且這個偏差還在擴大。這一現象說明中國官方和基於中國官方數據的聯合國人口司關於中國人口增長前景的估算都偏樂觀了。因此,我認為,國家統計局於今年(2019年)1月份發佈的人口數據(新生兒人數),顯示中國人口發展處於重大轉折期。

(二) 勞動年齡人口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勞動年齡人口。以16歲到59歲適齡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計,在過去的七年間(2012到2018年),中國減少了合計2700多萬人的勞動年齡人口。也就是說,處於16到59歲的勞動年齡段的人口,每年減少大約400萬人。這一數據能夠側面分析中國就業形勢的變化。中國經濟增長在最近幾年的下行壓力較大,許多分析師認為,經濟的持續下滑會帶來一定的就業壓力。事實上,中國適齡勞動人口正在以每年約350到400萬人的速度減少,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就業的壓力。

(三) 死亡人數

最後,第三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死亡人數。中國的人口增長還應考慮到離世(即死亡)的人數。2018年,根據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推算——中國的新生兒約1500人、死亡人數約1000萬人,中國人口規模還在增長。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口規模增長的情況很快就會逆轉,這個變化就是我們今天所討論的題目。眾所周知,中國的人口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於建國以來採取的一系列人口政策。建國之初,中國採取的立場是鼓勵生育。當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之差——最高達到了25‰。中國人口增速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幅回落,之後在60年代(主要是60年代初期)出現了中國人口增長的一個高峰——1963年,中國人口增速達到了33‰的峰值。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後),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的人口增速開始趨勢性下行。目前,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低於美國,這是一個比較嚴峻的人口增長形勢。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最新展望,在基準情形下,中國人口增速將在2030年前後步入負區間——即屆時中國的離世人數要多於新生兒童人數;2050年,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也會維持在負增長的水平(約-4‰到-6‰)。根據以上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的人口預測數據——其一是距今並不遙遠的2030年、其二是作為中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時點的2050年,人口形勢或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的衝擊。

以上是今天的第一部分內容。在對於中國的人口、特別是新生人口的預測方面,有代表性的官方的預測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它不在可接受的預測誤差區間之內,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提出來、進一步討論。

二、 對中國人口增長前景的BIDE模型分析

巴曙松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根據國際通用的BIDE分析模型,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來源於自然增長和移民,即出生、遷入、死亡和遷出。

(一) 移民

巴曙松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我們首先看一個簡單的問題——移民。現在全世界的人口發展趨勢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特徵,即發達國家人口的增長緩慢、生育率很低、老齡化趨勢比較明顯。因此,各個發達國家採取“大量引入移民”的政策。這個問題在最近新西蘭恐怖襲擊事件後引起了很多的關注。在新西蘭恐怖襲擊慘案中,嫌犯的宣言提到了“替代”、即人口學中的“replacement”,這涉及人口學中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

對中國來講,近代以來,中國對於人口遷入是採取了一個極為保守的政策。移民遷入應該說是極為有限的。資料顯示,海外人士在中國就業和生活而拿到中國綠卡的人數累計約千人而已。與此同時,中國移民海外的人口數量在顯著增加。所以,淨移民對中國的人口增長有個小幅的負貢獻。聯合國的人口司估計,在2010到2015年,中國每年淨流出大約34萬人。我自己的直觀感覺是這個預測可能低估了中國人口移民海外的趨勢,可惜找不到高質量的數據。不管怎麼說,中國人口的淨流出是肯定的。淨流出人口占中國人口的比重雖然非常小,但是它依然對人口增長產生負貢獻。如果我們以美國的例子來看,在這一期間(2010到2015年),美國大約每年淨流入的人口90萬,對人口增長的貢獻還是顯著的,對美國人口增長的貢獻大約在7%到8%之間。預計中國的移民政策難以發生大幅的改變,即使對海外華人的迴流,中國也是採取極為保守的態度。

