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聊一聊“膝關節退行性變”

三個月前的一天,我突然左腿膝蓋處疼痛難忍,能堅持行走,但行走姿勢已經發生改變。過了十幾天,疼痛慢慢減輕,行走起來,已經看不出異常,但是仍舊感覺膝關節隱隱作痛。輕鬆了沒一個月,原先的地方又開始疼痛,重複了一次以上的經歷。第三次復發時,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到醫院骨科尋求醫生的幫助,拍片後,醫生說是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我剛四十多歲呀,怎麼會這樣呢?醫生說,這病多數人都會發生,但是有早有晚,發病早主要和長期做蹲姿勞動有關。

聊一聊“膝關節退行性變”

看一看症狀

  • 疼痛

特點為活動多時疼痛加重,休息時減輕,再活動時仍可疼痛,甚至更重。

上下樓梯尤為困難,只能靠好腿或症狀輕的一條腿上下樓梯,往往是下樓梯比上樓梯更困難。

關節扭傷、著涼、過度勞累常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疼痛。


  • 關節腫脹

來源於滑膜增生和關節內積液,初期常因扭傷、著涼而發作,以後將變為持續性腫脹。

關節活動時有磨擦感或彈響聲。


  • 膝軟

也叫打軟腿,為行走中膝關節突然發軟,欲跪倒或摔倒的現象,可伴有劇痛。


  • “膠著”

即關節在某一位置較長時間靜止不動之後,再活動時非常疼痛,必須緩慢地逐漸活動一會之後,膝關節才能屈伸運動。


  • 絞鎖

指在行走等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突然被鎖在某一位置上不能運動,像有東西將關節“卡住”一樣,常需試探著將關節搖擺屈伸,往往在感到“咯噔”響後,關節才恢復原先的活動。


  • 關節功能障礙

由於軟骨破壞、骨贅形成、滑膜增生導致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屈曲也不完全,不能下蹲和持重,甚至坐便都困難。


  • 關節畸形

隨著病程進展,膝關節變粗大,出現畸形。


退行性膝關節炎的常規治療是止疼消炎藥、針灸、膏藥等,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舒經通絡,解除關節僵硬、疼痛、腫脹的症狀,恢復膝關節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治療雖然能暫時緩解不良症狀,但是無法防止病情惡化,等到病情較嚴重後,這種治療就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

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膝關節鏡手術是最佳療法,該療法通過5~10毫米的小孔,將攝像頭、手術器械伸入關節內,在關節鏡下進行精確手術,由於手術時間短、切口小,病人術中基本沒有痛苦,恢復快。

還有一種對身體無損害、無痛苦的新方法,那就是沖洗療法

,是在膝關節腔兩側各扎一輸液針作對口沖洗,將關節腔內的變性關節液、脫落壞死細胞和骨屑等致痛物質沖洗出去,病人立即感到疼痛減輕。經過沖洗,徹底改變了關節腔內環境,為受損的關節面修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再將有助於關節面修復的藥品置入關節腔內,使透明軟骨再生修復,疾病得以痊癒,病人恢復健康。


提一提預防和康復

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長期蹲著勞動,以前有的不良習慣必須改正。

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衝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儘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⒊在飲食

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

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鬆;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代謝,減輕膝關節炎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