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创造我国首例,交大教授历经10年,解决重大医学难题,让手术更“智慧”

一位29岁的解放军战士由于严重闭合性腹部损伤,先后经历6次手术未能解决难治性胆道良性梗阻,最终年轻战士在磁外科技术的帮助下终于痊愈。该患者由于创伤严重,曾经出现腹腔出血、肠瘘、胆漏等致命性并发症,腹腔局部条件复杂不能再次手术解决,只能接受终身胆汁外引流。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吕毅教授团队,根据患者胆道缺损距离和胆道扩张的程度,个体化设计出了适合患者病情的磁压榨装置。

人物简介

创造我国首例,交大教授历经10年,解决重大医学难题,让手术更“智慧”

吕毅,博士,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教师。1984年在西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先后于1990年、1995年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业务副院长,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病院副院长,兼任西安交大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创造我国首例,交大教授历经10年,解决重大医学难题,让手术更“智慧”

外科医生携手工科研究者

消化道吻合在普外科讲究精准操作。消化道如何顺利重建,减少瘢痕和并发症,一直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早在1978年,日本Obora首次提出用磁压迫原理吻合血管,尽管受当时磁性材料质量和性能的限制,该技术临床应用困难。但该类吻合操作有望实现无缝线化、“机械化”的特点,仍然让吕毅教授等印象深刻。

经过近10年钻研,吕毅团队2011年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利用磁压榨技术进行胆道疏通术。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微创化操作完成修复重建,或者简化腹腔镜下微创操作。如今,吕毅团队利用磁技术已先后开展了70多例磁压榨胆肠吻合和胰肠吻合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吕毅介绍,从早期的铁氧体磁到钴稀土永磁体再到如今的钕铁硼磁体,随着磁性材料的迭代,磁外科相关技术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恰如其分的针对不同组织选择合适的磁体(包括磁通量、表面场、磁体形状等)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这些数据的确定,都要经过磁学工程师严格的模拟和计算。这也是国内外同类团队探索的重要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强大的理工学科实力,为吕毅团队提供了强大后盾,外科医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工科研究者从选材到制造,帮助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一个学科逐渐成形

近年来随着理工科的快速发展,新型磁外科材料应用于临床手术,以磁压榨吻合技术为代表的磁外科已经取得了若干重大创新和突破。国内外很多相关领域专家先后应用磁技术,破解了一些医学方面的难题,也成功进行了各类手术。

近期,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第一届国际磁外科大会,正是给全世界范围内从事磁外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见面交流的平台。会上,来自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从事磁外科相关研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我国学者围绕“多能的磁铁&智慧的手术,磁性材料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主题,对磁外科涵括的临床医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加工等问题展开讨论,共议磁外科发展现状,同时研究拟定磁外科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创造我国首例,交大教授历经10年,解决重大医学难题,让手术更“智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吕毅教授带领的外科梦工场研发团队和肝胆外科临床团队还在不断探索。正如他所说:“有了磁技术,我们可以制成更‘聪明’的医疗器械”。

欢迎广大考生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