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孔子最喜欢颜回,颜回哪一点最吸引他?

颜小二述哲文


我们先说孔子是多么喜欢颜回,这一点,子路、宰我和子贡他们,大概要羡慕嫉妒恨了。

就像班主任一般都喜欢班长一样,在“青年政治学院”,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班长颜回。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他哀叹说,“这是老天让我死啊”。

孔子是极为理性极为内敛的,颜回的去世,让孔子呼天抢地悲痛不已,可见孔子对颜回的感情至深。

孔子把颜回列为十大弟子之首,说他是君子,是贤人,别人都做不到做一天的君子,践行仁的理念,一般人一天都做不到,而颜回可以三月不违仁。在孔子眼中,颜回大概可以达到贤人的境界了。那么,颜回到底有什么优点,让孔子这么喜欢他呢?

好玩的国学认为,这里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颜回是孔子最忠心耿耿的弟子,对孔子是真心的崇拜,无论是孔子风光的时候,还是在孔子喝凉水都塞牙的倒霉的时候,颜回都不离不弃,守在孔子得瑟身旁。自十多岁进入师门,颜回始终追随着孔子的脚步,是孔子“骨灰级”的“铁粉”。对孔子的话,颜回深信不疑;对孔子的要求,颜回坚决执行。在办学之初,孔子在和少正卯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学生们都跑光了,但只有颜回一个人陪着孔子,所以说,颜回是孔子忠心耿耿的学生。

第二,颜回最有执行力,最任劳任怨,是孔子最得力的助手。在孔子面前,颜回是班长,替他管理班级;是厨师,给孔子烧菜做饭;是心理医生,给孔子加油打气;是助教,帮晚年的孔子搜集资料整理《易经》;他甚至还会说几句笑话,给孔子调剂心情。在跋涉四方找工作时,颜回掉了队,很晚才和大部队会合,孔子担心地对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则幽默地说,老师还没有死,我怎么敢死呢?这也就是颜回,要是子路说这样的话,估计孔子早就开骂了。

第三,颜回绝对情商巨高无比,他看起来很木讷,实际上却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太会讨孔子的欢喜了。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颜回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我们不禁感叹颜回的语言艺术。他平时不说话,一旦开口,每句话都能直达孔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段话是说,“老师慢步走,我也慢步走;老师快步走,我也快步走;老师跑起来,我也跑起来;但老师一旦加速,绝尘而去,我只好目瞪口呆了”。这话说的好啊,简直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第四,颜回人家甘于寂寞敢于清贫。孔子从小也是苦出身,但对财富怀有一种淡然看待的心理。孔子就说过,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弟子中,颜回大概是最穷的人了。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破巷子里,简直是在贫民窟里要饭的。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自得其乐。而颜回在这一点上,简直和孔子是一模一样的,这也让孔子与颜回之间,形成了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气场。

第五,颜回勤奋好学。孔子最喜欢勤奋的学生,只要你不是太笨,像司马牛那样的笨孩子,理解力太差,孔子是不喜欢的。但太聪明,孔子也不喜欢。比如子贡、宰我等学生,太聪明了,老喜欢表现自己,老喜欢耍小聪明,就经常找来孔子的大骂。

而颜回,实在很勤奋。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意思是,“认真做笔记目不转睛不开小差听我讲话的,大概只有颜回了吧”。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悲叹,“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他停下前进的步伐。

”在孔子眼中,颜回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最重要的是,颜回人家聪明,又很低调内敛,看上去有点呆。一开始孔子认为颜回的智商不高,到后来才发现,颜回其实一点都不笨,对孔子的学问,颜回不仅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还能够对孔子有所启发。

这样听话的乖宝宝,这样忠心耿耿的弟子,这样什么事都能做的学生,这样低调内敛不张扬的学霸,谁不会喜欢呢?


好玩的国学


孔子喜欢颜回,可以从《论语》中下面这一段话看出。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其实,颜回最吸引孔子的是“不改其乐”,也就是能从对道的追求中找到乐趣,从而忽略一切物质的枷锁。能够忘我地学习忘我地追求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其中的乐趣旁人是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更不要说能达到!这种乐趣与物质无关,与功利无关。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据说,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为了学习,为了自己的追求,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名人故事数不胜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乐在其中,乐而忘我。孔子喜欢颜回赞赏颜回,就是因为颜回能达到这样高的治学境界。


金风359


孔子一生致力于传师授业,到他晚年的时候,号称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便有七十二人。

在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

颜回这人,简直是学霸中的学霸,什么“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的称号,统统被他收入囊中。

一、颜回真是一个君子啊!

