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何歷朝歷代幾乎都有皇子、諸王、諸侯造反,唯獨清朝沒有?

Paper匠


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大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奇葩。那麼號稱歷代無昏君的大清朝,究竟和其他的朝代有啥不同?為何其他的朝代都有皇子謀反作亂,而大清朝卻沒有過呢?

想要弄清這件事情,咱們還需要看大清朝和過去歷朝歷代的不同,如果弄清楚這些事情,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立嗣觀念不同

古代歷朝歷代,立嗣的標準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古代的皇帝立嗣,主要是讓嫡出的大兒子為繼承者,這樣的做的目的,主要是想避免兒子之間相互爭搶,按照出生尊貴和長幼順序來立,如此一來,就看天命了,誰也怪不得誰。

如果嫡出長子死了,就讓他的弟弟作為繼承人,如果嫡出的兒子都死了,他們就讓自己的嫡孫子當繼承者。這裡除了除了防止兒子們內鬥外,立嫡出孫子這一選擇,也含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希望皇位讓自己這一脈一直延續,有私心在其中。

這樣典型的案例不是沒有,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就堅持要傳給自己的孫子朱允炆,但是此舉,給孫子引來大夥,導致能力超強的朱棣不服,提刀上馬,奪了皇位。可見,古代的傳位方式“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並不能順應天下之心,最終導致霍亂的根本。

清朝則不同,從大清入關開始,順治皇帝在位時,多爾袞掌權,多爾袞是靠本事入關,靠本事掌權,順治即位是權利鬥爭後的結果,也是各方勢力平衡的結果,所以順治皇帝的選擇,順應了大多數人的需求。

康熙時期,這位康熙大帝又開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套,最終因為他在位時間過久,太子在位時間過長,遷延日久,引起了九子奪嫡,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湧。

在兩立兩廢在之後,能力出眾的雍正當上了皇帝,雖然經歷了諸多坎坷,但是好在最終沒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標準選拔,而是以能力出眾的雍正勝出為結果。

到了雍正時期,立嗣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採取了更加先進的“秘密立儲”制度,這種制度不同於“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而是由雍正自己將繼承者姓名寫於詔書,將詔書置於正大光明匾額後方,等到雍正歸天之際,方可取出,那時方知是誰來繼承皇位。

這樣做的好處極為明顯,第一,可以任人為能而非任人唯親;第二、可以避免皇子之間爭奪,畢竟他們並不知道誰才是太子,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攻擊。第三、皇帝可以根據最新的形勢去立嗣,平衡各方勢力,讓繼承者能得到最多人支持,哪怕有人想要謀反,也非易事。

總體來說,古代歷朝立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而大清朝立嗣,總體來說,是“任人為能”,可以說,清朝皇帝都是同時期出類拔萃的人選,自然其他人沒能力作亂造反。

制度不同

古代的歷朝歷代,對於皇子都是採取的平衡的手段,為了讓他們心裡舒服點,給他們每人封了一塊封地。

在自己的封地內,各位皇子就和皇帝差不多,只是管理的地盤小,類似一個諸侯國,如此一來,諸位皇子都有自己的勢力,有自己的錢糧,有自己的兵甲,同時,皇子有機會結交外臣,一旦有能力的皇子不能登基,即位的皇子又闇弱,自然就會發生造反奪位之事。

清朝則不同,對於皇子的封賞,朝廷謹慎再三。清朝的皇子沒有封地,賜予的住宅都在皇城附近,私自離京60裡以上,與百官同罪,這樣的制度,限制了皇子們的發展空間,個人勢力在朝廷的控制範圍之內。雍正爭位之時,就多虧了老十三,他一解禁就接管了豐臺大營,為雍正保住了主動權。

綜上,清朝的皇帝都是能力極強之人,其他皇子很難有機會篡位奪取;同時,皇子們手中的私兵和勢力受限,在京城之外沒有自己的勢力,很難借外力奪權,這種情況下,即位皇子優勢極大,這才讓清朝的皇子們空有篡位之心,並無篡位之力。清朝沒有皇子奪權的情況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野史日記


為什麼歷代都有皇子造反,而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共上位12位皇帝,期間卻不見任何皇子造反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歷代皇子造反的原因,造反的資本,造反的口號。再把這三方面與清朝皇子的情況對比一下,答案就清楚明瞭了。

