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機械林場——
為“中國夢”貢獻“中國綠”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京津綠色屏障。 記者 賈 恆攝
眼下,塞罕壩機械林場迎來第57個秋天——落葉松挺拔青翠、蒙古櫟紅葉似火、白樺林金黃耀眼、七星湖雲氣氤氳,好一幅美麗畫卷。
三代人,57年,用青春、汗水、智慧在塞北高原營造出112萬畝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這些樹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這些樹木每年為京津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每年可釋放氧氣57萬噸,成為拱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習近平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兩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矢志不移獻身林業。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說,我們一定要牢記總書記囑託,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更多“中國綠”。
“總書記給予我們林場建設者最高褒獎”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務林人開著拖拉機走過泥濘的山路去植樹。(資料片)記者田明 趙海江攝
“2017年8月28日,就在這個客廳,我們全家圍在一起看《新聞聯播》。”81歲的“林一代”技術能手任仲元回憶起《新聞聯播》播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時,仍歷歷在目。
說話間,任仲元拿出一個筆記本,上面一筆一劃地抄錄著總書記重要指示內容。
“‘人間奇蹟’‘感人至深’‘生態文明範例’,總書記給予我們林場建設者最高褒獎!我聽後熱淚盈眶。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能得到總書記肯定,這輩子在塞罕壩值了!”
今年75歲的陳彥嫻,1964年放棄高考投身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她把最美的青春都獻給了塞罕壩。作為塞罕壩“林一代”代表,她到中央電視臺參加過“時代楷模”頒獎,參加過塞罕壩先進事蹟報告會,還到聯合國生態環境署領取生態環保最高獎“地球衛士獎”。
如今,儘管身體不太好,但只要有邀,她總義不容辭地前往。“總書記在批示中肯定了塞罕壩精神,把塞罕壩精神宣講到更多的地方,讓更多的山川變美,我必須去啊!”陳彥嫻頭髮花白,但眼神卻透著“不服老”的勁頭。
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組織全體職工集中收看了《新聞聯播》。那晚總場會議室裡笑容伴著淚水,掌聲雷動。
如今,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實現命運轉折的馬蹄坑營林區“尚海紀念林”,一根根挺拔的林木胸徑已達45釐米,每一棵大樹都是一個“綠”的追求,每一道年輪裡都是一種“綠”的嚮往。
“塞罕壩的綠色越來越濃了”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務林人抓緊時間進行整地作業,為明年春季植樹造林做準備。 記者 賈恆 攝
“問一問自己來塞罕壩為了什麼?問一問自己能為塞罕壩做些什麼?問一問自己怎樣把塞罕壩建得更美?”兩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組織了一系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活動。
學進腦裡、記在心中、落在實處,備受鼓舞的塞罕壩人,開始向石質山陽坡要“綠”。
石質山陽坡造林是世界級難題,有專家斷言種樹難活。造林成本更是每畝達到1200元,超出國家補貼標準500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劉海瑩說,塞罕壩人不能光算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
2018年5月,壩上寒風凜冽,泥土尚未化凍,塞罕壩機械林場向最後1.1萬畝石質山陽坡發起總攻。
“這片140畝,坡度將近40度石質山陽坡,就是我們最後攻堅的戰場之一。”在陰河林場豐富溝營林區北溝陽坡,場長趙立群量樹坑、測樹高,查看樟子松苗長勢。
“這些樹是在石頭縫兒裡種活的。”趙立群用腳搓開幾釐米厚的一層薄土,拳頭大小的石礫一個擠一個。
在這種地方栽樹是個辛苦活兒,石頭縫裡鑿坑震得手疼,人工背樹苗勒得肩膀紅腫。“再苦能有老一輩苦?再難能有馬蹄坑會戰難?”作為“林二代”,趙立群對植樹增綠有一種執著。
最終,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總結出大穴、客土、壯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嚴格的技術規範,實現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到今年初,塞罕壩攻堅造林任務基本完成,造林成活率達到99%。幼樹成林後,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除去道路、河流、溼地和防火隔離帶等區域,綠色將遍佈塞罕壩的每一個角落。
有人說,耗費極大人力財力,綠化的1.1萬畝石質荒山,僅能讓塞罕壩森林覆蓋率提升不到1個百分點,不值得。
“1.1萬畝林子,相比112萬畝林地,面積確實很小,但每棵樹、每畝林,都有其不可估量的生態價值。”劉海瑩說,“塞罕壩的綠色越來越濃了,每一抹‘綠色’,都值得塞罕壩人追求。”
“塞罕壩的森林質量越來越高了”
塞罕壩七星湖假鼠婦草溼地具有完整的水生生態序列、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澤和水體為一體。 記者賈恆攝
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科副科長常偉強手機裡收藏著那期《新聞聯播》。兩年來,2分19秒的視頻,常偉強看了又看、學了又學。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一輩林場建設者給我們留下了百萬畝林海,我們又能給‘後人’留下些什麼?”在學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的過程中,“林三代”常偉強和同事們時常自問。
新一代林場建設者們憋足一股勁,誓讓塞罕壩山川更綠,森林更健康,發展質量更高。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塞罕壩森林經營承擔著多重功能,既要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也要培育優質木材,還要滿足森林觀光遊憩。但由於塞罕壩機械林場多是大面積落葉松人工純林,與優質天然林相比,在森林質量上還存在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這為塞罕壩綠色發展指明瞭方向。”負責林場森林經營工作的常偉強說,“現在塞罕壩的森林質量越來越高了,塞罕壩森林面積已經飽和,但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就能實現持續增綠。”
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加快編制《森林經營規劃》,對所有林子進行精確的功能分區。他們用雙腳丈量了每一片林子,根據不同林分,劃分出自然保護區、景觀林區、生態防護林區和商品用材林區等功能區,實施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
塞罕壩機械林場與河北農大合作開展的塞罕壩林木材性精準調查也已展開。“以前林場只是賣原木,原木應用在哪些領域,材性如何?都沒有後續跟蹤。”在科研所工作的“林三代”付麗華說,追蹤溯源深入瞭解木材的物理和力學性能,有望進一步拓寬原木應用範圍,提升其經濟價值和附加值。
從2018年起,塞罕壩機械林場全面取消皆伐作業,降低林木採伐量和消耗蓄積。全面推廣間伐撫育作業,通過“去次留好、伐劣保優”,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已成為國家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
遊客們在塞罕壩展覽館參觀學習。 記者 賈恆 攝
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守住綠水青山,塞罕壩創造了價值難以估量的金山銀山——
塞罕壩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昆蟲660種,植物625種,大型真菌179種,是華北動植物物種基因庫。
在華北地區降水量普遍減少的情況下,當地年降水量反而增加60多毫米。
塞罕壩首批森林碳匯項目預計產生淨碳匯量470多萬噸,若全部實現交易,保守估計經濟收益可超億元。
中國林科院評估顯示,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 (記者 李建成 陳寶雲)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閱讀更多 河北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