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握指成拳,中德農業中心紮實推進雙邊農業合作

近年來,中德農業合作發展順利、成果豐碩。特別是2015年初,中德農業中心在北京揭牌運行以來,圍繞可持續農業發展、環境友好型畜牧業發展、農業支持政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議題開展中德農業政策對話,結合有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字農業及新發展新挑戰等議題組織開展企業交流,著力推動兩國農業科研協作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了雙邊農業合作的核心平臺作用,鞏固了雙方部級對話和農業聯委會合作機制,成為推動兩國農業務實合作的重要力量。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正值一年收穫的結尾,中德農業中心框架下一年一度的中德農業周如期而至。11月18-19日,第五屆中德農業合作交流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中德農業政府官員、學者、企業家等大咖雲集,交流觀點,盤點成果,為一年的中德農業合作添上完美註腳。

“正如一句中國諺語說的一樣,朋友之間應該毫無隱藏,常來常往。”德國聯邦食品與農業部議會國務秘書福赫特爾出席研討會時表示,中德農業合作範圍非常廣泛,合作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中德農業中心這一合作機制起到了突出的橋樑作用,有力促進了雙方在政策、知識和技術層面的交流,切實推動了中德農業務實合作。

握指成拳,中德農業中心紮實推進雙邊農業合作

對話農村土地管理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事關農業農村發展、國家糧食安全和國家現代化進程,也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中期,德國同樣經歷了土地制度改革,其實踐與經驗可為我國提供諸多借鑑。中德農業中心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本年度中德農業政策對話的中心議題,多次組織雙方專家來往兩國調研,並在此次研討會上進行了成果分享。

德國專家托馬斯(Ing. J. Thomas)教授介紹了德國和東歐國家土地整理和管理的歷史、經驗和機制,他認為德國土地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四點因素包括公眾參與、項目的透明度、法治的完善以及實現環境友好的措施。他還強調,要取得成功的土地整合結果,必須要有一個有能力且保持中立的主管部門。

“德國土地整治有兩方面最值得我們借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告訴記者,一是保持歷史耐心,在有了土地整治的目標之後,德國能夠把利益相關方集合起來,協商討論並達成共識後才開展土地整治項目。雖然經歷較長時間,但能夠充分協調各方利益;二是土地管理的精細化。德國有一套完善細緻的土地質量評估,將土地質量分成1-100個等級。每個農民對自己的土地質量等級心裡有數,市場交易非常透明。

在討論環節,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玉梅談到,中德在以土地整理為主要工具促進鄉村振興中有很多共性。例如,德國以及歐盟鄉村發展注重一體化綜合性的發展,這與中國提出的鄉村振興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把土地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保障進行確權,以及努力激發土地的多功能用途,如生產功能之外的財產屬性,這一點兩國也有相似之處。“未來中國鄉村振興的目標是要讓中國的農村和農業變得具有吸引力,即一個高品質、高質量的空間。現在我們很喜歡德國的農村,也在於它實現了這樣一個要求。”

“德國也需要學習中國的一些做法,比如中國有非常高效的土地整合系統,自上而下,從中央到地方,有各個層級不同的土地自然資源管理機構來執行土地改革,中國已經有了可以和歐洲其他國家來進行對比的實踐經驗。”托馬斯說,中國在土地整合的時候加入了二氧化碳排放等環境影響因素的評估,也值得德國學習。“只有採取這些綜合性的評估舉措,才能夠全面評估土地整理對於環境的影響。”

握指成拳,中德農業中心紮實推進雙邊農業合作

握指成拳,中德農業中心紮實推進雙邊農業合作

推動農業合作務實走深

中德兩國農業發展各有特點,互補性強。雙方合作基礎紮實,中德農業中心的建立更是為雙邊農業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在本次交流會上,中德農業合作示範項目得到充分展示,德國拜耳、科樂收、福格申等重要企業代表也參與了交流和對接。

作為中國第一個以農業為特色的國家級對外開放綜合試驗區,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亮相引起了德方企業的關注。綜試區黨工委(籌)委員張守兵表示,此次參加中德農業合作交流會,就是希望藉助中德農業中心這個平臺,發揮濰坊綜試區先行先試政策優勢,在中德農業政策交流、食品農產品企業合作、農業技術示範推廣、農民教育培訓等方面,尋求與德國企業的全方位合作,把濰坊綜試區打造成為中德農業合作的“試驗田”和“樣板區”。

“中德農業中心三項使命之一就是為企業和機構服務。”中心常務主任唐治韶介紹,一年來,中心帶領中方企業參加德國全球食品與農業論壇,調研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並創設機會,邀請中德農業企業共話合作,“我們試圖在這個平臺下,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來,能夠形成拳頭,結出更務實的果實。”

談到中德農業合作的未來,農業與農村經濟領域著名專家、同濟大學教授程國強認為,在中國要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德農業未來合作的領域和前景非常廣闊,對於雙方的企業和產業都有重要的意義。“除了當前的技術領域、創新領域,首先應該考慮在”一帶一路”國際農業方面的合作,推動雙方在農業和糧食安全領域的三方合作。”

握指成拳,中德農業中心紮實推進雙邊農業合作

握指成拳,中德農業中心紮實推進雙邊農業合作

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當前,氣候變化等對農業發展的挑戰已經引起全球重視,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未來挑戰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今年6月,中國農業農村部韓長賦部長與德國聯邦食品與農業部克洛克納部長簽署了“關於氣候變化與農業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 中德農業中心隨之啟動了中德“氣候變化與農業合作”項目,組織中德雙方專家組聯合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必須要全球應對。”唐治韶說,項目啟動以來,中德雙方先後互訪多次,建立起了良好的專家對話機制,在政策、技術和實踐方面都進行了梳理和識別。

“在過去幾個月我們已經採取了一些行動。今年6月份,我們成立了兩個工作組,畜牧業生產工作組和植物保護工作組,我們也已經確定了畜牧和植物保護方面的工作計劃。”德方專家組Rita Merkel介紹,除了科學家之間的互訪和研究,還有兩國的非政府組織(NGO)、私營企業,如食品公司、環境技術公司、能源公司等也參與到合作當中,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智慧和做出嘗試。

除了氣候變化,全球性的挑戰還包括糧食安全、農村勞動力的減少等。在“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農業合作”圓桌論壇中,與會專家、企業家紛紛從各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大家一致認為,中德農業合作為應對全球挑戰下的農業合作做出了良好的示範,雙方都在積極探索實踐。最重要的是,雙方始終保持交流和溝通,並互相借鑑優秀經驗,為共同推動農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努力。

內容: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記者 呂珂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