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福建十佳风景区,泉州十八景之一,国家级文物,福建泉州市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福建十佳风景区,泉州十八景之一,国家级文物,福建泉州市开元寺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福建十佳风景区,泉州十八景之一,国家级文物,福建泉州市开元寺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福建十佳风景区,泉州十八景之一,国家级文物,福建泉州市开元寺


主要景点;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侧的叫镇国塔,俗称东塔,是唐咸亨年间(公元670一673年)文偁禅师主持建造的。开始是一座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的,后因遇灾重建,改为石塔。该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瑞士人戴蜜傲、德国人艾克合著的《刺桐双塔》(1935年出版)一书,对每幅图像内容都作了详细说明。如第三十幅"斗勇金毛"下解释曰:"'金毛'是狮子的名称,站在左边的勇力士,显然是一个驯狮的人,或可称为角斗者,他身穿西方服装。"并且每幅图像都有主题刻字。如第一幅题是"童子求偈",第二幅为"青衣献花",等等。图刻简练,内容鲜明,充分表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艺的艺术成就。

仁寿塔;俗称西塔。五代梁贞明年间,闽王王审知在闽大建寺庙,相传王审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个僧人对他说:听说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请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审知大怒,命令手下将他推出去斩了,可是砍掉了他的头,身子却跳起来几尺高。梦醒之后,王审知感到震惊,便急忙在泉州选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运到泉州。从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动工兴建,到十二月建成。该塔一共七级,号称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为仁寿塔。后因遭灾重建,改为石塔。

甘露戒坛;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