颜回跟孔子一样都是鲁国人,他字子渊,十三岁就跟着孔子学习了。

颜回问孔子:老师,什么叫做仁?

孔子回答道:你要控制好你自己,一切按照礼的标准实行,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这样天下人就会觉得你是个仁德的人。

颜回记住了孔子的话,他决心要做个符合“礼”的人。

怎么做呢?

做人,要知足常乐;

为政,要以民为本;

从师,要恭恭敬敬。

不过,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们天天忙着争霸,时局动荡不安,谁又有心情去听你如何施行仁政的学说呢?

索性,颜回也就不去当官了,始终陪伴在孔子身边,对此,孔子却赞誉有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需要他的时候,他便济世救民;不需要他的时候,他便隐于俗世。能够这样不慕名利,一切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唯有我和你颜回了。)

无怪乎孔子对于这个贴心的弟子,特别满意,想来若是有人能够有颜回的才华、品行,也能很讨老师们喜欢吧?

二、学霸和孔圣人的日常

颜回和孔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父亲和老师之间。

颜回看向孔子的眼神里,都泛着崇拜的光芒。

有一次,颜回在听完孔子的课后,感叹道:对于老师的才华和品德,我抬头仰望,越是觉得高,我埋头钻研,越钻研越觉得坚固。看上去老师就在我的面前,可当我走上前来,却发现老师又好似在我的身后……

《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学霸颜回想了很多,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发尽白】。

随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了。

颜回死的时候,孔子痛哭流涕,他想颜回了:自从我有了颜回,门人们越来越亲近。

这件事过去很久后,鲁哀公问孔子:先生门下的弟子谁最好学呢?

这件事又勾起了孔子的伤心事:“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关注我,如果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给我的内容,也可以留言探讨呢。


剑惊禅丶


孔子称赞颜回,在《论语》中留有记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有很多优点,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最吸引孔子的:他能够在穷困之中,坚守节操,不改志向。

孔子很伟大,具有很多高尚的品质。但是在“贫困不能移”这一点上,他可能真的做不到。他曾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愤怒疾呼,不能像颜回一样安于贫困。

人往往是这样,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孔子对自己不具备的优秀品质,看得格外重要,就会特别喜欢具备这项品质的颜回了。


栖鸿看红楼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于圣人来说,亦复如是。孔子之所以最喜欢颜回,也不是没有缘由的,不只是因为投缘或对了脾气。

根本的原因在于,颜回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能给予孔子一种最触动心扉的理解和精神上的慰藉,甚至在遭遇最落寞困境时,都能给孔子以最坚定的支持。而这是孔子其他任何一个弟子都难以做到的。颜回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圣人也不想像孤狼似的作着空虚而苍茫的旷野呼告,而颜回就是那个最温暖的回声。特别是孔子的行道,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更是没有几天顺风顺水的时候,因而,来自颜回本能般的无条件的支持,对于孔子来说,就尤为难得。

兹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王充《论衡》曰:“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圣,又不能知少正卯,门人皆惑。”

这一段是说孔子与少正卯在宣讲自己学说上的大竞争。“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孔子的弟子被蛊惑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好了,也就是说孔子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哪怕仅有一个人的教室,还可以叫做教室,假若一个人都没有的教室,还能叫教室吗?若是那样的话,孔子就彻底冷场了。只有颜回,在那里作老僧入定般的坚守,在当时应该会给孔子以莫大的心理安慰。所以当子贡困惑地发问“子为政,何以先之”时,孔子冷冷地回答:下去,这不是你能问的回题。因为这时的孔子根本就没有心情回答这种回题。

再一个例子。据《史记 孔子世界》,在孔子周游列国陷入困境的时候,孔子分别向子路、子贡与颜回分别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诗经》中“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句,问他们如何理解。孔子其实是在问他们如何看待所信守的儒家之道与所遇到的目前的困境。

子路的回答是,我们是否还没有真正做到“仁”与“知”,所以人家不相信我们?这个回答让孔子很不满意。子路的回答是,是不是我们所奉行的儒家之道太大了,人家接受不了,能不能把标准放得小一点,这个回答让孔子很不高兴。

