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華為中興紛紛受難之際,聯想哪去了?

華為中興受苦受難之際,老隊友聯想那邊貌似一直風平浪靜。

唯一的波瀾來自於彭博社。近日,彭博社宣稱,聯想近五年股價下跌56%,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

是的,彭博社批評聯想為“全球最差科技公司”。

這個鍋,聯想得背。

回想五年前,聯想還是和華為並駕齊驅的國際知名民營科技企業,大多數家庭都會擁有一臺聯想電腦,聯想常年穩坐全球PC銷冠寶座,風頭無兩。

如今的聯想,PC大本營被惠普包抄,智能手機業務平平,多元化發展不及預期,研發更是被常年詬病。多重弊病之下,聯想集團市值已不足500億港幣,極有可能被踢出恆生指數。

或許在特朗普眼裡,聯想甚至不具備被制裁的資格。

PC大本營已被惠普包抄

PC成就了聯想。聯想電腦在全球市場上長期位居榜首,為了鞏固這一優勢,聯想更是先後收購了IBM、富士通等在內的多家電腦公司。

然而,如今聯想已被惠普從銷冠的寶座上拉下馬來。整個2017財年,聯想全球PC出貨量6660萬臺,稅前利潤率僅為5%,市場佔有率20.1%,而惠普的市佔率則為23.4%。在市場尚在增長期的印度市場,聯想也已岌岌可危。2017年,惠普歷史首次來到第一席位,而長期佔據榜首的聯想淪為第二,戴爾依舊位居第三位。也就是說,印度PC市場三大品牌依次是惠普、聯想和戴爾。全球PC市場最大的發動機被惠普奪走。

華為中興紛紛受難之際,聯想哪去了?

惠普的反攻不是偶然。為了奪回當初被聯想搶走的份額,這些年惠普開始專注研發和創新。為了迎合年輕消費群體,惠普退出了輕薄型和遊戲筆記本,過去老舊保守的市場認知。針對中國消費者,惠普專門聘請本土明星代言。反觀聯想,在成為第一之後,態度愈發高傲和保守,面對市場變化,固執地堅持己見。在聯想那裡,“用戶體驗”這個互聯網熱詞彷彿不存在。

無論如何都做不好的“智能手機”

在移動業務上,聯想起了個大早,花了個大錢,卻趕了個晚集。

作為一家有著30多年曆史的老牌科技公司,聯想幾乎經歷了每一次手機變革,但遺憾的是,無論是觸屏手機崛起、互聯網手機轉型,還是後來 OPPO、vivo 發起的線下渠道變革,聯想通通沒有抓住。

對比其他競爭對手,小米從成立至今,無論處境如何,其戰略目標一直是做高性價比的產品,近日雷軍甚至宣佈小米利潤率永遠低於5%;OPPO、vivo 的戰略目標也很簡單——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線下渠道;華為為了做海思芯片,可以忍受持續虧損 10 年。而聯想的方向總是變了又變。

2010,聯想曾聲勢浩大地推出樂 Phone,直接叫板 iPhone,柳傳志甚至邀請馬雲為其站臺。但樂 Phone 上市後,銷量表現糟糕,兩年後該產品線被砍掉。

2015 年初,談及聯想投資成立獨立運作的神奇工場時,楊元慶說,聯想用了 30 年做到 150 億美元的公司,希望神奇工場也多借鑑。但僅僅只過了一年半的時間,神奇工場就被聯想收回,ZUK 品牌也不復存在。

華為中興紛紛受難之際,聯想哪去了?

2013 年,移動業務(MBG)正如日中天,楊元慶希望能在移動業務上覆制 PC 時代聯想收購 IBM 式的成功,斥29億巨資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今天來看,這近乎一大敗筆。摩托羅拉在智能手機時代早已是沒落的貴族,從工廠、技術團隊到終端產品,摩托羅拉早已不具有競爭力,沒落是必然。谷歌在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後,將真正有價值的專利拿走,聯想接手的只是一塊鑲著金邊的破抹布。

