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孩生活没规律、不自律,做什么都要提醒,怎么教育?

娱乐鼎盛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但是有自觉性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还需要父母的督促提醒。

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

比如,到了睡觉时间,全家都要熄灯睡觉,读书时间就一起读书,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习惯。相反有的家庭到睡觉时间让孩子去睡,父母却还在客厅里看电视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不会想睡。

父母首先做一个自律的人,孩子也会学着自律。

如果天天在孩子耳朵边提醒也会起到反作用,时间长了孩子会充耳不闻,所以有必要列一个生活作息表,把时间安排都写上去。到了时间,要问问孩子,现在是做什么的时候?养成孩子对时间的意识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规矩要始终如一

制定好的作息时间和计划要始终如一地执行下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的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

自律是一种生活方式,绝非一早一夕就能变得自律,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胖达学园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孩子的习惯都是生活中慢慢养成的,如果说孩子不自律那大人肯定也有一部分责任!

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就像我儿子以前吃饭必须看平板电脑,那是因为我吃饭的时候要看手机,后来我觉得这个毛病不好,要改,于是跟他约定乖乖吃饭谁都不看,一天就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其次,大人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计划表!要孩子有参与感有荣辱感,自己定的计划一定要完成!比如我儿子爱吃零食,我规定饭后让小爱同学定个一个小时后的闹钟,闹钟响了之后才可以吃零食,这样我儿子也不会饭后就闹腾吃零食,每天吃的零食量少多了!

再则,多鼓励多夸奖,少责备少发脾气!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未来,当然这个世界是你们家庭的小世界!

最后,跟孩子计划奖励惩罚机制!做得好有奖励做不好做的不好有惩罚!


变形金刚变身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自律,在我周围能够观察到的小孩最自律的行为就是放学回到家后立即写作业。而我家孩子这一点也做不到,他回到家里边第1件事就是跟爸爸妈妈说说几句话,然后是在催促中开始做作业,如果不管他的话,他会先打开电视,看动画片。

所以我认为很多小孩都做不到自律,因为他们太小了,贪玩是他们的本性。

而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并没有很多时间来盯着孩子,催促他学习做作业,所以就必须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规则,让这些规则来督促孩子学习上进。

为什么和孩子一起制定这样制定?让我们先看一下某个家长制定的规则:孩子必须在放学回到家之后首先开始做作业,然后再做别的事情。然后再看一下某位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规则,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可以先和家长谈论5分钟学校发生的事情,然后再开始做作业。对比下两条规则,可以发现做作业是家长的要求,而第2条中和儿子和家长谈论学校见闻的规定,实际上是孩子的需求:每个在学校里上了一天课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中,都想和爸爸妈妈说一下学校里的见闻,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这样的规定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也代表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而且也符合事实需要,孩子执行起来丝毫没有阻力,没有抗拒。所以家长需要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孩子的参与可以加入更多符合孩子要求的意见,最终制定好的规则更加符合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执行起来流畅,没有压力。

怎样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和孩子制定规则,大家一定要把握这几个原则: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地位,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制作出互相合作的规则。由于孩子比较小,他有时候提出的某些规则是错误的,所以必须由家长来给他把关。而且由于小孩子比较善变,制定的规则一般几天之后他就有些不遵守了,这个时候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重新制定规则,家长们不要嫌麻烦:事实上当一个规则孩子能够遵守几天甚至一星期的时候,这就是胜利。而更改一下规则,可以让孩子再遵守几天或者一星期,那就又是一个胜利。

结束语:孩子比较小,在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没有规律需要提醒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帮助孩子培养习惯。当孩子足够大的时候,他自己就可以根据需要养成好的自律习惯。


曦宝和伊宝


老王认为:家长的的引导和以身作则最重要。女儿今年二年级,我想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发言权。

小孩子生活没规律,不自律的表现有哪些?

一、不能按时起床

每天早上闹钟都叫不起来,非要去催好几次,才拖拖拉拉地爬起来,穿衣服也要老半天,放假期间还好,上学期间常常因为快要迟到了而不能吃早饭。最近宅在家里上网课,总是一边上网课一边吃早餐,学习效果一点也不好。

二、成天零食,吃饭时间就各种耍赖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普遍提升了,家里的零食水果基本上都不会断,孩子想吃,也不能总是责骂孩子,时间一久,也就听之任之了。零食吃多了,不仅影响食欲,还会让孩子严重营养失衡,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三、吃饭挑食

现在的餐桌上,菜品都比过去丰富,一般每餐都会有好几个菜,荤素搭配。孩子们自然更喜欢肉类,很少会主动夹素菜,还总是嫌弃某某菜难吃。肉类能补充蛋白,能吃当然是好事,但是很多微量元素,维生素,必须通过蔬菜来补充,不吃蔬菜,就会影响生长发育。

四、玩具、作业随意摆放

玩具玩了,没有收拾的意识,常常弄得满地都是。

作业、书本也都是走到哪就放到哪,感觉家里全是孩子的东西。

五、作业拖拉,不能主动完成

作业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假期中这个问题更严重,不到最后几天绝不做作业,即使家长每天催着,也是应付应付,找各种借口不去完成。到了快开学的时候,每天熬更守夜地赶作业,到处打电话找方法问答案。

