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福建十佳風景區,泉州十八景之一,國家級文物,福建泉州市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為黃守恭獻地所建,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該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開元寺。1982年,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福建十佳風景區,泉州十八景之一,國家級文物,福建泉州市開元寺


開元寺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福建十佳風景區,泉州十八景之一,國家級文物,福建泉州市開元寺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臺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福建十佳風景區,泉州十八景之一,國家級文物,福建泉州市開元寺


主要景點;東西塔;’位於泉州開元寺內東西兩側,二塔相距約200米。東側的叫鎮國塔,俗稱東塔,是唐咸亨年間(公元670一673年)文偁禪師主持建造的。開始是一座木塔,用來安放佛舍利的,後因遇災重建,改為石塔。該塔是一座純用花崗岩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塔心粗壯結實,用橫樑斗拱與外壁相連結,具有極強的抗地震和抗颱風能力。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石雕工藝精湛古樸。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護神像,身份、服裝、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突出。須彌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釋迦成佛連續故事圖像,每幅主題集中,人物故事刻畫細緻,引人入勝。瑞士人戴蜜傲、德國人艾克合著的《刺桐雙塔》(1935年出版)一書,對每幅圖像內容都作了詳細說明。如第三十幅"鬥勇金毛"下解釋曰:"'金毛'是獅子的名稱,站在左邊的勇力士,顯然是一個馴獅的人,或可稱為角鬥者,他身穿西方服裝。"並且每幅圖像都有主題刻字。如第一幅題是"童子求偈",第二幅為"青衣獻花",等等。圖刻簡練,內容鮮明,充分表現了宋代泉州石雕工藝的藝術成就。

仁壽塔;俗稱西塔。五代梁貞明年間,閩王王審知在閩大建寺廟,相傳王審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一個僧人對他說:聽說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請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審知大怒,命令手下將他推出去斬了,可是砍掉了他的頭,身子卻跳起來幾尺高。夢醒之後,王審知感到震驚,便急忙在泉州選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運到泉州。從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動工興建,到十二月建成。該塔一共七級,號稱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為仁壽塔。後因遭災重建,改為石塔。

甘露戒壇;大雄寶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甘露戒壇始建於宋,明末重建,重簷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佔地645平方米。壇有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坐像木雕。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臺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