颜回不愧是颜回。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

颜回说:假如是我们在宣扬的儒家之道上存在问题,那责任在我们;若是儒家之道上没毛病,那就一定是他们出了问题。儒家之道不为当世所接受,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若是这样的话,就能看出“谁是当门定脚人”之君子了。

这一席话一下子就说到了孔子的心里,孔子当即笑逐颜开,给颜回开起了玩笑:“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太棒了,你这个姓颜的小子!你要是有钱,我就给你当那个管帐的。

这样看来,颜回就不只是个好学生,说他是孔子的患难知音,也是不过分的。孔子曾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分明是把颜回当成是知音与同调来看待的。

还有什么比患难时期的理解更让人感动与铭记的呢?

除此以外,颜回身上还有不少优良品性与超拔德行,不仅是儒者的典范,更让孔子很是欣赏。

颜回在恪善求仁方面,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这让孔子是赞赏有加。孔子会这样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颜回还是好学不倦的,同时颜回也是聪明的,当然他是属于那种大智若愚式的聪明。孔子这样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尔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当别人问他的弟子中谁最好学时,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怎么样?子贡回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孔子则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是师徒二人对颜回颖悟能力的最大肯定。

颜回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安贫乐道。这可是儒家非常向往的一个境界。

孔子曾这样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其实,孔子就是最大的安贫乐道的提倡者,孔子就有“忧道不忧贫”等诸多这方面的教导。由于师弟二人在这方面深相契合,于是就有“孔颜乐处”之说。

此一“孔颜乐处”在后世宋代理学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挥。北宋邵雍命其住所为“安乐窝”,应该就是由此取义。

颜回在儒家中有“复圣”之称。孟子最先抬升了颜回的地位,他把颜回与远古大贤禹、稷并称同列(《孟子 离娄下》)。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便下令废除唐高祖设立的周公庙,以孔子为“先圣”,颜渊为“先师”。

到了宋代理学,对于颜回的尊崇,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他们试图从“屡空”与“虚空知道”角度来研究颜子,朱熹称孔子是“水已平”,而颜回是“水初平”,认为颜回是紧随圣人的境界。

当孔子说颜回“於吾言,无所不说”时,孔子对颜回的赞赏之情已经是溢于言表了。可以说,在孔子弟子中,颜回是最能懂孔子的那个人,颜回同时又是儒学与儒道修为非常高的一个人。像这样一个人,深得孔子喜欢,实在是理之必至。


尼山启明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猪八戒只有三十六变,为什么唐僧喜欢猪八戒多一点?因为唐僧让猪八戒变什么就变什么,孙悟空是想变什么变什么。明白了吧?



奔跑中的隔壁老宋


“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颜回家贫却敏而好学,能准确理解孔子“仁”,“礼”的思想,“敏于事而慎于言”,在颜回身上能看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和意义。


邵颜3


《论语》中对颜回的生活曾做过这样的描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吃的饭食非常简单,一碗米饭,就着一瓢凉水,也没有什么下饭菜,住的地方就是一条破胡同,但是他却能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不改初衷地追求学问,沉迷其间,所以他也被后世人称为颜圣人。

孔子最喜欢颜回,这一点,孔子在他的弟子们面前从来都不回避,甚至他曾经说过:

“颜回,吾不如也”。

孔子作为万世景仰的圣人,可他自己却说自己比不上颜回,可见孔子是真的赞赏颜回的。后来,颜回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嚎啕大哭:

“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说,老天爷啊!你可把我害苦了!你既然把这样好的学生赐给了我,为什么又要把他夺走啊!你可让我怎么活啊!