西漢“七國之亂”的根本原因:中央皇帝想削弱各藩王的勢利,剝奪其封地。這是一場地方勢利與中央勢利的巔峰對決。而到了清朝,君主集權已達到了巔峰,眾位皇子有封號,有俸祿,但是沒有封地。

沒有了封地,就是沒有“一方之首”的權利。清朝皇子們成年結婚以後,不像其他朝代皇子那樣,奔赴自己的封地。清朝皇子們都“蝸居”在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子下,最多就搞些結黨營私的小動作。像造反,這種既要大量招兵買馬,又要隱蔽性強的活動。在京城,人多眼雜的地方,真的是沒有可能性。

做任何大事都需要有資本,何況是造反呢。唐太宗李世民為啥會發動“玄武門之變”,並且成功了呢?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有資本啊!都說唐朝的建立,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屬於李世民。他的戰績輝煌,領軍才能遠勝於他的兄弟們。他的手下,大都是萬里挑一的天才將領。玄武門之變的成功,需要許多資本,而軍事資本卻是最關鍵的。

而清朝成年的皇子們,有參政權,議徵權,卻唯獨沒有軍權。中央權利越來越集中,清朝皇子們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利,又怎麼實施造反行動呢?

自古造反,尤其是皇子們的造反,喜歡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清君側顧名思義,皇帝受身邊奸臣的愚弄,陷害忠良等。不能說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是好的,但至少,清朝皇帝是被公認的勤政。清朝實行的不是嫡長子繼承製度,除了道光皇帝是唯一以嫡子身份繼承了皇位,其他可以說是由德或由能居之。

清朝在位的皇帝都不是昏庸,皇子們又沒有造反的資本。所以清朝皇子造反的事例為零了。





歷史小八卦迷


簡單地說有這麼幾點原因:一是清代的皇子諸侯在皇帝登基之前已經開始廝殺,皇帝登記後已經把造反的弄死差不多了;二是清代的皇子皇孫不像其他王朝擁有封地和軍隊,難以形成氣候;三是清代立儲制度更加完善。

像雍正登基過程中,上演九子奪嫡的宮廷大戲,各個皇子、鬥爭派系在雍正登基過程中已經被淘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老八、老三在雍正上位之後再次收拾一批,已經沒有興風作浪的實力。而乾隆在登基之前,雍正已經幫他清理了最大的隱患,所以沒有競爭對手,也就沒有造反派了。

二是清代的皇子皇孫不像歷朝歷代那樣擁有封地和兵權,我們知道中國曆朝歷代對皇家後代採取的都是分封制,就是把皇帝的子孫分封到全國各地,這樣採取皇子戍邊的措施一方面加強了王權統治,但是也造成被分封的諸侯做強做大,以至於尾大不掉,形成隱患。但是清朝不同,清朝只有到各地做官的八旗子弟,不會分封屬地給各個親王貝勒,而且這些人不能隨意離京,限制了他們的勢力發育。

最後一點看,清朝的皇帝從來不是太子當政,一般都是選擇強者上位,像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都不是皇長子登基。這就從根源上減少了競爭的可能,而在雍正登記之後採取一系列儲君確立的改革,進一步減少了王子叛變的風險。


上觀英超


歷史上造反的皇子、諸王、諸侯都有誰?

一、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門內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當朝皇帝李淵便冊封李世民為太子,不久李世民正式宣佈繼位。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當時李世民無論是在權力上還是在經濟上已經具備了當皇帝的資本,並深知功高蓋主的自己是太子李建民的眼中釘,因而必須發動政變,保全自己,成為皇帝。

二、中國古代諸王、諸侯造反的例子有很多,比方說著名的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但是以王爺身份造反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就是明燕王朱棣。造反的根源都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清政府吸取了歷史經驗,在約束皇族封王上做了許多改變和限制

那麼號稱歷代無昏君的大清朝,究竟和其他的朝代有啥不同?

