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天,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放弃了酒店的自助早餐,开车去吃一碗稀豆粉。那是一碗特别的稀豆粉,是央视“舌尖3”第二集力荐的稀豆粉。

对于美食,该有的执着。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扎根街头巷尾的一碗腾冲稀豆粉,浓缩了云南美食的精魄。那一天,我们的目的地是腾冲董官村。

董官村位于腾冲县城西北约六公里处,是腾冲清末民初商贾繁荣昌盛的古村落。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有古宅院、古宗祠、古刹、古大门等资源,蕴含悠久的商贾文化、抗战文化、侨商文化、马帮文化。传统建筑群落集中、保存完整,具有明清建筑特色。

停了车,站在董官村村口。抬头便可看见一处高大门楼,上有光绪帝题书的四个大字:高节林立。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沿着古老的街巷一路走,沿路问了好几个当地人,才看到那一棵大树。那碗“网红”稀豆粉,便是在这里售卖。

没有店铺,大树底下,一张石砌的大桌子旁,一对夫妇忙碌着。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是这里的常客。

大概村子很多远去的游子,梦里面,都有这一碗稀豆粉,魂牵梦萦。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这一碗稀豆粉,是老奶奶“木翠”一家在家中手工制作。

因为央视“舌尖3”的播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桌子上已经挤不下。很荣幸,我们被邀请到老奶奶家里直接去吃。

走在董官村宽窄小巷里,一如漫步在新旧交替的时光中。600年的史事沉浮,处处有时光的痕迹。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没多久,就走到了木翠家。这是一处简陋的居所,老奶奶“木翠”在灶头上不停的搅动着,老爷爷灶头上烧火。

这画面,瞬间想起了我的童年和我那在天上的爷爷奶奶,心中隐约地疼痛着。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稀豆粉的原材料是白豌豆。将上等豌豆放到盆里加水泡一夜,然后用石磨带水磨细,再用干净的纱布滤,把滤下的豌豆粉水倒进锅里,就可以煮稀豆粉了。

似乎老奶奶“木翠”的一辈子,都在做这一碗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在等稀豆粉制作的过程中,我拾级而上,看看二楼是什么样的。楼上是一个储物间,堆放着一些杂物,几串腊肉挂在绳上。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从楼上望下去,家中的那几个孩子,在帮忙搬凳子。这个家庭里有四个孩子,二男二女。

最小的女娃娃剪了男生头,一眼望去以为也是个男孩。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靠着勤劳的双手,那一碗碗稀豆粉,养活了这一家八口。主人拿出水果和糖果,招呼着我们。

不久,我那碗里面加了米线的稀豆粉,被端了上来。

稀豆粉煮好了要马上吃,要不稠了就不好吃了。也可以把烧饵块撕成块放进稀豆粉里。桌子上的调料有很多种,我几乎每样都舀了一些,撒上少许葱花、辣椒面、花椒面等。

稀豆粉的淡黄、葱花的碧绿、辣椒面的鲜红,一口下去,确实很美味。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吃完稀豆粉在董官村转转,这里有非常淳朴的村民,会和我热情的打招呼。

拍几张照片,把相机拿到他们面前,会呵呵的笑着。有个老奶奶,笑的看到就剩二三颗的牙,于是我也笑了。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腾冲春日的那次旅行,有界头那一片油菜花海,有茶花落满地的和睦茶花村,有大救驾和土锅子,有精彩的《梦幻腾冲》演出…但记忆最深刻的,便是董官村的那一碗稀豆粉吧。

那个古老的村子、那个锅旁的老奶奶木翠、那些害羞的孩子、那个早晨,留在相机里,也留在了心里。

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那一碗“舌尖上的中国”力荐的稀豆粉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腾冲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若有所思 发布:2018.03.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