颜回为什么能够这么感动孔子?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居善地”。

居善地,即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到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居善地”,即不择地而处之,不管待在哪里,不管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除却尊卑之心,贵贱之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天上,我是云,在地上,我是水。夏天我飘落为雨,冬天我飘洒为雪。暖时我可以纵横万里,寒处我凝而待春。在低处,我独仰苍穹,赏而不妒;在高处,我俯瞰苍生,尊而不临。在自然的常态下,没有哪一种物质像水这样多变,这样多资,这样有适应性。

回顾千秋百代,像颜回这样在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其实都是经历了千难万险的,而他们最终能够胜出,最重要的就是怀有这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居善地”的精神。


关注我,学习更多国学知识!@李清泉


李清泉


我认为:1.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

2.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3.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4.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5.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补充: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建立新世界


因为颜回是孔子认定的接班人。

颜回被儒家称为“复圣”,地位甚至高于“亚圣”孟子。如果不是早夭,颜回完全有可能和孔子并肩,带领儒家走上一个我们现在都无法企及无法臆测的新高度。

孔子爱颜回,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颜回的学术能力。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端木赐,也就是子贡。子贡“受业身通”,更是被孔子称赞为“瑚琏之器”。善于经商,强于辩论,就辩论一项,孔子也自愧不如。子贡是一个卓越的政治活动家,“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其作用和影响力之巨,孔门中无出其右者。孔子去世后,子贡甚至结庐在孔子墓边,为之守孝6年。即便是这样一位人物,在谈论学术成就的时候,也对颜回赞叹无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赞同的说道: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十四岁求学于孔子,历二十五年。在孔子眼里,颜回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学生,与之相比,子路失之于鲁莽,曾参失之于愚钝,子贡失之于世俗,弟子都各有所缺。孔门弟子三千,有贤七十二,称哲十人,在境界上能比肩孔子者,唯颜回一人。孔子提到颜回时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翻译一下就是:我和颜回谈话一整天,我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也不表态,也不问问题,跟个傻逼一样。但是等他下去之后,我看他和别人谈话,却能完整真实的表达我的意思。

其次,是颜回对信仰和真理的坚持。

一个真正有大修为的,必有大坚持。只有在面临绝大困境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断粮绝路,死亡威胁着这只儒家团队。在危机时刻,孔子依旧每天讲学、诵歌。子路忍不住了,站起来讽刺孔子:我们现在饭都吃不饱,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您还在每天饱吹饿唱。这么多年来,您总是从失败走向更失败,难道就没有一点值得反省的吗?面对这种质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对此,孔子的三个学生先后发表了观点。第一位是子路,子路认为或许是我们的德行和智慧都还不够,所以混得不好。子路的回答暴露了他的短板,那就是面对困境的时候容易变得不自信,不能够坚持原则。

随后,子贡说了他的看法。认为夫子之道至大,太超前了,标准也太高,大家不能理解,也不好接受,建议孔子适当放宽标准,去求容于世。子贡比子路好了不少,有道路自信,但是不能够坚持,会妥协。

只有颜回,掷地有声地回答:“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首先肯定了夫子道路地正确性,然后指出大道不修,是作为儒家的耻辱,而大道不被采纳,则是当权者的耻辱。所谓的君子,就是在大道不能被认可,依然能够坚持自我而不是堕落下去随波逐流。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诚颜回也。

第三,是学派发展的要求,颜回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儒家二代目的不二人选。

《韩非子.显学》开篇即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孔子晚年时期,儒家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对时政的影响一点都不比墨家差。孔子脱困于陈蔡之后,门人子弟纷纷出仕各国,其中之佼佼者便是端木赐,子贡。而在儒门之中,颜回是唯一一位有能力,有权威继承孔子衣钵的人。实际上孔子也是将颜回作为接班人在培养,孔子多次在不同的场合盛赞颜回。在孔子所有的学生中,如上所说,颜回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是最为接近孔子的。我们可以预见,如果颜回没有早死,那么在孔子去世之后,儒门必将是团结在颜回的周围,继续将大道实践、传播下去。孔子的学说将通过颜回之手继续发扬、完善、传播。儒学将会呈现出和现在完全不同的面貌。


可惜啊,

公元前481年的噩耗,彻底改变了先秦的思想史。

颜回死了。

颜回之死,对孔子的精神打击是空前而且绝后的。孔子大哭,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之哭,并非单纯为了颜回之死,更是为了儒家的命运而哭。所以,孔子悲痛的说:“天丧予”。果然,在孔子逝世之后,缺乏核心的儒家立刻陷入了分裂。不同门人带着自己对从孔子那里传承下来的知识的不同理解,自行开宗建派,被称为儒家八派,分别是: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儒门陷入了雪崩式的衰落,儒家子弟纷纷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搞自己的理论,直接催生了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

儒学道统几近断绝,儒家学术几近灭绝。一直到百年之后,战国中期,亚圣孟子横空出世,才避免了儒家失传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