1、立嗣觀念不同

古代歷朝歷代,立嗣的標準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古代的皇帝立嗣,主要是讓嫡出的大兒子為繼承者。如果嫡出長子死了,就讓他的弟弟作為繼承人,如果嫡出的兒子都死了,他們就讓自己的嫡孫子當繼承者。

清朝則不同,從大清入關開始,靠本事掌權,順應了大多數人的需求。大清朝立嗣,總體來說,是“任人為能”,可以說,清朝皇帝都是同時期出類拔萃的人選,自然其他人沒能力作亂造反。

2、清朝取消了封地

古代的歷朝歷代,對於皇子或者諸王都是採取的平衡的手段,給他們每人封一塊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內,類似一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勢力,有自己的錢糧,有自己的兵甲,有機會結交外臣,一旦即位的皇子羸弱,就會發生造反奪位之事。

清朝則不同,清朝的皇子沒有封地,賜予的住宅都在皇城附近,私自離京60裡以上,與百官同罪,這樣的制度,限制了皇子們的發展空間,個人勢力在朝廷的控制範圍之內。

3、清朝破除了封王無限制世襲

清朝的封王,大多數是不能世襲罔替的,只有少數功勳卓著的皇子皇孫親王被授予永遠世襲罔替的特權。這個一般嚴格限制數量。大多數親王,郡王每傳一代,爵位降一級,一般傳上三五代,基本上就是平頭老百姓了,因此無法建立能夠對抗中央的權威。

4、嚴禁結交大臣。

清朝對皇室的管理都由宗人府來管理,而且針對歷朝歷代王爺和大臣勾結容易造成混亂的教訓,清朝皇室嚴禁皇子跟大臣來往,也不能收受賄賂,特別是結黨營私。

清初,異姓王的“三藩之亂”

清朝親王裡面沒有起兵造反的,大都是宮廷內鬥;但異姓漢族王裡面就有了,如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就是由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3位異姓漢族王發起。三藩之亂是清朝內部的一次大內亂,從本質來說,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也是民族之爭。清廷在平叛戰爭結束後,徹底消除了藩鎮制,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這也是唯一的一次發生在清朝初年的造反,此後,清朝統治時期再未出現過,也說明清朝的改變和限制是極其有效的,無論如何,造反都需要通過爭鬥來解決,最受傷的依然是老百姓,宮廷內鬥雖然殘酷,卻使廣大人民避免的戰爭之苦,也是一件幸事!!


天使飛翔11111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很多人印象中,清朝就是晚清時期那種昏庸腐朽無能的樣子。但實際上清朝也曾經歷過輝煌時期,而且清朝在民族融合方面做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是被農民起義,也不是被外敵覆滅的王朝。清朝的滅亡可以說是被時代淘汰的結果。這一點非常的特殊,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時獨一份。

而且清朝在其各種制度上也有相當明顯的優勢。就比如說清朝的立儲問題上。在中國古代史上,立儲之爭一直都是封建王朝所避不開的問題之所在。而且皇位的傳承也一直伴隨著血腥與殺戮。典型的代表事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皇權動人心嘛。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就代表了一切,他是站在社會最頂層的人。這種誘惑不是任何人可以拒絕的了的。但清朝在這方面做的就非常到位。清朝也同樣存在立儲之爭。但清朝確實沒有發生過皇子造反和王爺造反的事情。這就要歸功於清朝特有的政治體制了。

首先就是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清朝皇帝的傳位制度與歷代不同,既不一定傳位給長子,也不預立太子,而是實行一種秘密的立儲制度。雖然清朝十二個皇帝只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帝是因為秘密立儲制度繼位的。但也可以看出清朝政治制度的進步。清朝歷史上,雍正皇帝因為經歷過九子奪嫡事件。所以他認為皇子,大臣以及後宮嬪妃們因為立儲問題互相傾軋不休,這樣實在不像樣子。所以他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從此,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這樣就導致皇子們根本不知道誰才是繼承人。所以他們也會盡力的表現自己,為了那一絲的希望而努力奮鬥。而不是勾心鬥角互相殺伐。所以這就杜絕了很多兄弟相殘,父子相殘的慘劇。

再有,和明代藩王外派封地就蕃不同的是,清朝的皇子封王之後全部都要留在北京城。因為清朝建立後吸取了明朝覆滅的教訓。他們在對待王爺的問題上十分的慎重。不僅不給王爺們封地,反而還會制定很多的條條框框約束他們,把他們全部圈養在北京城,建一座宅邸給一些銀兩祿米就了事了。而且沒有皇帝的命令,王爺私自前往地方,嚴重的話很可能還會被處以死刑。那些皇子和王爺們沒有封地就無法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沒有了親信勢力自然就沒有造反的土壤存在。而且皇子王爺們在京城時刻都會受到御史言官的監督,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被處罰。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皇子王爺想著能夠富貴一生就不錯了,還哪來的心情去造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怎麼叫沒有造反呢?

舒爾哈齊算什麼?後面的阿濟格又算啥?

