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导读:】

“宝宝别哭,别害怕,不痛不痛~”

“宝宝你是男生,要坚强,一会就好了哦,不哭了哈……”

“看看妈妈手里的糖?不哭就给你哦~”

“你看看那个小朋友,他打针了就没有哭哦~”

“宝宝不哭哈,看,那个小弟弟在看你哦~”

... ...

相信,这样的话语是每个父母听得最多的,只要带宝宝去医院打针就会在我们耳边响起。不过,以上的还好,基本都是父母在用各种语言哄宝宝,想用言语的方式来平息宝宝的哭闹。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而还有的父母在听到宝宝的哭闹后,不是安慰,而是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用言语进行大声的呵斥。

“别哭了,打个针烦不烦,再哭就多给你打一针,再哭就不爱你了啊!”

“不就打个针吗?有什么好哭的,还像不像个男孩子啊!”

“你看别的孩子打针都不哭,谁像你这样啊,丢不丢人了你!”

... ...

但其实,以上的这两种方式都是父母在想办法让孩子不哭,一种是安慰,一种是强迫,不管是哪种,出于父母的心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应对这种小事情,而如果我们从真正对孩子成长来说,这样的做法真的好么?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不许孩子哭泣,其实对孩子是一种“隐形伤害",

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想让孩子哭,出于他们的考虑当然会说,这是为了孩子着想,他们觉得哭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是一种不坚强的表现,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尽快摆脱一时的坏情绪,要变得坚强起来。所以在很多父母看来,哭就是不坚强,只有不哭才是坚强,勇敢的表现。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哭和笑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映,并没有什么好与坏之分,所谓的“坏情绪”也只是父母们人为的为孩子的情绪所打上的标签而已。

在日常中只有当孩子碰到自己不能承受,一时无法战胜的事情时才会哭泣,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情绪,只是影响了大人,让大人变成了“坏情绪”。

很多的家长有时还会说:“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不哭就行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表面上看,好像孩子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实真正解决的只是你的个人情绪问题,而不是解决的孩子的内在问题!

说得更具体一点,不让孩子哭的方式只是因为自己觉得“麻烦”。害怕处理、不想面对而已。 所以,做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哭泣。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孩子哭泣,是自我释放的过程

当宝宝从妈妈肚子里经历过十月怀胎,降生来到这个世界,最先学会的就是哭。此阶段宝宝的哭泣是代表着很多种意思,他们是在用哭的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也许是宝宝饿了、尿湿了、不舒服了,受到惊吓了、没有了安全感等等,他们正是用这种哭泣的方式表达自己,是有问题需要请求大人帮忙解决,这也是婴儿唯一的一种与大人的交流方式。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爱哭就会变成一种坏习惯,于是就要求孩子只有不哭的时候才抱抱,而如果孩子要哭就不抱、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因为在父母这样要求的情况下,小宝宝是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安全感的。

如果宝宝求救求助的信号被无视,而家长一味的制止孩子哭,那么首先面临的是,孩子没法学会正视和认知自己的情绪。

家长不允许孩子哭,也会传递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爸妈不关心我,不在乎我,不爱我。

那么对于孩子,这些话语背后的隐意是什么?

“宝宝别哭,要坚强”(否定情绪);

“烦死了,别哭了”(厌恶、反感);

“再哭就不管你了”(威胁);

“哭啥,哭能解决问题么?”(埋怨);

“看看人家,就你爱哭”(打击自尊);

“吃颗糖不哭了~”(转移注意力)。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当我们进行换位思考下,在生活中相信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生活或工作压力太大时,会去看个悲伤的电影,然后痛快的哭一场或者做一次大的运动,然后流一身大汗,甚至有时还会去KTV 嚎放一晚,当我们尽情的发泄完了之后,心理就会倍感轻松,舒畅多了。

其实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哭泣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唯一的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情绪就像是弹簧,越是用外力去压制它,它就会积蓄的弹力越多,赵容易爆发,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习惯去压抑自己的情绪,那么当他长大以后,就会愈发难以妥当的处理自己情绪问题,久而久之,而且还容易造成性格上的一些缺憾。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请还给孩子哭泣的权利

成成今年5岁了,可是他一天之内就要哭上好几次。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在早上起床时会哭一次,当吃东西若是吃到自己不喜欢的要哭一次,若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了也要哭,当在穿衣服和穿鞋子时也要哭,简直是快要把爸妈的耐性都给磨光了。

谁都知道爱哭的孩子总会让人觉得心烦,于是成成的爸妈实在也是忍受够了,有一次当孩子正在哭泣时,就对着孩子开口道:

“不准哭!”、“别哭了!”、“如果再哭爸妈就真的不会要你了!”

