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国平军史


“雪鸮”是沈飞推出的与成飞歼20“威龙”竞争中国重4代的方案,随着歼20的竞标成功,“雪鸮”这个曾经歼20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开始被披露出更多得消息。


“雪鸮”战机想象图

根据目前各方透露的消息看,沈飞就“雪鸮”项目曾验证过多种气动外形方案,包括常规布局、三翼面、边条翼以及主翼带折弯设计等都曾考虑过。经过内部论证,沈飞最后应该是确定主推三面翼布局的“雪鸮”方案与成飞采用鸭式布局的歼20进行竞争。
沈飞对“雪鸮”进行过多个气动布局的验证

不过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那就是歼20击败“雪鸮”成为中国重型隐形战机的方案。那雪鸮落选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主要问题就出在三翼面气动布局上。

不少人认为三翼面气动布局对航电控制水平要求太高,并且容易对飞机推重比和阻力带来负面影响。无论是航电还是发动机,对当时的中国都是短板,即使是现在发动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中国。另外,三翼面布局对设计要求很高,需要非常细致的设计才能尽可能减少这种布局的局限性,这无形中增加了研制风险,可能影响到研制进度。这对时间上要求非常严格的中国来说是不能冒的险。



而相比“雪鸮”项目的不确定性,成飞的歼20进展却相当顺利,歼20独创性的全动尾翼+垂尾+鸭翼+DSI的气动布局方式,使得战机具有良好的升力和高速机动性,能够有效弥补中国国产发动机推力不足的缺点。并且关键的是歼20能够尽快实现部署的目标,胜选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从这种国家项目的竞标中,也可以看出601所和611所在技术实力和创新观念上的差距。沈飞钻研苏式战机多年,收获颇丰,基本已经吃透了苏27系列的相关技术,但这同时也成为了沈飞的缺点,那就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给人始终在吃老本的感觉。在这方面,成飞的成绩单似乎更加亮眼一些,所以能够赢得更多的好评。
歼20双机编队


兵者诡道也


因为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太大,而且隐身太差,另外气动设计太过于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个比俄罗斯的苏57还差的飞机,但是歼20却要强很多,比俄罗斯的苏57先进很多,设计也更加前卫,因此选择歼20是正确的。

苏57+鸭翼就=歼14雪鸮。


雪鸮是沈飞在俄罗斯飞机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依靠侧卫系战斗机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以改进得来的新一代战斗机,我们都知道歼20的尺寸很大,很多军迷已经觉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鸮比歼20还大,而且要大许多,因此雪鸮是一架很笨重的飞机,他为了加强飞机的机动能力,还增加了一对鸭翼,但是对飞机的隐身形成了破坏。


鸭翼不破坏隐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歼20也有鸭翼,但是人家歼20没有尾翼,因此歼20的翼面等于是没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间采用平行边缘设计后,飞机的隐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鸮不同,歼14的鸭翼是在飞机的常规布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两个可动翼面,这本就破坏了飞机的隐身,再加上体积太大,因此隐身更差了。


歼14雪鸮战斗机的数字化程度也没有歼20高,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如歼20.歼20有全动垂尾,有侧阵列雷达,有机翼副雷达天线,有EODAS和EOST探测器,雪鸮一概没有,当然也可以后加,但是要对其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说白了,雪鸮是沈飞在吃透苏霍伊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的,他和俄罗斯的苏57到有几分相似,去掉鸭翼就是苏57了。


但是雪鸮的性能也不能说很差,他确实是一架五代机,具备完全碾压四代机的实力,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而言,新一代战斗机必须是新的平台和新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老的思想的修修补补,那样是没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所以歼20能够战胜歼14.


