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創造我國首例,交大教授歷經10年,解決重大醫學難題,讓手術更“智慧”

一位29歲的解放軍戰士由於嚴重閉合性腹部損傷,先後經歷6次手術未能解決難治性膽道良性梗阻,最終年輕戰士在磁外科技術的幫助下終於痊癒。該患者由於創傷嚴重,曾經出現腹腔出血、腸瘻、膽漏等致命性併發症,腹腔局部條件複雜不能再次手術解決,只能接受終身膽汁外引流。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呂毅教授團隊,根據患者膽道缺損距離和膽道擴張的程度,個體化設計出了適合患者病情的磁壓榨裝置。

人物簡介

創造我國首例,交大教授歷經10年,解決重大醫學難題,讓手術更“智慧”

呂毅,博士,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指導教師。1984年在西安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先後於1990年、1995年獲得醫學碩士、博士學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業務副院長,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第一附屬醫院肝膽病院副院長,兼任西安交大先進外科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陝西省再生醫學與外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創造我國首例,交大教授歷經10年,解決重大醫學難題,讓手術更“智慧”

外科醫生攜手工科研究者

消化道吻合在普外科講究精準操作。消化道如何順利重建,減少瘢痕和併發症,一直是外科醫生追求的目標。早在1978年,日本Obora首次提出用磁壓迫原理吻合血管,儘管受當時磁性材料質量和性能的限制,該技術臨床應用困難。但該類吻合操作有望實現無縫線化、“機械化”的特點,仍然讓呂毅教授等印象深刻。

經過近10年鑽研,呂毅團隊2011年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利用磁壓榨技術進行膽道疏通術。該技術的突出特點是多數情況下可以利用微創化操作完成修復重建,或者簡化腹腔鏡下微創操作。如今,呂毅團隊利用磁技術已先後開展了70多例磁壓榨膽腸吻合和胰腸吻合手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呂毅介紹,從早期的鐵氧體磁到鈷稀土永磁體再到如今的釹鐵硼磁體,隨著磁性材料的迭代,磁外科相關技術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恰如其分的針對不同組織選擇合適的磁體(包括磁通量、表面場、磁體形狀等)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這些數據的確定,都要經過磁學工程師嚴格的模擬和計算。這也是國內外同類團隊探索的重要方向。西安交通大學強大的理工學科實力,為呂毅團隊提供了強大後盾,外科醫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工科研究者從選材到製造,幫助解決問題,實現創新。

一個學科逐漸成形

近年來隨著理工科的快速發展,新型磁外科材料應用於臨床手術,以磁壓榨吻合技術為代表的磁外科已經取得了若干重大創新和突破。國內外很多相關領域專家先後應用磁技術,破解了一些醫學方面的難題,也成功進行了各類手術。

近期,由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主辦,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承辦的第一屆國際磁外科大會,正是給全世界範圍內從事磁外科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見面交流的平臺。會上,來自美國、德國、韓國等多個國家從事磁外科相關研究的百餘位專家學者,與我國學者圍繞“多能的磁鐵&智慧的手術,磁性材料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主題,對磁外科涵括的臨床醫學、材料、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加工等問題展開討論,共議磁外科發展現狀,同時研究擬定磁外科臨床應用操作規範。

創造我國首例,交大教授歷經10年,解決重大醫學難題,讓手術更“智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如今,呂毅教授帶領的外科夢工場研發團隊和肝膽外科臨床團隊還在不斷探索。正如他所說:“有了磁技術,我們可以製成更‘聰明’的醫療器械”。

歡迎廣大考生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關注“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