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銀行理財“變局”:保本產品提前離場,淨值化轉型加速推進

自2004年第一款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推出以來,我國銀行理財發展已歷經十五載。不可否認的是,現如今銀行理財在我國資管體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加之理財子公司集聚門檻低、渠道廣等諸多優勢,銀行理財已逐漸成為零售端極具競爭力的資管業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資管新規落地,開啟了資管領域的大洗牌。如今,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剩餘一年時間,銀行理財變革也進入了快車道。近期,部分銀行提前下架保本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動真格。與此同時,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進程明顯加快。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淨值型產品存續餘額7.89萬億元,同比增長4.30萬億元,增幅達118.33%。

有銀行提前終止保本理財產品

政策引導下,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漸漸落幕。近期,部分銀行下架保本理財產品。

例如,交行於11月初公告稱,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於2019年11月20日提前終止運作五款保本理財產品,分別是“得利寶·天添利”C款、“得利寶·天添利”C款(至尊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得利寶·天添利”D款好生意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薪金版。

同時,該行為“落實監管要求”,於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

再例如光大銀行此前公告,為落實監管機構《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該行於2019年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活期寶”餘額將轉回至客戶的簽約卡內。

實際上,早在2018年5月,該行便公告暫停“活期寶”產品新增客戶簽約功能。為協助客戶做好資金規劃,停止“活期寶”的同時,光大銀行也積極推出了新產品——“週週存”。據瞭解,這是光大銀行推出的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該產品“本金安全有保障,一次簽約自動轉存”。

某國有大行的理財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所在銀行正逐步停止原有的保本理財產品。另外,該行旗下理財子公司開業後,理財產品都移到了理財子公司,產品管理人也發生了變更。

“我們現在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安撫客戶”,上述理財經理表示,“這種情況下提前終止產品,對銀行的信譽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據其介紹,該行部分高淨值人群因為相關保本產品的停止會損失不少收益,例如有產品原先買入1000萬,提前終止損失的收益則在5萬到10萬之間。對於客戶而言,要接受非保本的理財產品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接的新型產品,客戶也不太願意”。

實際上,相較去年,今年銀行保本理財發行量明顯有所下滑。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19年前11個月,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發行量為每月2367款,而去年前11個月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發行量則為每月3055款。

具體來看,今年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最高的為1月份,當月發行量為3219款;發行量最低的為10月份,當月發行1863款。

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為1912款,較1月份所發行的3219款減少了1307款,縮減幅度超過四成。

從發行機構來看,11月份,國有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外資行分別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120款、411款、647款、614款、120款。相較1月份的發行量分別減少了61%、16%、29%、53%、44%。

理財平均收益率連跌21個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進行統計發現,2019年前11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平均每月的發行量超過8600款。其中,1月份發行量最多,當月415家銀行共發行了10041款銀行理財產品;2月份發行量最少,當月403家銀行發行了7292款銀行理財產品。

從發行機構分佈來看,2019年前11個月,城商行平均每月發行銀行理財產品3061款,發行量最大,佔比超過三成;其次是農村金融機構,發行量佔比約為28%,國有銀行的發行量佔比約為19%,股份行的發行量佔比約為15%,外資行的發行佔比約為3%。

最新一期數據顯示,11月份,361家銀行共發行了8276款銀行理財產品,其中國有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外資行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分別為1639款、1555款、2900款、2017款、165款,發行量佔比則分別為19.80%、18.79%、35.04%、24.37%、2.00%。

值得一提的是,臨近年末,銀行理財收益率卻依舊未見回暖。數據顯示,11月份,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8%,較上期減少0.02百分點。事實上,這一指標自去年2月達到階段性峰值4.88%,此後便一直呈現下跌趨勢,至今已連續21個月下滑。

銀行理財收益率為何“跌跌不休”?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滑是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和宏觀經濟下行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監管政策方面,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隨著存續的預期收益型產品的規模壓降、存量高收益資產的不斷到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自然呈現下滑趨勢;同時,資管新規對高收益的非標投資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宏觀經濟方面,國內經濟面臨較大壓力,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資產收益率呈現下行趨勢。”

陳飛旭同時提到,“我國正處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水區,經濟壓力短期內難以緩釋;同時,在資管新規要求下,2020年存續高收益預期收益型產品會加速壓降,非標投資持續受限。因此,預計2020年銀行理財收益率應該會延續當前的下滑趨勢。”

淨值化轉型呈現三大特徵

儘管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淨值化轉型乃大勢所趨,但對於廣大投資者而言,適應期內資金的投向依然需要大量低風險產品予以承接。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從產品風險等級來看,2019年上半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46.67萬億元,佔比為83.93%;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08萬億元,佔比為0.15%。

與之相對應的是,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風格較為穩健。《報告》提到,從產品投資性質來看,截至2019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最多,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2.99%,混合類理財產品佔比為26.68%,權益類理財產品佔比為0.32%,商品及衍生品類理財產品佔比較少。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目前銀行理財呈現固收化、長期化、公募化三大特徵。首先,固收產品為主利於發揮銀行固有優勢;其次,封閉式產品期限拉長利於更好地滿足期限匹配要求,也是理財投資者長期化意識逐漸培養的體現。《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新發行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85天,同比增加約47天。

另外,公募產品佔據主流,表明一般個人投資者在理財資金來源中佔據支配地位。《報告》顯示,從募集形式來看,截至2019年6月末,公募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1.08萬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95.07%。

陳飛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淨值化轉型對銀行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投研能力將成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銀行亟需加強投研能力方面的短板。銀行可以固收類資產投研能力建設為重點,藉助FOF、MOM、指數投資等形式實現權益類資產和商品類資產投資,搭建自己的投研團隊,提升投研能力。

誠然,產品淨值化轉型的持續推進也會影響到銀行在運營、營銷等環節的變革。在陳飛旭看來,淨值型產品與預期收益型產品在運營管理方面存在顯著的差別,銀行需要搭建相應的運營管理體系,短期可通過估值外包的方式開展,未來仍需要打造自主運營能力,及時上線相應的系統模塊以保障運營工作順利進行。

而在營銷方面,陳飛旭指出,由於目前投資者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度較低,銀行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為投資者建立科學的投資理念,提高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度。另外,淨值化轉型後,投資者失去剛性兌付的保障,將對產品風險更加敏感,銀行可以藉助金融科技,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以及其他需求對投資者進行準確分層,進行精準營銷。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