海事先锋


关于四代机竞标的事,讨论过无数次,601吃亏的地方,就是隐身性能不达标,气动设计和飞控没把握,最后被淘汰,然后才有了翻译院士折腾隐身电磁实验室,啥项目没有,却给自己弄了个中国隐身战斗机之父的头衔,沈飞输的一点不冤,一帮沽名钓誉的院士专家学阀把控,能干的出像样的东西才怪。

隐身不行,沈飞方案还是延习苏联思路,强调亚音速机动性,明显不符合四代机的发展思路,四代机机动性强调的就是超音速下的机动性,这叫超机动性,是未来六代机的一种尝试或者说技术积累,所以我们做出正确选择,摸着美国人过河还是有道理的!如果沈飞吃透了苏27苏30的气动和结构设计,国家也不会买苏35了,歼11用的国产雷达比俄国的先进,重量大幅下降,但沈飞因为没吃透苏27的设计不得不在机头增加配重,别家飞机设计所千方百计减重,沈霍依则在增加配重,可笑之极。

其实,不论成飞、沈飞都是中国的飞机研发单位,不要认为成飞研究出歼20就说比沈飞强,这就象赛场一样,必然有一个第一的。也许将来沈飞同样研发出高性能的第六代歼击机,谁又能说得准呢?所以,我们期待两大飞机的科研单位能并驾齐驱,共同抒写中国未来战机的辉煌,在世界闯出一片中国战机的蓝天!苏联两大战机系列,米格系列和苏系列 ,最终米格系列没能创新而被逐渐淘汰 ,沈系列再不创新怕是要和米格系列一样在空军序列的地位里会越来越低 ,直到空军不采购或很少采购沈飞的战机 ,飞行员可不想驾驶不达标准的战机去到战场上送命。

你们总说沈飞这个不好那个好的,请问成飞J20,J10还没出来之前,中国的领空有多少靠沈飞在仿制苏系战机来保卫领空,早期央视采访过成飞,你们知道有多少成飞的工程师是从沈飞带技术过去的,没有沈飞的仿制苏系和积累经验,成飞也没有今天那么顺利。感觉成飞与沈飞相比就象.华为与联想相比较差不多,前段时间沈飞高级设计人员还大势鼓吹要引进苏57,就说明他们还不理解设计飞机的精髓,对飞机设计没有理解透。这样的工程院院士不要也罢。没有样本就不知如何是好,怎怎堪大任呢?沈飞最起码现在有歼11、15、16,都是主力战机,而且只有沈飞能造舰载机,成飞出了歼20都能让你们吹上天了,那个歼10不也是抄以色列幼狮么,沈飞最起码有能力依靠自身来研制五代机,其他谁还可以,我看就是有些南方人那点卑微的自尊心作祟,一天不吹吹nb、不埋汰埋汰别人都活不下去了,另外沈飞还研制民用客机,无论哪个飞研制出好战机都是中国的战机,不是某些南方人的战机。

沈飞的目的是多吃一批国家经费,用两代飞机起到成飞一代飞机的作用,这可以养活几代员工,特别是几代领导?多出一代院士,多领好多经费和高级职称。反正国家拨款养着,一下子就提高了一代 第一要淘汰的就是上代技术和利益群体,岂不是得罪了一批人。成飞不会做人,所以被整。沈霍伊,成洛马。不是没有道理的。产品直接反应公司的整体水平,从理念到架构,从人员到管理,从工艺到品控。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百花齐放。沈霍伊内部官僚主义太严重了吧。给沈飞一个建议把你的院士总师换掉。

其他不说,只从技术成熟度来说601所就没胜算。中国对鸭翼气动布局的研究从60年代就开始了,后来611所经历了J9、J10的研发,对鸭翼布局得心应手,J10也完成了鸭翼布局的电传操控的应用,可以说这个气动布局已经相当成熟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添加边条也不困难,研发进度会非常快,这也是为何J20的研发快的超出人们想象的缘故。反观601,从来没搞过3翼面,国外虽然在89年代就有过相关研究和成品(F15active、老苏35、苏33、苏30MKI)但实际上苏33的三翼面只是简单的增生效果,老苏35和苏30MKI到底怎么样当年都只是吃螃蟹的阶段(阿三早起玩苏30MKI如何大家都知道的)601所光想靠苏霍伊提供三翼面布局的技术参数是不可能的,还要自己慢慢试,这就是漫长的过程。军方根本就不可能等。这就是从技术成熟度来说失败的原因。

我的看法,第一,沈飞在吃透苏27系列基础上发展四代机无可厚非,这是一般常规研发路程,歼20也是在研发歼10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谁也不会凭空研发。第二,吃透歼27系列本身就不容易,要知道歼27系列是世界上气动布局最优秀的飞机,美系飞机也不行。第三,未来的战争中,苏27发展出来的歼11,歼16依旧是守卫祖国的主力,包括海军舰载机,隐身四代机由于成本原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成为大面积部署的主力战机,另一个原因是他扮演的是刺客的。沈飞有他的弊病到绝不是一无是处!沈飞的任务很重。

沈霍伊,军迷起的这个外号,已经说明了一切!靠模仿别人,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唯有大胆自主创新,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歼10,歼20,正是坚持自主创新的成果,感谢宋文骢,杨伟及成飞团队!有他们,真是国之幸甚!


