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由于司机的不信用,从党氏庄园回来,我们错过了火车,于是打个车直接往米脂走。到达米脂已是晚饭时间,小伙伴找了一家吃的,虽是浓浓的80年代风格,但味道还不错,只是一直问要不要小米粥,谢绝几次后,说免费的不要吗?不要不要,就要吃米饭,结果米饭好难吃,后悔啊!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超好吃的土豆片

第二天只有李自成行宫(盘龙山古建筑群)和姜氏庄园两个行程,所以差不多磨蹭到10点多才出的门。

古建筑群在米脂城北的盘龙山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建筑群依山就势,主要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等,明代成化年间,山上有座真武祖师庙,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令其侄返乡改建成为行宫。

据米脂县志记载,建成后李自成回过两次,行宫在后来也经过多次的维修,现在保存较为完好,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30元,维修痕迹还是很明显,也没什么特别值得看的东西。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乐楼

乐楼建在山脚,据说,当年建舞台的时,在台基下埋了几个大瓮,能起到共鸣的作用,差不多是达到现在低音炮的效果吧。乐楼广场对面是一米多高的平台,上面建有八卦亭,亭子结构很像八瓣梅花,所有又叫梅花亭。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梅花亭和捧圣楼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行宫出来去了此行目的地姜氏庄园,米脂有三大具有陕北代表性的窑洞庄园,刘家峁村姜氏庄园、杨家沟村马氏庄园、高庙山村常氏庄园。马氏庄园是力推的旅游景点,就选了位于县城东面约15公里远的刘家峁村姜氏庄园。庄园主要由姜耀祖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建成,同治十三年(1874 年)动土,光绪十二年(1886 年)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占地 40 余亩,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姜氏庄园和党氏庄园一样,都是防御式建筑群,整个庄园的选址巧妙,坐落于村北牛家梁南坡靠山顶的凹陷处,东西北面都是山崖,通过后期的人工处理,形成了三面合围的地势,入口一面依着山势建有高大的寨墙,寨墙外是东沟河,整个庄园背山面水。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庄园位置 (来源: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文化解读)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姜氏庄园依照山势的高低起伏以及为了彰显伦理秩序整个庄园院落建设结构繁复,由寨墙——下院——中院——上院四层不同高度空间形成了多院式窑洞民居。不同院落间较为明显的高差,使得庄园整体呈现出从外院到内院层层升高的形制。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庄园平面图 (来源: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文化解读)

下、中、上院落格局借鉴传统四合院民居,同时也依据具体需求进行了一些调整,院落大体由正房、厢房和倒座房构成,不同于传统四合院民居在院落过渡的位置设堂屋,姜氏庄园直接用台阶进行空间过渡,院落之间的分隔明确,私密强,院落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全景图

庄园最外侧的宽大寨墙平行于现有公路,构成了庄园的第一道防御线。高高的墙体下,一条坡度很大的通道呈“L”型通向庄园大门,通道两侧为石板台阶,中间是片石插排以便车马通行。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L短边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站在L长边上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姜氏庄园,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权属问题混乱,上、中、下院已不再全属姜家私产,分属于不同人家,一些原有设计的暗道出于空间私密性的原因被堵塞,庄园整体性直接被打破,同时使得保护与发展工作也难以推进。2004年米脂ZF牵头想要挂牌开发旅游好像夭折已久,去的出租车上司机说有问你们要钱的不要给。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留下买路钱

其实想想还是给了吧,毕竟还有部分是私人地盘!大妈们应该是了解过行情的收了30元一个人。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进了庄园大门,又是一条通道,走上这条通道,才到庄园的第一进院落,下院。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庄园入口和下院门楼

下院建造的时候由管家居住,又称管家院,因姜耀祖曾捐“奉直大夫”一职,下院门楼挂有清代书法家书写的“大夫第”木匾。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下院院落采用了陕北典型的“三三制”结构,正面三窑由管家居住,两侧各三孔窑部分用于私塾教学,部分给佣人居住,倒坐为马棚。东北角有一个连通中院的暗道。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下院全景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暗道

除了下院东北角的暗道,在下院西侧另外有石砌涵洞可以到达中院。中院和下院的朝向完全不同,门楼较之下院也更为精致一些。因姜耀祖叔父曾中过武举人,所以中院门额上悬挂“武魁”木匾。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石砌涵洞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门内迎面是一面砖雕影壁。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中院门楼

整个中院非窑洞形式,两侧各一间砖木结构厢房,并附一间卷棚耳房,用于客人来访时的居住之地。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调皮一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倒坐马厩和外圆内方的影壁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西侧厢房和耳房

中院两侧分别建有西仓院和东仓院,用于储藏粮食,西仓院内设有加工粮食的磨具,便于加工粮食,同时还暗藏有一条通往西侧山体的暗道。 中院门楼正对面设有一堵高约10米的寨墙,中间开有一个通往西南山体的门洞,可谓是很强迫症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正面寨墙门洞

上院是主人居住的院落,比中院高1.5米,同样设有门楼,门额悬挂“武魁”木匾,门楼两侧设有神龛。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上院采用“明五暗四六厢窑”结构,正面五孔窑用于主人居住,东西厢房各三孔窑用于晚辈居住使用。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上院平面图 (来源: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文化解读)

同中院相似,上院的东西两侧也各设有一个院落,东院是厨房院,门额上刻刻“养廉”,强调勤俭持家。西院则是库房院,门额上刻“讲让”,强调谦恭有礼,窑内有石仓用于储藏米面。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上院全景

虽然,现在的姜氏庄园有些破败,但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当初的建造可谓是精心之作,三进院落中的砖、木、石雕装饰都造型独特,寓意丰富。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精致的抱鼓石

看完姜氏庄园回到县城,也没别的事情可做,就在米脂古城溜达了一圈,说是窑洞古城,但没看到啥窑洞,两个人也懒得去寻找了,现在想来有些后悔,保存较好的算是青石板道路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城门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进城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