舒爾哈齊跟隨努爾哈赤起兵反叛明朝,後與哥哥決裂,又被騙回去囚禁致死。

1573年,因繼母多年虐待,10歲的舒爾哈齊跟隨14歲的哥哥努爾哈赤到外祖父家(實際是避難)。次年,外祖父王杲城寨被明軍攻破(努爾哈赤祖父與父親出賣王杲),努爾哈赤兄弟淪為明軍衝陣幼丁,僥倖未死。

1583年,繼續充當大明奸細的努爾哈赤祖父與父親帶領明軍攻擊王杲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舅舅)阿臺圖,卻因為服裝和語言問題被明軍士兵當做敵人誤殺,兩兄弟因此得到了一些賠償,也就是建州女真左衛指揮的任命書,30匹馬,30道敕書(低級軍官任命書),開始了自主創業歷史。

努爾哈赤兄弟:



1595年,舒爾哈齊第一次朝貢北京,已種植下與努爾哈赤爭奪權力的野心。1597年,第二次朝貢北京,明政權正式拉攏舒爾哈齊,授予高級軍職的都指揮,賞賜大量財物。

伴隨年齡的增長,舒爾哈齊經常與努爾哈赤持有反對意見。努爾哈赤也準備剪除弟弟。

舒爾哈齊影視形象:



1607年3月,蜚悠部落事件爆發,努爾哈赤乘機處罰舒爾哈齊,奪其兵馬,驅逐出貝勒統軍會議。舒爾哈齊與長子阿耳通阿、三子扎薩克圖商議後決定脫離努爾哈赤,來到明軍重鎮鐵嶺東南開闢新的根據地。

明軍總兵李成梁立即上書,請求冊封舒爾哈齊為建州右衛都指揮使,這是明朝冊封女真的最高職務,努爾哈赤當然很不滿弟弟公然倒向明政權的行為。

舒爾哈齊畫像:



1609年3月,努爾哈赤奔襲舒爾哈齊的黑扯木營地,處死舒爾哈齊長子和三子,第二子阿敏得眾人求情才免死。失去一切的舒爾哈齊只能回去,但努爾哈赤將其囚禁在單獨暗室,似狗一樣用鐵鏈捆綁,只留兩個孔送食物。兩年後的8月19日,舒爾哈齊死。


四川達州


歷朝基本上都有設計太子之位以便將來繼承皇位。但太子的位置有時候會引發皇子的爭搶,如果皇子們的母親不同,可能還會引發外戚家族的爭鬥,還會引起流血事件。大臣又暗中幫助他們看重的某一個皇子,讓他當上皇帝,以便自己以後能在新皇那裡可以升官。這會讓朝中大臣拉幫結派,暗中爭鬥,形成黨爭,結果會是官員貪汙腐敗,各相賄賂,辦事效率低下。於是,清帝雍正便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在紙上,密封於特製的匣內,將這個匣放在乾清宮正中“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為保萬無一失,再另寫一份相同內容,放在圓明園裡。皇子們就都知道他們都有機會成為帝國的繼承人,便沒必要去爭了,清朝也就很少出現皇子為皇位相爭的情況出現。


朕驚歷史


因為清朝防皇子造反最狠,封了王后都不準出京城,都看好了,漢、晉、明出事的朝代都是把王封到外邊,清朝是不準出京城看好了,沒權力,沒機會造反。雍正的兄弟都關起來或者殺掉了,如果能出去,不怕沒有造反的。


海中巖haha


古代封建社會中“皇權至上”的思想可謂是深深滲入每個人的心中,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天下是皇帝管理的,但皇帝是誰,老百姓並不太在意,反正皇位是輪不上他們坐的,“家天下”的傳承讓世人都認為天下是皇室私有的,一般來說皇位都是皇室成員繼承的,而一個朝代的替換則是被另一家取代了,新的一家人他們有足夠的野心和實力娶搶奪江山,緊接著又是“家天下”,大家不會打破這個制度,因為他們也需要從中謀利,所以封建制度能夠傳承千年。

對於每家人的江山,最重要的就是傳承了,當一任皇帝上位後,就開始要考慮儲君問題了,以免到時突發意外,這樣國家也不至於陷入太大的混亂中,可後宮佳麗三千,皇嗣眾多,一開始是為了考慮皇室血脈的延續,但子嗣越來越多後,對於皇帝選擇儲君之事,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困難了,即便是優秀的血脈,也還是參差不齊的,各有優勢,各有短處,要想選得一位優秀的繼承人絕非一件易事。

