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樑詩正的《十宮帖》真的對啟功先生的書法影響很大嗎?你怎麼看?

驚龍軒


關於啟功先生書法的師承確實有很多的流言蜚語,特別是其書風非常接近的梁詩正的書法、成親王的書法,很多人都說啟功先生是學了他們的書法。

說這些話的人肯定是對書法不是很深入學習過的,因為在啟功先生的這個水平,他的書法取法不可能這麼低。與其說啟功先生是學梁詩正和成親王的書法,倒不如說是因為他們有著相近的書法取法對象,所以造就了風格上有些相近。

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清人李元度在《國朝先正事略》提到過樑詩正的書法師承:“公書初學柳成宮(柳公權),繼參文(文徵明)、趙(趙孟頫),晚師顏(顏真卿)、李北海。”梁詩正的師法對象和啟功先生的師法對象是幾乎一樣的,只不過是先後的順序不一致而已。

啟功先生早年是跟其祖父學習歐陽詢的《九成宮》,但那時不太理解筆法,後來從顏真卿的《多寶塔》中領悟到了用筆的起始轉折,還被他的祖父稱讚。二十多歲的時候開始學習趙孟頫的《膽巴碑》,但後來自認為不解用筆之趣,所以又受到董其昌的書學影響,開始學習董其昌的書法。這時他的書法給人一種流麗、飄逸的感覺,但發現缺乏骨力,於是又回頭學習《九成宮》。這在他的詩句中可以得到驗證“先摹趙董後歐陽”。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先從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清秀、飄逸轉向歐陽詢的端穩和嚴謹。“晚愛誠懸竟體芳”之後啟功先生又臨柳公權的《玄秘塔》,取柳楷體勢上的勁媚與骨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書法風格。

趙孟頫、董其昌、歐陽詢、柳公權這四家是啟功先生在他的論書絕句中提到的四個主要師法對象。而從啟功先生的臨帖彙總目錄和不同階段的風格來看,除了以上幾位之外,楷書於“二王”、蘇軾、顏真卿、唐人寫經、《張猛龍碑》、虞世南等用功較多;行書及行草書則學習“二王”諸帖、米芾、楊凝式、《閣帖》等;草書學習的是懷素、張旭、黃庭堅等人。

在啟功先生的臨帖目錄中,根本就沒有發現過樑詩正和成親王的影子,他們因為有著相近的取法對象,因此書體風格有相似點也很正常。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說過“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因此別再說什麼啟功先生學梁詩正和成親王了。


翰墨今香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關於啟功先生的書法受梁詩正、成親王、英和等人影響的說法都有,但其實都是對啟功先生的不瞭解,是誤傳。

啟功書法淵源非常清晰,有他的親自口述和詩為證,不必以訛傳訛。

作為頂級文物鑑定專家,見過上面這些人的字是可能的,但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次都沒有練過”,更不用說受他們的影響了。

(啟功書法)


1、啟功先生曾經在接受《書法》雜誌採訪時,深入談到過他的書法入門、取法和淵源問題,脈絡比較清晰。他在《論書絕句》裡也寫到:“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競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從這首詩看,對啟功先生書法影響最大的是趙子昂、董其昌、歐陽詢、柳公權(字誠懸)等人。


(梁詩正書法)

2、啟功深入臨習的第一家算趙子昂。他給《書法》雜誌記者講述:六歲入家塾,最早學的是先祖自臨的歐陽詢《九成官醴泉銘》,十一歲見到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但年少時還算不上深入學習。直到二十多歲時得到趙子昂書《膽巴碑》,特別喜歡。學了一段時間,別人說我的字像英煦齋(即清朝戶部尚書:英和)。

(英和書法)


3、啟功第二個階段臨習較多的是董其昌和歐陽詢。啟功自敘說,當時畫畫還可以,題款字難看。於是學董其昌,得寫字行氣,但骨力不行。後來得到羅振玉藏《宋拓九成宮碑》精印本,見它清潤肥厚,認為不亞於墨跡,於是逐字以蠟紙勾拓而影摹之,這是我學書的基本功夫。


(成親王書法)


4、第三個階段雜臨碑帖以及歷代名家墨跡,其中又以臨習智永《千字文》墨跡時間最久,下功夫最深;為了增強字的骨力,又深入臨習柳公權《玄秘塔碑》。這樣經過多年努力,偶爾給人用楷字寫對聯,人見了就說我是學乾隆時成親王的,實際上成親王的帖我一次也沒有臨過。


(啟功書法)


看過以上啟功先生自述的學書法歷程,不難看出其書法淵源。說他的書法受梁詩正、成親王、英和等人影響的說法都是誤傳,一點依據都沒有,不必再以訛傳訛。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驚龍軒在前面的文章中特別提到過啟功先生與清朝書法名家梁詩正書法的關係,其實就用筆、結體甚至是章法來看,啟功先生的諸多作品的確受到梁詩正書法很大的影響。大概是因為梁詩正在書法史上畢竟聲名不夠顯赫的緣故,在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經歷的記述中很難找到梁詩正的影子。甚至有些書家還以此為由頭,說啟功先生書法學了清朝一位不知名書生的書法,格調不高。

其實這些都是誤讀,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過程與梁詩正頗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具備紮實的柳楷功底,繼而受到趙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書風影響,大概審美習慣也比較接近,啟功先生對梁詩正書法又多有揣摩、借鑑,使得啟功書風與梁詩正書風頗為接近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無論是清朝的政壇還是書壇,梁詩正絕非籍籍無名之輩。他是雍正八年的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詩文書法都在當朝享有盛名。其長子梁同書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並稱“清朝四大家”。


乾隆四十五年,梁詩正去世多年之後,皇帝還念念不忘梁詩正,御製詩懷舊時,將梁詩正作為五詞臣之首。


我們現在看到這件梁詩正的書法作品《十宮帖》,是為當時寶親王(乾隆)的七絕詩所書。書風清潤典雅、卓爾不俗,堪稱梁詩正代表作品之一。

當然,就藝術底蘊來說,梁詩正的書法的確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梁詩正書法的可取之處。這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十宮帖》行書作品,雖然整體書風保持了趙孟頫、文徵明清麗秀美的特點,同時也明顯融入了顏真卿、李邕的渾厚筆法,當屬上乘之作,值得細細品味和揣摩。


書法藝術之所以歷經幾千年仍然魅力獨具,恰恰是因為有不同的審美思維和審美習慣在不斷完善著這朵藝苑奇葩。或清秀、或稚拙、或溫婉、或豪放……我們應該包容在藝術範疇內的各種爭議,也應該允許不同的藝術思維百花齊放,這對書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將會大有裨益。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各位書友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