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向笑楚:我很幸运拥有“佛系爸妈”

前不久有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北大毕业生万言书控诉父母”。同是北大校友,与他的“控制支配狂”父母不同,我爸妈对我的教育非常宽松,是名副其实的“佛系爸妈”,“放手不管,自由生长”。

“人生是你自己的”

父母一直的观念,“凡事自己做主”。衣食住行用,兴趣爱好,学业事业婚恋,父母都鼓励我自己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容易养成。一方面要求父母敢于放手,另一方面也要孩子足够给力。用一位很敬佩导师的话,“父母放得下,因为孩子拎得起”,非常赞同。

以兴趣爱好为例。爸妈负责提供两样东西:他们对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足够的金钱支持。除此之外,充分尊重我的想法。比如素描,妈妈会说,家里很多亲戚都有艺术天赋,素描培养审美,不过要长时间静坐和耐心。对于艺术体操,他们会谈到,运动很好地平衡学习疲劳,要求较好的柔韧和力量感,运动可能受伤。基于他们的建议,我有权选择哪个是感兴趣的,也很幸运在小时候广泛尝试过市面上能接触的几乎所有的兴趣爱好。

爸妈从未说过“你必须做什么事”。相反,成人后,他们反复和我讲,“人生决定,自己负责。正直善良,不做触碰红线的坏事,是基本原则。假设人生是条赛道,我父母一开始就告诉我引擎和刹车在哪,方向盘怎么转。赛车最开始没有动力,要他们的助推才能前进,而后放手,怎么开由我。随着长大,初始动力会形成惯性,我越来越有意识优化主动获取信息,进行对标和做出判断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主动性越强,父母越少插手,促进我更主动,形成正循环。为人父母,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小孩差不多在18岁成人,或工作后,接受信息更前沿,很可能做出比父母明智的判断,反哺父辈。因而,家长只需要鼓励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敢于犯错,越早越好

很多爸爸妈妈之所以总想插手,是害怕孩子“吃亏”。我从小基本和父母保持一致,偶尔分歧,会开诚布公的沟通,毕竟父母吃过的盐比我走过的路多。若我执意要做(或父母经验不足,不好给意见),他们会教我一种心境,就是“敢于接受负面的结果”。

有种冷叫“妈妈觉得冷”。我有时候为好看会穿得比较少出门,我妈就喊让我多穿。我爸听了会说,“你就让她穿,冷一次,冻感冒,自然就会记住”。久而久之,类似的事,我会事先想好三个问题:做好,结果有多好;做不好,结果有多糟;糟糕的结果我能否承受。如果可以承受,我就去做。父母没有把我完全包裹在无菌仓中,赋予我更好的逆商和坚强的韧性。

有位常春藤盟校的朋友和我说,她本科申请时被哈佛拒绝。她爸说,这绝对是好事,在17岁较早地接受失败,有益于走顺后面的路。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不免跌跌撞撞小摩擦,却能有效避免日后走严重的弯路。当然,能做到这点的父母,的确需要一点点“狠心”和“决心”。老鹰把不会飞的雏鹰赶下悬崖,在自由落体的恐惧中学会飞翔,并非每位爱子心切之人能做到。

不比“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我父母还有一点很伟大,他们从来不把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我从没有听他们说过,谁家孩子得什么奖,考什么学。取得成绩,爸妈夸奖我。搞砸事情,他们陪我一起总结经验,鼓励我向优秀的人学习,争取以后做好。同时,我父母也没有主动和同事亲戚提及我。其一,他俩性格低调不爱炫耀。其二,他们淡然懂得知足。“90分万岁”,中上就好,凡事争第一太累。我妈妈时常看我学习工作太累,甚至主动“扯后腿”,带我出去逛街玩耍,我朋友们都很羡慕我有这么个好妈妈。

父母的不比较,带来很多积极影响。首先,培养我的自信心。我没有从父母口中听到过嫌弃,就没有自卑的阴影。其次,我能更理性地正视“比较”与“竞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不会觉得和别人有差距是不愉快的,反而会更积极地见贤思齐。

不过最近听我妈讲,她的同事问及我的成长经历,会拿去给他们的孩子做榜样,她也着实骄傲和开心。这成为我写文章的动力。既然已经是“别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不要徒增他人的压力,分享有益的经验蛮好的。

结语

我很幸运拥有“佛系爸妈”,特别是妈妈,她是我最好的姐妹和闺蜜,无话不谈。他们也很感激,拥有省心的女儿。教育之难不分国界,只是中国式教育悲剧似乎有点多。为人父母儿女,都是缘分,希望互怼和控诉少一些,每个家庭都和和美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