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漢中 魏延之死


漢中 魏延之死

到漢中,還有一件感觸的事,是魏延之死。


漢中 魏延之死

古漢臺望江樓東側有一匹漢白玉石馬,另有一對石翁仲,頭部殘缺。石馬作垂首嗚咽狀,石翁仲作默立肅然態。據說,這石馬、石翁仲是從漢中城北石馬坡田間遷移至此。


漢中 魏延之死

據《南鄭縣誌》記載:"蜀漢南鄭侯魏延墓,相傳在北門外四里石馬堰,有石馬立田間,雲是墓前故物。"這石馬、石翁仲相距不遠,可能是魏延墓前遺物。

確切與否,不是考古學家很難考證,但可以說明一點,魏延死後得以蔣琬平反,葬於漢中城北石馬坡,是傳之有序的。這是其一。


漢中 魏延之死

其二,在漢中北門外中心廣場西側,存有一通碑刻,正文書寫:"古虎頭橋"四個大字,上下款識分別為"漢馬岱斬魏延處"、"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七月重建"。

這兩處遺物,都講述的是魏延之死,一個是殺身之處,一個是葬身之地。


漢中 魏延之死

魏延何許人也?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蜀國大將。魏延在《三國演義》中,也是一個獨闢蹊徑的人物,他一出場,直到殺身,都別出心裁地進行了渲染。魏延,原是長沙太守韓玄的部將,因救黃忠,殺了長沙太守韓玄,投拜關羽。可惜,他一亮相卻遭到了諸葛亮的不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斬了,劉備感到不解,諸葛亮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真有點唯心主義、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用偏激的眼光想當然看待人和事。多虧,劉備恐怕殺了降者無人再來敢降,要不然,魏延早就成了諸葛亮的刀下之鬼,這也為以後殺身埋下了伏筆。要不說,人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弄不好就先入為主,形成概念。


漢中 魏延之死

縱觀《三國演義》,魏延屢建戰功,是一名驍將。先後封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斯瑪、涼州刺史、都亭侯、徵西將軍、南鄭侯等職。可以說,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是個難得的將才。諸葛亮上《出師表》,準備北伐中原,行至沔陽(今勉縣)祭奠馬超後,商議進兵。

漢中 魏延之死

魏延曾有一計:"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漢中 魏延之死

諸葛亮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決不可用",給否了。

魏延的這個計謀是否可行?我特意瀏覽了古棧道展,因我到過天水一帶,總覺得諸葛亮六出祁山是捨近求遠。沔陽(今勉縣)我也到過,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不僅掩埋著馬超,而且,諸葛亮去世以後,也安葬於此——定軍山下。這裡,都離魏延所說的子午谷、斜谷不遠。


漢中 魏延之死

對照《三國演義》時期的地圖,漢中地區,北棧道大體有五股,一是子午谷,是北棧道最東面的一條棧道,經西鄉縣、石泉縣、寧陝縣,至長安。二是斜谷,也就是褒斜道,是北棧道中間的一條棧道,經漢中、留壩縣、太白縣,至眉縣。三是駱谷,也就是黨駱道,南從漢中洋縣,越秦嶺,北至西安周至西駱峪。四是連雲道,與陳倉道相連接,南從漢中褒城,北至寶雞鳳縣,也就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所走的路。五是祁山道,是北棧道最西面的一條棧道,南從漢中,北至天水。


漢中 魏延之死

魏延所說的從"子午谷"出奇兵,從"斜谷"跟進取長安,實際上,是一條最捷徑的道路。而諸葛亮所說的"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指的便是祁山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取天水,失街亭,都繞了很遠。從今日的地圖也能看出,那一帶都屬甘肅。這也符合諸葛亮的性格,毛主席不是曾經說過嗎?"諸葛一生唯謹慎",當然,他就不會同意魏延的冒險了。再說隆中對"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的三分天下已定,雖也說過"然後可圖中原也",那也只是以攻為守,維持三足鼎立而已,終也死在了五丈原征戰途中。


漢中 魏延之死

倒是司馬昭,後來派遣鍾會引精兵二三十萬,直抵駱谷(黨駱道),兵分三路:"汝領中路,出斜谷;左軍出駱谷;右軍出子午谷。此皆崎嶇山險之地,當令軍填平道路,修理橋樑,鑿山破石,勿使阻礙。如違必按軍法",奇襲漢中,走的竟是魏延所說的道路,可見,當時魏延的計謀不無道理。


漢中 魏延之死

正因為魏延的聰明睿智,勇猛頑強,倒引來了殺身之禍。諸葛亮臨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他,於是,設計演義了一出馬岱殺魏延的"好"戲。當然,這裡,也有一個權力之爭。魏延怒曰:"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將軍、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安肯與長史斷後!"可見權這個東西,到一定時候,會讓人利令智昏。


漢中 魏延之死

要不叫,後來,楊儀也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出言不遜,"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被告密後主,廢為庶人,羞慚自殺,蔣琬還難以給魏延平反。這也許是諸葛亮一計,殺了魏延,廢了楊儀。這就是歷史,翻過來,倒過去,否定之否定。


漢中 魏延之死

想到這裡,魏延也有錯誤,他不該恃功務高,爭權奪勢,放火燒棧道,阻遏楊儀等人歸路,要不然也不至於落得個手起刀落,斬於馬下,身分異首的下場。這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少,時時告誡著人們,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九口20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