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主线

1、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2)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3)中唐以来: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4)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

2、“海”和“闭关锁”政策

1)明朝:“海禁”政策

①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①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②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进步

(2)实质:雇佣关系出现(手工工场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发展缓慢、水平低下

(4)地位:不占主导地位,但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4、清朝(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

史料实证

1.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桓谭上书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推行重农抑商。

2.清康煕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清朝时期推行什么经济政策?

答案 “海禁”政策。

3.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答案 资本主义萌芽。

归纳总结: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中国一直在传统社会徘徊。

基础知识

1.重农抑商政策

(1)时间:开始于战国(商鞅变法提出),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

(2)含义: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3)评价:

①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初期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根本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

2.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时间:明清时期实行。

(2)含义:严格限制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3)原因:

①根本原因:维护自然经济,巩固统治。

②直接原因:为了对付外海侵略与沿海人民的斗争。

③清政府盲目自大, 自认不需与外部交流。

(4)评价:

①积极: 曾起过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②消极作用为主: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要点释疑

1.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容上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前者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②目的不同:前者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后者防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体制,巩固封建经济。

2.影响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4.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

(1)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①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②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

(2)原因:

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

②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

⑤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规律巧记

1.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考题探究

1.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 B

解析 “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实施一直延续到清朝,故A项错误;巡抚涂泽民只是在得到皇帝准许的情况下,对明初的“海禁”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并附有较多禁制,故B项正确;C项与“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解析 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封建政府虽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仍不断发展进步。

5.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义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员的服饰、车马、仆从人员的标准享乐,其奢侈日甚”,这说明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项正确。西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转变,A项错误。商人是社会的少数人群体,其“倡乐”不能说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B项错误。商人借用官员的服饰以炫耀自己,说明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C项错误。

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解析 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后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商人从最初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下,C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