历史深度揭秘


在2009年左右的时候网上有一架新型战机的全尺寸模型出现,虽然不知道该机是什么型号?但是从其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和腹部DSI进气道以及内置隐身弹仓来看,其应该是一架注重机动性的隐身战机。虽然后来这件事不了了知了,大家对于该机后来的何去何从也都没了兴趣。


有人说上面这架未知型号的隐身战机是沈飞研制的,也就是后来被我们大家称之为歼14雪鸮的新型战机,其最早就是用于和现在已经装备服役的歼20竞争空军的下一代隐身战机项目的。其实这也符合战机发展思路,比如早前美国的重型隐身战机项目招标的时候就有诺格的YF-23和洛马的YF22同台竞标、中型隐身战机项目招标的时候也有波音的X-32和洛马的X-35战机同台竞标。而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研制出一款更符合空军对于下一代隐身战机的诉求。那这架未知型号的歼14隐身战机为什么会败给已经批量装备服役的歼20了呢?



其实雪鸮战机之所以败给成飞的歼20是有众多原因的,随着竞标结束后,关于歼14的各种消息也是满天飞,大家对于其竞标失败也有了了解。我们知道沈飞有一个外国名字叫“沈霍伊”,就是因为其研制的很多新型战机都有前苏联苏霍伊的基因存在,所以其设计思想基本就是照搬了苏系战机的设计思想,比如这架雪鸮战机从其采用的三翼面+边条翼的气动设计来说在当时算是一种接近理论上得完美设计,再加上前置鸭翼和后置平尾的同时动作更能再照顾高升力体的涡力和机体配平上寻求平衡点,同时缩小的主子和鸭翼面积也有利于隐身和降低整机重量。但是从其整体气动布局来看,仍然有苏37的影子在内。而且其大胆采用的爽三角翼设计虽然能够提供更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其超音速状态下的升阻比仍然不如歼20,也可以说是采用的比较另类的主翼拖了后腿。




其次就是从其采用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就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超机动性,着和四代隐身战机的4S标准既有重合也有偏差,毕竟四代隐身战机最核心的还是隐身能力,而雪鸮战机为了提高超机动性采用的复杂气动布局既导致操纵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导致整机尺寸过大。战机尺寸过大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好事,特别是对于注重超机动性的隐身战机而言更是兵家之大忌,首先机体尺寸过大会导致整机的气动阻力过大,继而影响其高速飞行能力和稳定性,其次机体尺寸过大就需要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来弥补一些气动布局上的损失,但是显然这不可能,毕竟一直以来缺乏合适的大推也是事实。

再一个就是三翼面的气动布局注定气动阻力要比单纯的鸭式气动布局更大一些,而且其雷达反射面积肯定也要更大一些。为了降低三翼面所带来得气动阻力增大的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长机体长度,但是机体长度过长并不是什么好事,美国的F22隐身战机在后续的试验机型中其机体长度也相对应的缩短了一些,除了照顾隐身和机动性等方面外,也能降低整机的重量和造价成本。而且雪鸮为了降低气动阻力也采用的小机头设计虽然能够降低机头处的气动阻力但是为缩小了机头处的内部空间,从而限制了大尺寸、高性能的机载相控阵雷达的使用,而这些都是雪鸮战机在设计上的槽点。

总结一下就是,雪鸮战机的失败最核心的还是自身对于四代战机的标准认识不足,设计思想还是停留在早期的三代机注重机动性方面,对于四代隐身战机最核心的隐身能力的觉悟不够,同时在整机的气动布局上的失败也都是其竞标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魑魅涅磐


各方面原因都有,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沈飞太听话了,唯军方马首是瞻,哪知道后来军方要求改了,重新设计又来不及只能让雪鸮硬着头皮上,而成飞则是自己探索,最后和军方的要求殊途同归。所以成飞击败沈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讲,可以说是理所应当。(歼-11D的下马也与之相似)