当父母用上这样的话语后,事实证明,确实管用,有效,很快孩子便不再哭泣了,所以,在后续当他们和孩子相处时,只要一碰到孩子哭泣,他们便总是拿出这要金箍棒来吓唬孩子,总是会从成成父母的嘴里听到。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可是,用这样的方式虽然是有效的制止了孩子的哭泣,但另一个可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慢慢地他们却发现成成变得不怎么哭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随之伴来的是孩子的一种沉默,对任何事情都不言不语,这使得爸妈由最初的放心转化成了担心。

原来,由于爸妈经常阻止孩子的哭泣,剥夺了孩子自己哭泣的权利,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过度的压抑,如果这样长时间的使他们的情绪一直不能得到正确的释放,而当不满的情绪一直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有的孩子就会一下子全部爆发出来,而有的孩子则会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抑郁甚至是自卑。

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表现的时候,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等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自我有效的发泄情绪,而有时哭泣就是他们发泄内心情绪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而家长对待孩子哭泣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释放情绪的程度。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哭泣表现出一种不愉快,一种反感,这就会导致孩子会把情绪逼回到自己的心理,慢慢的就会变成过度的压抑自己。

孩子的心本是一颗单纯的,如果长期的这种压抑情绪藏在心底,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害的。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正确的处理方式:做"牧羊犬型"家长

什么是"牧羊犬型家长"?

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在家庭育儿教育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拥有像"牧羊犬"一样的高情商,要做"牧羊犬型"的家长,就要像牧羊犬一样有爱又会教,关心羊群,把羊群带到该去的地方。

简单来讲,"牧羊犬型"家长的教育方式可归纳为八个字:接纳情绪,设立规矩。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牧羊犬型"家长就是对孩子的情绪既要能接纳,又要会细心的呵护和疏解;对孩子的行为既有设立规矩,又会教导孩子,引导孩子找到正确、行之有效的处理情绪的方式。

"牧羊犬型"家长明白孩子的哭与笑同样重要,并不会不允许孩子摔倒、打针不准哭,也没有不允许男孩子不准哭,更没有当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玩具就哭闹的时候就打骂孩子。

而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温柔地说出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知道你现在特别想买那个玩具,然而爸爸偏不买给你,你此时很伤心,对吧?"

当家长说出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后,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内心的理解以及的爱,这样情绪就会瞬间降下了八成。 同时,也帮助孩子理解自己为什么控制不住想要,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闹情绪,帮助他们建立事件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小结:

当孩子学会了正确的认识情绪后,他们就会在父母的关爱中也逐渐的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这类型家长他们不仅会关心孩子,而且还会指引他们去到该去的地方、去做他们该做的事。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比如他们能理解孩子想买玩具的心情,但同时也会和孩子一起商议共同的约定,比如一个月只可以买一次玩具。这个月已经挑了你很喜欢的玩具了,所以不能再买了。我们去那边玩滑滑梯或者去吃好吃的?

而此时当孩子停止了哭泣把玩具放回货架上时,在孩子的心理就能感受到自己的选择是履行了一定的承诺的,是为自己之前的诺言负责的,是值得骄傲的。

家长:“不准哭”其实允许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学会这招做个好父母

同时,也会让孩子明白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只要遇到问题就不能只顾自己,也要考虑其他人以及一些事情,明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承诺负起本应该承担的负责


我是《精彩源于创造》一位三个男孩的妈妈,也是一个重组家庭,在企业任职高层管理,很善于把在企业20多年的综合职场管理经验应用于家庭育儿,让孩子赢在终点线,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经验,欢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