六、电视、手机、平板成天不离

只要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在使用电子产品,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要么刷小视频。

电视节目一般都是看来看去的几个动画片,或者嘻嘻哈哈的综艺,游戏也就是农药或者吃鸡,然后抖音快手666。孩子们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会了很多东西,动作、舞蹈、神曲、网络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来讲,除了舞蹈外,其它的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帮助。

七、不能按时睡觉

快到睡觉时间了,手里可能还拿着遥控板,玩着手机游戏,或者找各种理由拖延,比如假装写写作业,摸着肚子喊饿,蹦蹦跳跳假装运动......反正就是不愿意去睡觉,是真的睡不着吗?不是,早上起来晚了,瞌睡自然来得晚,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很多孩子的生活都不规律,不自律呢?

我想,很大部分原因要怪罪家长。

从孩子怀上那一刻起,家长就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言行、性格,并不全是遗传因素,还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从怀上那一刻开始,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妈妈的动作,语言,情绪,当然,爸爸常常陪在妈妈身边的,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身爸爸的语言。

然后孩子出生,成长,都一直受到来自父母言行的影响,所以,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大多数原因是父母养成的。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对的,孩子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是因为父母也是那样的人。

家子是一面镜子,通过家长的言行性格大概可以看出孩子的言行性格。

孩子也是一面镜子,通过孩子也可以看出家长的性格特点。

孩子爱睡懒觉,是因为家长也要依靠闹钟。

孩子爱吃零食不吃饭,是因为家长买得太多,而且吃得也不少。

孩子吃饭挑食,家长肯定也说过某某菜真难吃。

孩子不爱收拾,家长多半也是很久才做一次家务。

作业拖拉,因为家长也没有耐心陪伴,工作中估计也是能拖则拖。

孩子喜欢电子产品,家长也不例外,甚至更严重。

孩子不按时睡觉,家长通常等孩子睡后,玩得更加疯狂。

请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干过?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家长要改变自己,以身作则

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可能从头再来,所以必须立刻马上改变自己,以身作则,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当你受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时,不要急于责骂。首先要告诉自己:亲生的,遗传的,怪自己当初为什么有那么多坏脾气、烂毛病。

二、多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那些不良习惯的坏处

当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不规律的情况时,要好好和孩子沟通,先告诉孩子这些习惯的坏处,然后再引导孩子想要改变的欲望,接着和孩子一起作一些计划和约定,并且承诺陪着孩子一起改正。

三、及时制定作息时间表,家庭相关规章制度等

在孩子刚表现出不自律时,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以及一些家庭规章制度,奖惩措施等,并把奖惩权交给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相信他会是一个公平的法官。孩子都比较喜欢角色扮演,这样一来,他就会有一种任重道远的感觉,不仅能对其自身进行约束,还能提升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老王觉得,只要家长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孩子的生活自然会规律、自律起来。


老王陪娃


总能听到妈妈对孩子说:

‘快点起床,要迟到了!’

‘功课没写完不准看电视’

‘明天要用的课本跟文具带了没?’

许多爸妈们都厌倦了跟在孩子背后唠叨,一天到晚各种的操心,成效却始终未能尽如人意。到底要如何才能训练他们自动自发的生活态度呢?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4岁以前属于只关注自己需求、不在乎外在世界的无律期;4-8岁的他律期则仰赖外界给予规范,这时候孩子守规矩大多是因为害怕责罚、或是为了获得奖赏;进入8-12岁的自律期后,认知能力开始发展,渐渐能理解自己为何要遵守某些规定,而非单纯只因为‘爸妈要求’。

比如孩子不按时睡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到点了,一家人都按时休息,好比十点钟睡觉,那么,十点钟都必须去休息。只要坚持两个星期,这个自律的习惯就会形成,12天是一个习惯养成的周期。

然后把时间细分一下,比如,几点钟写作业,几点钟玩游戏,几点钟看电视,几点钟睡觉,让孩子养成习惯,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自律了。今天孩子作业多,写得很久,没有时间看电视了,第二天,孩子作业少,那么,就可以多一点时间看电视。

孩子也需要看电视,也需要玩游戏,因为可以放松,也可以益智,只要不过度就行。做家长的要好好和孩子沟通,孩子都有理解能力的,他们会理解父母的用心的。


家有帅宝


孩子生活没规律、不自律,做什么都要提醒,怎么教育?