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境移民規模雖然很小,但是出現了國內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也就是中國的城鎮之間、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城鎮化率的變化為例,中國的城鎮化率大約是60%,在過去二三十年的變化趨勢相當明顯。在城鎮化過程中,中國核心城市的吸附能力較強,呈現了我們國家特定區域之間的人口變化的差異。2018年約有20個城市採取各種的入戶政策爭取人口的流入,這體現了各個區域自下而上地看到人口增長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 生育

巴曙松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第二個因素,我們可以看看出生率。出生率也有很多度量的方法,一般是指“粗出生率”、即“新生兒童佔總人口的比率”,但是這種比較在人口學分析裡頭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考慮到老人和小孩都不會生育,粗出生率的分子(新生兒)和分母(總人口)的邏輯關係並不強。所以,國際上使用Total Fertility Rate、就是“總和出生率”來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人口統計的指標。Total Fertility Rate是說一位婦女在她一生中平均會生育多少個孩子。這個數量包含一個關鍵的指標,這個指標就是我剛才說的Replacement Rate,即“更替生育率”。按照一般的算法——保留小數點後一位數,更替生育率現在是2.1;如果是兩位數的話,現在大約是2.06。

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才能夠保證一代一代的人口的基本穩定,這是一個簡單的算術。中國目前的Total Fertility Rate(總和生育率)是非常低的。官方的基準預測認為,全面兩孩政策之後,中國總和生育率大約是1.8。但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可能遠遠低於這一預測。按照聯合國人口司的估計,中國總和生育率目前是1.6。這一數據說明中國人口規模從代際更替的角度而言處於收縮的狀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建國之初,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還是比較高的、當時在5以上,現在已經下滑到1.6的水平。

各個國家有不少類似情況,部分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很低,例如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大約是1.3,所以新加坡採取的是鼓勵移民流入的政策,否則它的人口結構就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就會出現大問題。

按照這些數據來估算,中國的人口總量可能在2030年達到14億4100萬的峰值。現在,中國人口規模大約是14億,距離我們的基準預測還相差約4000到5000萬人。達到峰值後會出現人口的減少,可以看到中國人口總量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拐點。

從經濟分析上來講,人口的總和生育率(以下簡稱生育率)與國家的人均實際GDP成負相關的關係。全球都是如此,經濟發達地區的生育率相對較低、不發達地區就比較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採取的方式除了鼓勵生育之外,還會採取一個措施——向欠發達地區開放移民。

與全球的生育率和人均實際GDP的迴歸得到的關係相比,中國的生育率和人均實際GDP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個例外。與人均GDP水平大致相當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生育率比其他國家要低。或者說,中國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但是中國生育率已經先達到他們的生育率水平。所以有人說中國的生育率出現了“未富先低”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解釋。中國一直以來的一胎化的政策,應該說還是有持續深遠的影響。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官方的表述直到今天仍然是“基本國策”,甚至寫入了憲法,因此遲遲不能夠做出調整修改。

關於中國的婦女為什麼不願意生育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的研究,今天我就不展開。但是毫無疑問,2016年實現全面兩孩政策之後,中國出生率還在下行,這一格局說明,除政策以外,一些更加深刻的原因導致了現在中國婦女不願意生育的現象。

(三) 死亡

巴曙松教授主持,丁安華先生主講:中國人口發展前景面臨重大轉折

第三是死亡。簡要介紹死亡和死亡率。隨著經濟發展、醫療衛生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國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且下降速度較快。目前,中國的粗死亡率大概是在7.1‰上下,是比較低的水平。當然,討論死亡率應該剔除人口結構的影響——美國和日本的粗死亡率高於中國,並不是說明中國的技術或者是醫療條件更好,而是由於美國和日本的老齡化趨勢更加嚴重。除了老年人的死亡率之外,中國的嬰兒死亡率同樣在下降。

本文為內部交流紀要,未經主講嘉賓本人審閱,所載信息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僅供“全球市場與中國連線”的活動參會人員使用。紀要根據參會者發言整理,不保證相關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紀要中所述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所述資產的投資建議。

本文版權為“全球市場與中國連線”會議秘書處所有,本團隊對本紀要保留一切權利,未經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印、發表或引用本紀要的任何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