所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竞争落败”一说,2006年的时候当歼-20的方案初步成熟之后,大家都知道军方肯定选歼-20。

上面这段话听不明白的话就往下看吧。

1990-2000,2000-2012,2012-2019,这3个时间段之间,中国空军的作战思路,未来发展方向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

中国关于五代机的早期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美国的ATF计划已经是路人皆知。沈飞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五代机的概念摸索。90年代海湾战争把解放军吓尿了,差距大的不是一点半点。

1991年年初,美国的YF-22也完成了试飞,在试飞中,YF-22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无论是加速,盘旋,还是巡航速度,各方面都远超当时服役的F-15与Su-27。更重要的是,YF-22的过失速机动性能也非常惊人。

基于当时的技术背景,军方对国产五代机提出了以下要求:

1, 不借助推力矢量技术的前提下,达到60度的最大可用攻角并具备实用水平的过失速机动能力。

2, 与YF-22相当的超音速与亚音速气动特性,说白了就是升阻力特性不能比YF-22差。

3, 与YF-22相似的雷达反射面积。

还有一堆航电武器系统可维护性之类的要求这里就不提了。

基于第一点,雪鸮选择了三翼面布局,并且在风洞试验中这个构型基本是能满足要求的。也就是说,2006年时成熟的雪鸮设计方案已经能满足90年代中期军方对五代机提出的要求。

但是能不能满足2000年中期时候军方的要求,就不好说了。

2003-2006年间,歼-10进入部队序列小批量服役,同时沈飞加班加点生产国产的歼-11,中国空军算是有了一点战斗力了。五代机项目的优先级也逐步提高。

同时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WS-10和WS-15两个项目也在使劲干,不过情况一点都不好。WS-10的可靠性极差,当时装备WS-10的国产歼-11因为发动机故障的问题连基本的战备值班都做不到,大批大批地在机场趴窝。

从保险的角度讲,中国的五代机要在2020年前服役,而同时期能够用上的发动机可能只有AL-31,就算能用上WS-10B,后者的性能也与AL-31相当。在这种情况下,沈飞的雪鸮就非常尴尬了。

面对最大的潜在对手F-22,雪鸮的飞行包线的特征与F-22相似,而在气动性能不比对手好的情况下,发动机比别人差不少,最终飞机的整体性能在各个方面都会低于F-22。

而同时期成飞的歼-20就不一样了。回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看下歼-20的发展。在当时,鸭翼布局在欧洲航空界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产品。后来欧洲的鸭翼三杰,JAS-39,台风,阵风都在20世纪80年代首飞,其中台风的气动布局特别新颖,采用了鸭翼+边条翼+大三角翼的布局,比后来的歼-20少一个升力体。

当时恰逢20世纪末的最后一轮航空大发展,国内航空界的总体构思是,沈飞兜底,成飞创新,由于有老大哥沈飞兜底,成飞便开始了对五代机的自由探索。

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 提出了“鸭翼+边条翼+升力体”的基本思想。歼-20在原始设计阶段几乎是完全放弃了依靠飞机自身的气动满足“过失速机动”的要求,当时的想法基本就是:有矢量就上,没矢量就算了,先把过失速放一放。

2000年初的时候,当时中国空军的假想敌,自然是美国空军。同时期国内的四代机产量正在提升,可以确定的是歼-6,7,8这几个三代机不用当主力了,歼-10和歼-11在当时被确定是2030年前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军方对五代机提出了新的思维:四代机制空,五代机用来打敌人的预警机和加油机。根据新的作战需求,国产五代机需要极为出色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与更出色的隐身特性。飞机制空能力的要求被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预警机杀手”这样的定位。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沈飞与成飞都不得不对现有的方案进行修改,然而问题在于:成飞的方案修改难度更低,工作量更小。鸭翼布局的超音速飞行性能本来就更加出色,基本就是调整飞机的展弦比,翼载荷。而沈飞的雪鸮,这玩意要改起来,大概会改的妈都不认识。