一般來說,皇室和朝廷都會選出一位嫡長子來做繼承人,長子意味著他是皇宮中的第一位皇子,意義不同凡響,而嫡子自然是皇后所出,皇后的人選也是經歷層層選拔的,家世容貌才情皆不差,當得起一國之母的稱號,所以國母生下的子嗣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而嬪妃雖說也是皇帝的女人,但本質還是小妾,小妾難登大雅之堂,她們的子嗣相對於嫡子來說,那就差一等了。

這樣的制度對於其他兒子是不公平的,嫡長子可以享受最優的教育和資源,但難保眾位皇子之中出現了天賦異稟之人,才能品行皆不輸長子。可多年的制度讓皇上和大臣都站“嫡長子”,哪怕明知有更合適的人選來掌管國家,哪怕嫡長子根本不適合擔此重任,他們也還是會一股腦地讓嫡長子去硬擔,不過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讓天下混亂,甚至會讓王爺們對此不滿,繼而起兵造反。

歷史上這樣的事不在少數,秦王朝只傳承了兩代便滅亡,第二代扶蘇和胡亥兄弟倆爭奪皇位,嚴格來說是胡亥和趙高兩人勾結殺死了二十餘位兄弟姐妹,還殺死了秦始皇選好的繼承人扶蘇,胡亥繼位後,趙高掌握著實權,實行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陳勝吳廣起義,最終秦朝覆滅。

千古一帝唐太宗就是殺掉了自己的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並非長子,所以即便他有更卓越突出的才能,立下了無數戰功,但父皇還是選擇了長子。而且李淵曾許諾過會讓他日後做太子,如今違背諾言,他自然是不同意的,於是李世民起兵造反,他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又逼得父皇讓位,如此他才當上了皇帝。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明朝,明太祖重視長子朱標,立他為太子,這樣看來也正常,但在兒子早亡後,念及對兒子的寵愛,明太祖選擇要讓孫子做太子,這可讓一干皇子不能接受了。明明他們的執政經驗更豐富,為什麼要選擇立一個年紀尚輕的孫子呢?

而且這朱允炆登基後,還主張削藩,這可讓幾位藩王坐不住了,比如勢大的燕王朱棣,他手握兵權,經歷過戰爭,完全有能力對付根基不穩的新皇,於是他從北平起兵,宣告造反,一路打到皇城,此時新皇已經不知所蹤,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個謎,但朱棣已經坐上了皇位,是為明成祖。

到了清朝,同樣是有許多的親王,但他們沒有一個敢起兵造反,即便他們手中有著不小的權勢,但皇帝也同樣十分忌憚他們,歷代皇帝都會想方設法地加強中央皇權,牢牢抓住手中的權力,以防有人會掌握太大的權勢,所以親王的勢力是被嚴重分化的,他們沒有可能起兵造反。

將近三百年的統治,這期間誕生了無數的親王和郡王,無一人篡權奪位,無論皇帝的勢力是否強盛,即便江山搖搖欲墜,他們也不會站出來“匡扶皇室”,就比如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掌管中國將近半個世紀,愛新覺羅家的權力掌握在她的手中,就這樣也沒有一位愛新覺羅的成員主動站出來要除掉她的勢力。

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對清朝史料的研究,可以得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是因為親王的爵位是需要經過皇帝同意的,並非世襲所得,而且每朝的世襲名額是有限的,有些人是拿不到的,所以代代世襲,基本五代就會變成平民了;

其次對於親王和郡王的管制是十分嚴格的,他們都生活在京城中,被皇帝派人秘密監視,而被派到地方上的藩王更是被嚴加看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要上報,如果沒有經過皇帝的同意離開了封地,那就是重罪。

最後他們不能結交大臣,前朝的許多王爺之所以能夠篡位成功,不僅是因為他們手中的兵權,還是因為他們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而到了清朝,嚴密的監視讓王爺們不敢有所動作,若是王爺們與大臣結交被發現的話,更是重罪,甚至是直接死刑,這樣寧可錯殺一百不放過一個的行為讓王爺們瑟瑟發抖,根本不敢去想造反之事。

雖說王爺和皇帝都是血脈兄弟,但生在皇室,面對天下的至尊皇位,區區兄弟之情根本不夠分量,他們可以為了皇位,做出手足相殘之事,父子相殘,兄弟相殺,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靜說歷史


清朝造反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