欣老师认为:家长的榜样,言传身教很重要,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可以与你分享一番。

1.帮孩子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书架上的书可以随时重读,但是流走的今天便永远也不可能回来了。父母要告诉孩子,每天都不可能重来,永远都是现场直播

2.指导孩子制定时间安排表

例如早晨几点起床,刷牙洗脸花多长时间,几点出门,花多长时间到学校,放学后花多长时间回家,回到家后几点开始写作业,几点可以适当玩乐。

3.教育孩子如何巧妙的将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

例如当孩子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的时候,可以放一些新闻广播,可以放放外语听力,可以放一些孩子喜欢的音乐;当孩子在室内做健身运动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同时看看卡通片。


嘚呗嘚呗的欣老师


你若不尽责,孩子不自律,结果很可悲!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小孩生活没规律、不自律,做啥事都要提醒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会,翻箱倒柜的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等到下一次,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样的后悔,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无限循环。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无聊的刷新着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

这时不断的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的再多都是枉然。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德智体美劳,仁义礼智信。身教重言传,润物细无声。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完全责任人”。但负责并非替代,教育重在化育。正所谓,上善若水,大爱无声。





小丸子的一说


小孩的这些毛病都是大人惯出来的。大人管得不严,小孩就会任性、贪玩。叫他做作业时,别QQ聊天。他嘴里“哦哦哦”地应付着,手却不停地打字发信息。叫他早点睡,他关了灯在被窝里玩游戏。大人把他手机收了,他去同学家玩电脑。孩子大了,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管也管不得,这样下去,早晚废了。

这时,孩子与大人之间已经有了代沟,话不投机半句多,懒得搭理。大人说他几句,他反感得不得了。解决方法就是要和他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话题,一聊起来,俩人之间气氛轻松,关系融洽。然后,在这种和谐氛围中,适当提一些他存在的问题,这样他就能听进去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家长要在孩子心里有威信。你要求孩子去做的,自己要先做到。孩子在做作业,你不能玩手机,看电视。你发奋努力,取得的成就越高,他就会越尊重你。他会以你为荣,并把你作为榜样,努力学习。

多带孩子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棵树,会让人错过一片森林。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里有乾坤,眼光看得远。再带他在户外活动,培养他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心里有了世界,就不屑于干扰他成长的一些陋习、诱惑。


客座评论员


孩子的行为能力,受到其生理及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比较差的,这个时候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

帮助孩子建立自律的良好习惯,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并且不能错过关键的时期。特别是3~6岁这一阶段,是养成孩子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关键期。

为什么自律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呢?

自律不仅仅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更是情商中非常重要的特质之一。拥有了良好的自律能力,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其他方面的自我能力。

自律的孩子,能够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目标明确。无论是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当中,自律能力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够让他变得自律?

★规则感的建立,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规则感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任由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那么养成如此习惯,以后家长再教育就会变得很难。

俗话说“家有家规”,孩子规则感的建立,家庭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要觉得孩子太小,就可以不受约束,其实从孩子小时候开始,规则感的建立就要渗透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教育,养成习惯。

比如,当孩子6个月可以吃辅食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坐到餐桌旁,跟大人一起进餐。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进餐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让孩子感受到规则。

这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帮助孩子在建立规则感。家长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作息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玩具、书籍放在固定的位置,玩完看完就要归还。

在诸如此类的小事中,孩子的规则感就会慢慢地建立。这样的行为习惯都是要从小开始养成的,并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最开始孩子可能不懂,也不会去做,家长要多提醒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要有耐心,更要坚持住原则,定好的规矩不能变,要求孩子做到。

★适度引导,积极鼓励。

在自律养成的过程当中,孩子要相信自己做得到,才能够更好地去约束自己。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助他制定一个一个的小目标,逐个去实现。

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当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家长可以适当地去引导和帮助。当孩子达成目标时,这时候家长要积极地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够提高自我控制的信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鼓励和肯定,经常得到家长鼓励肯定的孩子,也慢慢能够学会自我肯定。这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各项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促进的作用。

★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想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能够自律,那么家长首先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在家中为孩子制定的每一个规矩,家长首先都要做到,这样才能去要求孩子,孩子才能信服,并且能够向家长学习。

如果家长有没做到没做好的地方,也要诚恳地跟孩子检讨和反省自己,这样也能够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只要知错能改就好。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朝一夕长时间的坚持。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需要家长坚持,付出很多的耐心。


苹果爸爸育儿


让孩子明白自律的真正含义

1

我们要在孩子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灌输孩子自律的意识,让孩子明白,自觉做事、自觉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孩子自己今后的人生,让自己少走弯路,受益终生。

2

给孩子讲榜样

比如孩子喜欢的明星某某,她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辛酸,台上几分钟的风光,是她在背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比如某某明星为了学英语,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英语,一直坚持了四年时间,从不间断。明星也是天天坚持的结果,并不是天生如此多才多艺。

3

跟孩子一起定计划

比如早上几点起床,几点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出门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写好,再看电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规定在一个小时之内或半个小时之内,至于什么时候看,由孩子自己定等。

4

给孩子自由

孩子天生好玩,没有定性,不可能天生自律,孩子自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家长好好培养。父母不能强势的、硬性的规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商量好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由孩子自己在规定范围内自由发挥。

5

不要监视孩子

既然要给孩子自由发挥,就要充分的信任孩子。比如孩子哪天偷偷的多看几分钟电视,妈妈可不要因此而生气,应该给孩子一个笑脸,孩子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才能学会自我控制。

6

目标不能太大

一开始,目标只能是小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孩子才会有信心,如果一开始就定了个大目标,孩子实行起来有压力,就会增加失败感,也就没有成就感来促使她继续坚持了。等孩子有了小成功,才能刺激孩子坚持更多更大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