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2017-11-07 06:00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苏呷此色: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得者 2013蚂蚁摄影大奖获得者

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同时,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对本民族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交融当中不断会发生各种冲突与融合,阿都彝人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冲突和交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能做到的也只是从自身出发,用影像记录的方式留下一些图像资料,用自己的方式给民族作一点小小的事情,希望未来能有用。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布拖县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4%,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这里是彝族阿都支系文化的腹心地带,阿都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古朴原始的生存状态、劳作方式等等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状态,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出生于布拖,目前生活工作在布拖县,作为布拖阿都彝人的一员,我热爱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我热爱自己的民族,所以我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族人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诠释这个伟大的族群。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类的衣食之本。土地,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就不能耕作。土地,若是没有人耕作,也就不会有丰收,两者相互依存。布拖沟壑纵横,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千百年来,阿都彝人就在这片土地上面追逐野兽,放牧牛羊,捡拾野果,播种五谷,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布拖彝族阿都文化蕴涵的朴素生态观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同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阿都彝人热爱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他们与土地和谐共处。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阿都彝人没有退缩,他们不畏艰辛改造这片贫瘠的土地,使他变成一片锦绣。在同艰苦自然条件的抗争与亲和中,阿都彝人培育了具有阿都彝人独有的文化,这一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包容和和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阿都彝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动地表现了阿都彝人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阿都彝人勤劳善良和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昭示着布拖阿都彝人悠远而灿烂的文化历史。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不断渗透,这里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民族文化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正渐渐趋向流失。作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如何在文化交融和冲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精神核心呢?是否能始终屹立不倒?再过几十年他们是否还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 图文均来自苏呷此色。

原出:凡是摄影

“固执”地用胶片相机 彝族小伙真实记录彝人生活

2015-10-16 10:04| 发布者: 夏若云 |来自: 四川日报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系列作品“彝人赶集”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系列作品“耕作的彝人”


《土地的主人》—布拖阿都彝人生活纪实

《土地的主人》系列作品“布拖大地”

1个月前,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出炉,凉山彝人苏呷此色凭借作品《土地的主人》获得提名奖和入围奖。“80后”苏呷此色与摄影结缘,只是为了给家人留影。从2003年开始,他将镜头聚焦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能静下心来,他从2010年开始抛弃了数码相机,回到用胶片摄影。他陆续参加了国内外的摄影比赛,获得不少奖项。

摄影者和事件的一次次偶遇

苏呷此色生于1981年。2002年,他用自己两个月的工资买回第一台相机——海鸥DF2000,“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说,这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亲戚朋友知道他有相机后,经常邀请他去给他们拍照。“那段时间,我常穿梭于结婚、孩子满月等各种仪式和场合,每当看到他们拿到照片后高兴的表情,内心很欣慰。”苏呷此色笑着说。

2003年,苏呷此色开始将镜头聚焦身边的人和事。“选择记录彝族人生活,是因为我本就是彝族中的一员。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我想用手里的镜头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他把镜头锁定布拖阿都彝人,会不定期深入各村各寨,采用全景式记录拍摄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集市上的买卖人、晒场上晾晒粮食的人、悲伤的葬礼、喜庆的婚礼、丰收的喜悦……于是,《布拖彝人》和《土地的主人》等摄影作品相继问世。

2010年以来,苏呷此色陆续参加了国内外的摄影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等业内报纸杂志上大篇幅刊登,接受过专访,参加过国内外的摄影展览。“总共参加了2011年、2013年、2015年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前两届作品入围,这届得了提名奖。”在苏呷此色看来,每一张经典的影像,都是摄影者和事件本身的一次次偶遇,事件的发生和摄影者的记录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将这种缘分持续下去。”

静下心来坚持用胶片拍摄

不知不觉中,苏呷此色拍摄彝人已有十余年时间。“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摄影教育,有时候举起相机都不知道要拍摄什么。”苏呷此色坦言,其实到现在为止,他都不清楚自己的这种拍摄方式是否得当。所以他每天都要上网浏览与摄影相关的内容,欣赏国内外优秀的摄影作品,阅读相关的摄影著作。闲暇之余,他还会约上本地几位爱好摄影的朋友小聚,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为了能静下心来,苏呷此色从2010年开始抛弃了数码相机,回到用胶片摄影,“因为胶片可以让人静下心拍摄,每一次按下快门前都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让拍摄节奏慢下很多。”苏呷此色说。

《土地的主人》这组作品从2010年开始拍摄至今,用了一台6×6的中画幅雅西卡124G相机拍摄完成。这组作品均采用胶片拍摄,所有胶片都是苏呷此色自己冲洗和扫描,最终选了60幅组成一个系列参赛。他说,选择胶片是因为胶片厚重的影像更能表现出主题。“我所拍摄的《土地的主人》,就是试图从彝族人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给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答案。”

目前,苏呷此色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场个人摄影展,出一本个人作品集。“现在我的作品深度还不够,还要继续拍摄,慢慢积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