除此之外,歼-20还有很多优势,相比雪鸮的三翼面,歼-20的这个设计方案空重更轻,对发动机的要求小一些,巡航速度更高,作战半径更大。

这个我不是黑,沈飞的雪鸮,这玩意在气动布局的先进性上,还不如俄罗斯的Su-57。

在这个时候,沈飞已经基本算是认输了,雪鸮这个方案放在90年代军方看得上,但是到2006年的时候,军方不要。于是成飞理所应当的拿下了国产五代机的项目。


战斗机解说家


沈飞的“雪鸮”其实也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四代机,如果量产下来,对付普通三代机应该还是有非常巨大的优势的。但是它的竞争对手是成飞,是综合实力更胜一筹的“威龙”,这也只能说是遗憾了

先借一张图,认识一下雪鸮

从中可以看出,雪鸮战斗机,是一款体型修长的双发双垂尾带鸭翼的双三角翼的三翼面布局的重型战斗机

从气动布局上看,雪鸮还是不错的,修长的机身,高速性能应该不错。带鸭翼的三翼面布局,会有不错的机动性,和大迎角起降性能。要是作为三代机,这样的气动布局绝对算得上是先进,但问题是我们要的是四代机。国际上公认的四代机标准就是“4S”,超音速巡航~这个雪鸮修长的机体加双三角翼设计加上两台AL31或者“太行”应该是没问题,至少勉强可以达到。超机动性~这个借助全动鸭翼的三翼面布局应该也是基本没问题。先进的航电设备,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玻璃化座舱,和先进的数据链系统等,这个随着我国航空电子技术的进步,也没问题。但最后一样,即超隐身性,或者说叫低可探测性,这个就是雪鸮的硬伤了。雪鸮的双三角翼加三翼面布局,本来正面和侧面RCS就挺大了,好不容易做到0.5以内,但F22是0.05以内,两相对比,同样作为四代机以及可能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差距几乎是不可接受的。而侧面的RCS对比情况可能同样糟糕。

再看一张图

“威龙”已经是一个机长20.3米的大家伙了,对比下来,雪鸮应该更是一个23-25米的庞然大物,如此巨大的躯体,对于侧面Rcs来说,确实不是件好事。本来“威龙”已经比F22大了一大圈,而雪鸮,更是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再论发动机技术,“涡扇15”没装机以前,我们还拿不出能赶上F119的产品,如果再加上体量如此悬殊,则雪鸮和F22虽同为四代机,但飞机性能就差别巨大了

再来看现在的J20,就是本文的另一个主角,“威龙”:第一,航电设备肯定都是国内能拿出来的最好的装上去,这个没问题。第二,从超机动性来讲,威龙应该更胜一筹。气动布局来讲,鸭翼和三翼面虽然很相似,但还是有区别,三翼面的稳定性更好一些,鸭翼的飞行阻力更小一些。考虑到发动机推力一定的情况下,机体更小,重量更轻,飞行阻力更小,则机动性肯定越强,所以从超机动性这一点来讲,威龙应该比雪鸮更胜一筹。第三,从低可探测性来讲,威龙也比雪鸮更有优势。首先是正面Rcs,威龙经过改进,现在量产版的正面Rcs已经达到0.05以下达到或接近F22的水平,而雪鸮与F22则是以倍数为单位的差距。从侧面RCS来讲,雪鸮机身更加修长魁梧,侧面RCS肯定不会低于威龙的水平。第四,超音速巡航来讲,同样装备两台AL31F或者WS-10B又或者WS15的情况下,威龙更轻的机身,更小的飞行阻力,二者类似的高升力布局,无疑威龙会有更大的优势

综合上述,威龙与雪鸮,两者“4S”性能比较中,除了航电设备基本一致,无需比较以为,其他三样:超机动性,超隐身性,超音速巡航性能,威龙都无疑比雪鸮更胜一筹。

在此情况下,空军在“威龙”“雪鸮”二者之间的选择,无疑就很清楚了






地主之仪2


对于J14与J20。

不用那么多的数据分析,比较一下,结论也没那么麻烦。

因为科技的支撑,可以完善纠正很多数据。

J14,从飞机设计上看,对比J20,J14多了一对尾翼,J20的进气道在机身左右两边,J14是进气道在机身机腹。而J20是大翼面,J14要小一些。

所以可以横向比较两个飞机的特点。

J14机体明显大了一截。设计师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的设计,即设计一旦被采用,用的都是现已经成熟,且有的技术,能快速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这个现有的技术,也恰恰是沈飞学会的苏式战机特点。

