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今年千尋上小學後,我有了好多“回頭看”的感觸,最近的一個感觸是關於興趣班的。

前幾天接她放學,聽幾個媽媽在聊“砍興趣班”的事。小學和幼兒園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學業壓力,每天放學都有作業KPI卡著,除了作業還有英文閱讀打卡啊,詩歌誦讀什麼的,孩子的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以前七七八八報的很多興趣班,得做減法了。做減法的時候很糾結,砍什麼不砍什麼呢,好像每樣孩子都不排斥,但也說不出哪樣特別有興趣。

同樣的煩惱和迷茫,千尋幼兒園中班時我也有過。

有段時間我們特別忙亂,又要上興趣班又要堅持中英文閱讀,還得抽時間玩桌遊,累到不行時開始審視是不是自己安排上有問題,發現孩子大量時間都被興趣班佔用了,這個也學那個也學,但學的效果並不好,好幾個項目都是“打醬油”。

痛定思痛後,我開始做調整,減了一些興趣班,對待興趣班的心態和行動也改變很多。收到的正向反饋是,千尋在保留項目裡越學越有勁,進入小學後課業學習也沒有受到影響。

如今我把這段經歷中的反思總結成了一段話: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說到底,哪有什麼靜待花開,每一分收穫背後,都是三分耕耘!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1、選興趣班前別佛系

多嘗試,是學齡前小朋友報興趣班的大原則。

一個偶然機會,遇到A老師,她的一番話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多嘗試”。

思考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大原則是對的,問題出在,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當年,都把“多嘗試”當成了“隨便試”。

A老師在鋼琴業界很有名望,她帶的學生在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廳及場所做過演出,包括英國的Royal Albert Hall, 奧地利的The Golden Hall of Musikverein。

我當時看了《虎媽戰歌》,虎媽女兒索菲婭3歲就彈鋼琴,14歲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琴,看完熱血沸騰,再腦補下孩子穿著小禮服,優雅彈琴的樣子,就忍不住託朋友找到A老師,讓4歲的千尋到她那兒試課。

老師先是讓千尋自由玩了會鋼琴,又彈了段歡快的韻律給她伴舞。看千尋很有興趣的樣子,我美滋滋的想,應該有戲。

但之後老師提出的一個問題,瞬間就讓我冷靜了。

“媽媽對孩子學習鋼琴的過程有了解嗎,比如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她在鋼琴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見我一時語塞,老師笑著說:“沒關係,你不是第一個。來我這兒的家長,90%以上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其實,不論是學鋼琴還是學其它,我都會建議家長先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項目本身。”

“千尋活潑好動,這個年齡在鋼琴前坐不住的,而且她的手指力量對‘鍵重’來說還不夠。真想發展音樂方面的愛好,不如先帶孩子玩玩培養樂感的韻律遊戲。大一些後,即便是想要學鋼琴,你也可以先看看這本書,再帶孩子來找我也不遲。”

這本書至今放在我家書櫃裡,叫《我和女兒的鋼琴課—鋼琴媽媽十年教子手記》,記錄了鋼琴媽媽李鼕鼕十年培養女兒學琴和幾十年國內外鋼琴教學的真實經歷,期間,有哭有笑有掙扎,有無奈有被動有忍耐。

我猜A老師是想借這本書告訴我:

報興趣班前,家長應該多看看真實、不美的一面,多想想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你對孩子的訴求,再來決定學不學,這個決定才是理性的。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這件事帶給我的啟發是,學齡前選興趣班,多嘗試是對的,但嘗試前依然需要結合自己孩子特點和對項目的瞭解來聚焦,不要看別人都報,自己也趕緊報一個。

比如,有家長覺得孩子性格內向,得提高下表達能力,應該報個主持人班。你想的可能是有很多登臺機會可以鍛鍊孩子。事實上,專業的主持人班都是從枯燥的發聲練習開始,剛開始上臺機會並不多。

真想提高孩子表達能力,更應該做的,首先是在閱讀中建立孩子對語言的感知,熟悉字詞句的運用。關於藉助閱讀培養孩子表達力,我之前也分享過不少文章,大家可以點擊重溫:

孩子從只想“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我用了兩個小技巧!

用這個簡單的“五指複述法”,幫孩子搞定頭疼的“看圖說話”

然後,利用日常的聊天互動陪他練習有條理的輸出:

哈佛大學50年研究:提升孩子思維能力的3步提問法,寒假立即用起來!

扎克伯格父母和他的聊天模式,趕快用到你孩子身上

有了這些基礎,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了,再創造登臺演講的機會也不遲。

又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專業美術老師說:“多數家長報班都是一時衝動,看大家都在學畫畫,媒體又強調創造力,就趕緊給娃報個班。”

“在我們行內人看來,花幾萬送三四歲的孩子去上創意美術班,完全沒有必要。很多老師的創意還不如孩子,畢加索都說,我用一生的時間就是為了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孩子天生就會畫畫,畫畫的本質是輸出,只要他有想要表達的東西,就會去畫。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用急著報班,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畫畫的時間,肯定孩子的畫作,日常看看畫展之類。先把畫畫的興趣建立起來,待六歲左右,再找個靠譜的老師學基礎最好。”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我跟朋友開玩笑說,咱們買衣服還知道看品牌看質地,看風格跟自己氣質符不符,怎麼到了給孩子報班這件事上,就變得特大方,特灑脫。沒了解就隨便試試的佛系,更可能是“懶得操心”的說辭吧。

事實上,這種佛系不可取,只有充分了解興趣項目,再結合孩子特點和自己的心理預期去做嘗試,才不會浪費錢,浪費孩子的時間!

