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战和不定、愚昧自保的清高层

中日甲午战争当中不乏有英勇杀敌、以死报国的忠勇之士;但是清北洋海军接连一败丰岛海战、再败黄海海战、接着威海卫基地被灭;清陆军一败牙山、二败平襄、三败江防、四败威海、五败辽东。清军接二连三的战败,与清高层的愚昧脱不了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甲午战争

开战之初,日本就成立了作战指挥部,统一调度日军动向;然而清政府却对战争的形势无从判别。

李鸿章给清陆军的命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给海军的命令则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

他还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先不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战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旅顺大屠杀

这些清政府的政策,随即也影响着清军官兵,战场上多次出现“不战而屈人”的后果,例如北洋舰队“济远”舰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逃离战场,撤退之时,因慌乱撞上友舰,“广甲”舰也随之逃离战场;平襄战场上,总指挥叶志超被日军吓破胆,雨夜弃城,一夜狂奔500里,跨回鸭绿江。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日军俘虏清军手绘

清政府一直都是寄希望于列国,希望他们能够从中调停战争,例如:

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奉命去请求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出面调停请和;

大清朝“赏赐”给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头品顶戴,让他携李鸿章书信向日本乞和;

1895年1月26日,清政府有派遣大臣张荫桓、邵友濂从上海借道去日本求和。

清政府一直乞和的态度,间接的影响着清军士兵,使得清军的抵抗意识逐渐消磨,最后导致一见日军便泄气的无力反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在北洋水师失利之时,都未曾派出支援。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威海卫战争手绘

李鸿章:昏聩的清军指挥官

整个甲午战争都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全权负责,双方开战初期,李鸿章以“专守防御,保船制敌”为策略方针,要求北洋舰队守住进海口,拱卫京畿,限制了北洋舰队的作战行动。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甲午战争日军进攻路线

丰海战役前,李鸿章拒绝丁汝昌提议的大队护送运兵船,结果导致“操江”舰被俘、“高升”舰被击沉、“广乙”舰搁浅;

黄海战役前夕,中日已经宣战,日军寻求与北洋舰队决战,而北洋舰队的任务则只是护卫舰船,再加上作战指挥失利,导致5艘战舰损毁,800多名官兵伤亡;

威海保卫战,因为清政府高层的意见横飞,没有及时下达命令,导致全军覆没;

清朝驻守朝鲜陆军总统领叶志超在平襄防御战当中,不抵抗树白旗,并下令撤军,致使清军伤亡2000余人、被俘500人,断送了朝鲜战局;

大连湾陆军总兵赵怀业,将战备物资转为私有,坐观金州陷落,日军抵达之后,落荒而逃,最后将大连湾6座炮台、120余门大炮、246万枚炮弹、德国新式连发步枪600多支、子弹3381万发等军备资源拱手让给了日军,以及大连的水雷布防图也落日日军手中。

整个交战过程当中,清军7万余,日军2万余,更是深入清国土作战的情况下,清朝防线全线溃败。再加上战场指挥官的贪生怕死,更是清军军心崩溃的根源。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威海卫南岸守将刘超佩,弃战乘船逃至烟台,主将的逃跑也导致了清军军心不稳,威海卫南岸失守;

防营口总兵蒋稀夷在日军来犯前率部5营步队逃走,导致城内守军剩下3000余人,与日军兵力悬殊,防营口陷落。

从这些失败的原因可以精确的看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失败,纯粹是清政府自己一手造成的,怨不得他国实力强劲,也怨不得历史的更替。也是甲午战争的原因,导致中国在国际的地位突降,成为一只在案板上的鱼,任人宰割。之后的《辛丑条约》,彻底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甲午战争,把当时的中国人给彻底打醒了,社会各界开始源源不断的涌现各个领域的人才。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何会输给了日本的原因之三

列强瓜分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