机腹进气道——su式飞机常用布局。

双垂尾加双尾翼——su式飞机常用布局。

沈飞唯一做出了的改变,飞机机身平直,采用鸭翼。

说实在话,这种飞机的机动性仅仅靠现在引进的俄式发动机近战绝对吊打J20,F22。

更别说后来的涡扇发动机。

所以,可以理解为苏联或俄罗斯的那套路子,机动性优先。

这种设计因为机身过大,所以导致隐身性要差一些。

但是,请别误解这个差一些。因为战斗力设计师,他本身肯定对目前世界上的隐身战斗机或者概念战斗机研究很多年了。

1990到与J20方案竞争前,隐身战斗机都出了一二十年了。

所以说,在座的各位也就别说什么沈飞没创新,沈飞设计的J14打不过苏57,更别说什么沈飞吃的老路子。人家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再老的教授,专家,科研工作者也懂得与时俱进。

他这个设计,明显是考虑到实用,且无风险,因为这些技术都是最稳定且没有更大风险的。

在科学技术上,越是前卫,理念越是超前,在现在21世纪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任何的风险导致的下一代飞机出现的问题,那都会使得国防压力大,而国防压力也会变成政治压力。所以说沈飞考虑的是最稳定,也是最现实的。

即对第五代飞机的设计做几项进步,新设计尽量避免过多风险。

还记得以前J20图片出来的时候,网络上的各个飞机设计理想图么?

基本上对J20的设计保持怀疑的评论,都说过鸭翼的问题,更是说过没有后掠翼机动性怎么跟F22打……

所以可以看得出,在J20——2000出来前,大部分军事爱好者,专家实际上对J20都是表示担忧的,这是因为J20设计确实前卫。纵观目前大部分五代机,没哪个“像”的。

真要说进入战机格斗阶段,这设计,加上现在的矢量发动机,谁能对J14出现优势?鸭翼+尾翼+垂尾,无论横向,纵向。纵向,快速爬升——鸭翼+尾翼的组合,再加上矢量,我觉得整个爬升过程无人能及。横向——左右各种规避类战术动作,尾翼+垂尾这跟F22比几乎一样,而F22是二元矢量只能上下。

所以沈飞考虑的东西,是很实在的,没毛病,可是为啥采用J20?

没办法,J20的设计师的思维,可以说确实是受到成飞历史上都是自己创造,创新的影响。

J10的设计,在2003年曝光之前,感觉是学习了苏联当初对第5代探索的一点借鉴,也像是学习过鹰狮,这本身就如同东西方的结合,自己开始创新。

俗话讲——这是我自己的东西。

随后成飞就真的开始放飞自己多年探索的美国战机设计方案……

那么对于J20,小学者怎么理解的?

F14,F15,F16对涡流应用,气动布局,F35对DSI进气道的设计,成飞通过枭龙进行第一次进行了论证。

(枭龙的边条,进气道,机翼设计,可以说结合了太多美式飞机对气动布局对新技术应用。)

对F22垂尾设计有过研究(从J20正面图与F22正面图对比),对F22内置弹仓,对当初俄罗斯要设计第五代机的概念图有过一点借鉴。(曾经苏霍伊设计的第五代战机明显和后来的su57,T50有些不同。)

如果观察仔细,小伙伴们应该注意到就算J20比J14体型大,可是实际上J20的体积比F22要大,而本来F22的气动布局明显是借鉴过苏式战斗机。(F22的气动布局与F16,F15,F14等等都完全颠覆原有的设计思路有那么一点苏式,请看机头,拿F15,F14,苏27。拿苏27的尾翼设计与F22尾翼设计。也有可能是因为设计公司不同吧。总能看到苏式的影子。)

可是,J20设计师明显考虑到了即将新出现的涡扇发动机。

加上甚至成飞一直一来通过枭龙,通过J10B验证过的进气道技术与边条翼,以及对涡流的应用。

你就发现,J20超过J14太多了。

F35最值得借鉴的技术就是进气道。

F22,F14,F15,F16最值得借鉴的恰恰是对空气涡流的应用(F22,F14,F16),对垂尾进行倾斜一定角度的设计(F22,以及与F22竞争下马的YF23),对内置弹仓的设计(F22,苏式战斗机。)。

最主要的一个点。

考虑战时飞机的进入阶段和战斗阶段。

这个东西,是真的跳出很多人的思维。

因为鸭翼隐身机,在被发现之前,鸭翼是不做任何动作的。啥意思?