市場數據反映了一切。與 2015 年在中國賣出 1500 萬臺手機相比,2016 年聯想移動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直接下降了一個數量級,僅僅賣出手機300 多萬臺,銷量排名已經排到了十名開外,表現甚至趕不上 360 手機。在全球市場上,聯想也表現平平。2017年聯想手機的全球出貨4970萬臺,僅為小米的1/2,不足華為的1/3。

多元化:什麼看上去賺錢就做什麼

在戰略投資上,柳傳志一直主張“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堅持多元化發展”。柳傳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我們從2000年開始做非相關多元化的準備。我很希望讓企業活得長一些,想做百年老店,所以聯想控股決定做一個非相關多元化的企業,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是的,聯想控股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那個聯想。賣電腦的是“聯想集團”,而更大的聯想是“聯想控股”,它是前者的母公司。

目前,聯想控股旗下有3家基金,先後投資了神州數碼、聯想之星、融科智地、正奇金融、漢口銀行、神州租車、拜博口腔、佳沃農業、樂視汽車、蔚來汽車等400多個公司,涉及了IT、地產、投資和現代服務業等眾多板塊。

華為中興紛紛受難之際,聯想哪去了?

可以說,市場上什麼項目看著賺錢,聯想就投什麼,只是“運氣”有點不好:在早期的房地產泡沫中,聯想曾被套牢;曾因手機子公司不賺錢而賣掉,後來發現手機業務戰略的價值又花錢買回來。看到酒賺錢,投資酒業公司,結果遇到酒業下行...

研發:小氣卻又不肯承認

“胡說八道”。

2016年2月的一次會上,針對媒體報道“聯想過去十年研發投入不及華為過去一年”說法,聯想集團掌門人楊元慶情緒變得異常激動,稍作剋制之後,他用了上述四個字予以還擊。

然而這個還擊相當沒有分量。根據2017年一季報,聯想在當期的銷售費用同比增加13%,至6.65億美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為6.64%。然而,聯想當期的研發費用同比下降18%,至2.92億美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為2.92%。研發投入不及銷售投入的一半!有業內人士感嘆:“看上去聯想似乎不再注重技術研發。”

聯想“不注重”研發早有體現,在2014到2016財年,聯想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2.21億美元、14.91億美元、13.62億美元,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64%、3.32%、3.16%,已經是聯想近十年來最高的研發支出佔比。對比華為,華為在2015、2016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00億元、764億元,研發支出佔比分別12.8%、14.6%。

過去10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為68.5億美元(約為人民幣460億元),遠少於華為2016年一年的研發費用。

高價收購的破爛正拖聯想的後腿

據悉,聯想在2020年前要償還30億美元債務,但摩托羅拉移動和IBM等業務並未給聯想帶來持續客觀的利潤。顯然,聯想正重新陷入虧損的囧局,業務增長停滯甚至倒退,再加上長期的利息壓力,聯想的日子確實越來越難熬。即使聯想想要投入創新和研發,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

在聯想疲於整合之際,對手們卻早已輕裝上陣。華為、小米在完成國內市場瓜分後已將爪牙伸向全球,華為的麒麟芯片性能正越來越好逼近高通,小米的松果芯片也已形成戰鬥力。就連組裝界的一哥富士康也在重金研發、戰略轉型。如今在代工工藝上,恐怕沒有誰能比富士康更牛。富士康也在發力工業互聯網,上個月,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在A股火線上市,未來的富士康,或許真會變身為一家真正的高科技企業。

時至今日,聯想的擁躉者們不得不承認,聯想帝國岌岌可危了。

華為中興紛紛受難之際,聯想哪去了?

此番貿易戰,或許聯想可以慶幸沒有被制裁,但換個角度,被制裁也是種被認可:中興、華為被調查,因為他們手中掌握核心科技;美的、紫光被關注,因為他們收購的是掌握核心科技的外國企業;聯想,既不掌握核心科技,收購的還是美國企業吃剩的骨頭。這樣的企業,特朗普怎會捨得制裁呢?

好在,聯想仍然是一家體量龐大的國際化公司,年營收近3000億元。

或許未來的某天,聯想能夠置之死地而後生,仍然是一家有競爭力的高科技公司;也或許,聯想一步步蛻化成貿易公司、房地產公司。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