2、選好興趣班後別佛系

充分了解,選好興趣班後,餘下就是兩個字了:堅持

每個興趣班,剛開始上的時候孩子積極性都是很高的。問題是,孩子興趣不是一條平穩直線,也不是一直向上的拋物線,而是起起伏伏的。

往往幾個月後,孩子的疲倦期就會不約而至地來臨,這時候,他上課的積極性也不高了,課後也疏於練習。

比如打網球,本來千尋很喜歡網球的,但大概兩個月後,她練習上遇到了第一個瓶頸,就開始打退堂鼓。

誇張的一次,直接丟掉球拍,四腳朝天往地上一躺,說什麼都不肯上課了,甚至說出了“我討厭打網球”的話,我很鬱悶,心裡也會犯嘀咕:這孩子是不是對網球沒興趣啊?

場上一個男孩媽媽安慰我:“孩子學什麼都會經歷一個低谷期,很正常的,這時候更需要堅持。一旦渡過低谷期,孩子體會到了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就會重拾興趣,而且,這個過程給她帶來的堅韌性格,絕對是終生受益啊。”

後來我從教練那兒知道了這位媽媽的故事。她兒子就是那種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妥妥的學霸,興趣愛好也很廣泛,網球是全省青少年組冠軍,還參加過國際大賽。

我跟這孩子聊過幾次,很正能量的陽光男孩,雖然是孩子,跟他聊天卻一點不覺得幼稚,知識面超廣的那種。

忍不住感嘆,如今大概只有天真的家長還在爭論應試和素質吧,真正的牛娃都是兩者通吃的。

跟牛娃媽媽熟了後,我就發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才是教育的本質,人家牛是牛得有道理,有邏輯的。

拿對興趣班的理解來說吧,她講的三點關於“堅持”的體會,就帶給了我很大啟發:

1.無論藝術還是體育,孩子在達到“入門”程度之前,是沒有資格談喜歡或不喜歡的。李笑來說過一句話:人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堅持,能幫孩子找到真正值得堅持的興趣。

2.放棄的前提是拼盡全力。想看孩子在某個領域有沒有興趣,請至少堅持一年。盡力後還是學得很沒勁,就可以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沒興趣。堅持,能幫孩子篩選出需要放棄的興趣,對家長來說,也是興趣班做減法的依據。

3.堅持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它更需要家長的投入。家長的投入度,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投入,也會影響孩子自己的投入。多數時候,家長的投入度與孩子的堅持度成正比。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生活中,人家也是這麼踐行的。

就用網球課舉例,這位媽媽幾年來風雨無阻除了孩子生病從不缺課,每次上課,都一絲不苟地在旁邊觀看,有時候,看見孩子哪裡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還會拍下來,回家後重放給孩子指點。

另外,每次下課後,她都會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進展怎樣,哪方面需要加強。而且,從各種技術參數到運動機理,從一些網球名將的成長史,到著名教練的所在地.....關於網球,我就沒發現她有什麼不知道的事。

再對比下自己,雖然也投入了時間和精力,但用心程度上確實還有差距。受觸動後,我也不拿佛系當藉口了,開始積極關注千尋的學習進度。

遇到有瓶頸的時候,就想辦法調整她的情緒,比如讓她當小老師增強勝任感,覺得“我好厲害,都可以教爸爸媽媽了”,孩子和大人一樣,對一樣東西信心越高,也會越感興趣。

慢慢,她的舞蹈,很多動作我都熟悉了,升階那段時間難度有點大,我就陪她跳,常常為了提高她的主動性,請她幫我糾正動作;

她的畫作,我都做了分類整理成冊,創作的分格漫畫,我會找機會推薦給其它孩子,來自外界的認同大大增強了她的熱情;

網球也是定時練習了,每天放學回家有半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我們會到樓下網球場戰幾回合,半小時看起來不長,這日積月累下來也不簡單,一個月就是900分鐘,一年就是10950分鐘,180多個小時。孩子的技術怎麼都精進了。

......

興趣班,要上你就別佛系

漸漸我發現,家長多投入一些,孩子的表現確實不一樣。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千尋自己的興趣度比以前高了好幾倍,以前是我拉著她去上課,現在是她生怕錯過上課,經常提醒我。

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因為投入,所以做得更好。因為做得好,得到了外界的認可,外界的認可又帶來了更多熱情,這就是做事的正向循環,也是堅持帶來的價值!

而且,投入後孩子的效率會更高,目前我們聚焦到國標、畫畫和網球上面,時間精力還遊刃有餘。最近可能是樂感和專注力達到一定點了,對鋼琴也突然有了興趣,不過我打算先穩一穩,讓她保持點“飢餓感”,對後期學習有好處。


有家長可能會說,上個興趣班而已,要不要這麼功利?

我的真實感受是,那些願意理性思考、多方瞭解後慎重報班,報班後就踏踏實實陪著孩子一路堅持往前走的家長,才是真正的不功利。

他們是教育上的“長期論者”,既不會發“爸媽陪你上課累死了”的牢騷,也不會平時萬事不管,孩子學不好鬧著要放棄時又抱怨“你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錢”,而是認認真真從初心做起,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雖然付出很多,但是,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