没做任何动作前,鸭翼对隐身的影响不高。而近距离格斗的时候才需要。

可是既然近战格斗了,就不可能隐身了,鸭翼恰恰成了格斗利器。

这里纠正一下,隐身战斗机既不是视觉上隐身,也不是雷达上完全消失。只是在雷达上从一个飞机变成鸟或者风筝这样的物体大小,被雷达直接略去,并不是探测不到。

这时候,如果敌方飞机与隐身机已经进入近距离格斗的时候,从飞机传回雷达的数据就会被军队直接纠正,隐身机的雷达测探数据就会被记录。下一次就不容易继续隐身了。所以才会说,隐身机只有一次机会。这个一次机会指的是在科技强国的对抗中,隐身机的作用。

这和潜艇雷达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样。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怎么内置跟苏式战斗机有关系?

因为苏式战斗机机腹下方通常都空了相当大的空间,设计成为机腹,同时将机身水平。

并不是说很大的关系,可是换个角度。

如果J20是借鉴美式战斗机设计理念,那么它的内置弹仓就不会保留太大,机身尽可能短小。而恰恰J20机身就大,而内置弹仓也更大。这明显是因为考虑到在设计出来以后必然要用俄罗斯发动机的缘故。

那么既然要采用俄式发动机,那么进气道必然变长,那么苏式战斗机的机腹下方设计如何与内置弹仓结合,这就是考验J20设计师的智慧了。

这可是一下放飞成飞设计理念的东西。

可能当初飞机设计师设计出J20的时候,既感到吃惊,也肯定有过不小的担忧,因为这种战斗机,新概念,新的设计思路确确实实打破常规,没人知道这样设计会不会有什么问题,J20明显是第一个探路者,是走了一步新的道路。

看看世界上哪个五代机是双发动机不加尾翼的?

看看世界史哪个五代机是鸭翼加左右DSI进气道的?

主要是因为J20太多地方设计前卫,所以才有质疑声。

然而随着原型机,到现在服役机型,西方也开始借鉴。


国际小学者


歼-14“雪鸮”,一大号拉皮苏-27,要他有何用!

歼-14“雪鸮”是2000年左右,中国空军抛出的第四代战斗机竞品战斗机方案之一,和当时歼-20“威龙”战斗机一起参与了竞标,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授予代号“雪鸮”的验证机,或者叫竞标样品机歼-14这个代号,因为歼字头战斗机都是国产现役、服役过的战斗机,歼-14只是网上称为“雪鸮”样品机一样代号罢了,咱们姑且称为歼-14“雪鸮”的验证机。

从现在曝光的歼-14“雪鸮”的验证机外形照片来看,歼-14“雪鸮”从严格意义上看,很难说这是一架五代机,甚至四代半都很难说。因为歼-14“雪鸮”验证机太大了,本身歼-20“威龙”战斗机就大,机体长度超过了所有现阶段五代机,歼-14“雪鸮”更大,机体更长,从外形上看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拉皮版本的苏-27战斗机,或者说歼-11B拉皮、放大的版本。

从外形上分析来看,歼-14“雪鸮”验证机并没有采用五代机改用的机身弹仓,特别是隐身弹仓,并且对弹仓进行武器优化系数设计,干脆就没有设计武器弹仓,直接沿用了苏-27战斗机设计风格:武器直外挂,外观歼-20“威龙”验证机模型直接采用了内置弹仓,包括基辅弹仓和格斗弹仓,实现了武器不用外露,减小了雷达发现机率,利于五代机战斗机整体隐身。从这个角度来看,歼-14“雪鸮”就压根没考虑隐身战斗机这一个说法,设计思想还停留在苏-27、歼-11战斗机身上,毫无进展。

而最为关键的量产来看,歼-14“雪鸮”将占用歼-11战斗机的生产线,而但是沈飞没有扩厂的计划,而成飞不同应提出了新厂的建设,目的就是大规模为歼-20战斗机开路,所以成飞想的更远、更多、更好,所以人家能拿到第五代战斗机的订单!从现在来看,幸好当时高瞻远瞩,没有选错!


浴火


歼14雪鸮战斗机为什么会失败?因为隐身能力不强,这一点在俄罗斯的苏57场可以看出来。俄罗斯的苏57,被人们戏称为苏27的拍扁版,中国沈飞的歼14雪鸮战斗机就是拍扁的苏37。

苏37是典型的三翼面战斗机,当时只生产了一架,被俄罗斯拿到个头去展览,希望得到客户的青睐。中国就是当年的大客户之一,但中国买俄罗斯武器和原则,就是俄罗斯自己不批量装备中国不买,苏37就是老苏35的推力矢量版。印度却十分感兴趣,于是买了一大批苏30MKI,因为印度特别喜欢双座型的,又喜欢苏37,于是印度如愿以偿。


沈飞一看,苏37是个好飞机,机动性很好,强过了原版的苏27,然后把外形修改一下,修正改良一下苏37表面的雷达漫反射,基本上能得到要求,和当时的T50,现在的苏57应该有很大关系。因为俄罗斯的中央升立体在苏27的系列中太优秀了,机动性无出其右,更何况前面又增加了小鸭翼。但中央升力体有一个天生的毛病,就是发动机中央升力体,只能悬着,极大破坏了战斗机的隐身性,两种战斗机优秀如出一辙,缺点也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沈飞的工程师,对于拍扁的苏式战斗机念念不忘的原因,因为里面有他们的心血。



歼20没有出现之前,歼14雪鸮战斗机还是很好的,涡扇15发动机没有出现之前,可以进口俄罗斯的117发动机。歼20来了,歼14只能甘拜下风。苏57在歼20和F22之前,只要出了俄罗斯的体系去战斗,只能是挨打的,所以俄罗斯很不情愿的买了一点苏57,说是76架,一年算下来只有几架,完成还不知猴年马月呢。更可能是个广告,是用来吸引客户的,比如俄罗斯大客户印度。俄罗斯能对印度拍扁苏27,同样能拍扁苏30MKI,生产双座型的苏57。

歼14没有被中国空军看中,主要就是隐身不行。在战斗机都向隐身发展的时代,只能成为时代牺牲品。



大志远思想空间


沈飞在第五代战斗机的竞标中输给成飞,原因在于保守。

我们和美国不同,美国整体技术领先全球一大块,因此他们研制出的新型战机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领先性。大量的新技术的运用会造成产品性能的极其不稳定,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增加了军费开支的负担。所以在美军隐身机的招标中YF-23败给了YF-22。

反观我们的军备研发处在追赶阶段,新机型的设计不怕新技术多,越先进也就意味着和世界顶尖水平越接近。将来即便问题多多那么我们在改进的过程中会有长足的进步。

沈飞的设计趋向于保守,基本上时参照现有成果进行有限的升级。根据现有的公开资料判断,沈飞的设计大约相当于或略好于F-15的最新改进型沉默鹰,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生产。由于飞机的生产需要全国许多厂家合作才能生产,能够提供零部件的厂家越多飞机生产的速度越快。反之产量就会受到限制。

美国的隐形战机从1982年就开始装备部队,到2012年已经整整30年,基本上到了一个换代的周期。这意味着如果按照沈飞的设计,我们即使量产了该机并大量装备部队。只要美军拿出新的成果,我们依然有可能和美军相差一代,甚至一代半。

F-35的诞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大量制造装备部队的雪鸮,在遇到周边的F-35时的状态。虽然媒体可以吹嘘是同代的战机,而事实上这是差了一代的战斗机。

这种状态会使得我们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趋于下风。

现在装备了歼-20的状况就有所不同,我们现在大量生产装备歼-20还一时做不到,但是它能和F-35旗鼓相当甚至还有优势。这样美军的行动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迫使日本撕下伪善的面具,升级了自己的航母使之可以搭载美军的F-35这样才能对我们的歼-20形成对峙。

反观我们,歼-20的技术不成熟不要紧,产量低也不要紧,咱们可以小步快跑的进行改进。这样时间拖的越久我们的优势越明显,我们也许可以拖到略晚一些装备与美军同代的下一代战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