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清国最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老百姓都靠吃红薯度日?

红薯盛世便是清朝历史爱好者眼中的康乾盛世。

大清国最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老百姓都靠吃红薯度日?

事实上,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们都知道,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红玉对容妃说的话,“盛世从来都是主子的盛世,而不是奴才们的盛世。”

这一种所谓盛世,据说最早可以从明末小冰河时期说起,当时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歉收的场面,甚至"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十亩之田只种一二亩"。 但到了康熙年间,由于战乱平息,以及明代徐光启引进的新大陆高产作物甘薯的广泛种植,农作物的收成得到了保证,大清的经济便出现了恢复性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耕地多了。康熙二十四年,全国共有耕地六亿亩,到乾隆帝去世,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十亿亩。而耕地的增加,则意味着粮食产量的提升,尤其是南方,譬如广东,一些地方出了早稻和晚稻之外,便增加了甘薯这第三份收成,所谓一年三熟。往北一点的江西,则种早稻和荞麦,一年两熟。这种多熟种植的盛行,最后结果便是每年可增产粮食60多亿公斤。如果是比产量的话,大清国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据说比大明万历年间增加了一倍多。甚至是当时访问中国,对大清国颇有意见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也有人说,中国此时的粮食收获率,比英国还高。

而这里的重点字眼,便是番薯!

大清国最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老百姓都靠吃红薯度日?

清宫剧中华丽朝堂下的乞丐装官员

这种最早种植于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种植物,就是在万历年间进入了中国。据说是一个叫陈振龙的福建人,在菲律宾看到这种“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的块根作物,于是立马引进到山多田少的福建,因为这种植物来自域外,中国人便称之为:“番薯”。而稍后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徐光启当时就在上海,于是便把番薯从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传播到整个长江流域。

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番薯已经传播到大半个中国,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提倡非常卖力,甚至皇帝本人,亲自下旨意给直隶省,“广劝栽植”。于是番薯在中国成了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那么,究竟是人口膨胀导致了番薯广泛种植,还是番薯种植导致了人口膨胀呢?事实上,康熙皇帝自己都承认,虽然大清国自吹自擂是太平盛世,但老百姓其实连饭都吃不饱。民食不充、百姓生计大不如前,这样的描述出现在臣子的奏章甚至是皇帝的圣旨之上,可见是真实的。

吃不饱怎么办呢?皇帝便指示了:种番薯吧!

大清国最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老百姓都靠吃红薯度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各方面对所谓康乾盛世的意见差异极大,首先是在那个时代,只有乾隆皇帝,自吹自擂自己是:”国家势当全盛”。但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普遍认识,这是在胡扯,即扯出来的盛世,而不是真正被大众认可的盛世,认可者仅仅是御用文人和遗老遗少。

理由,是紧接乾隆之后的嘉庆年间,便爆发了川、楚、陕农民起义、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最严重的则是北方的天理教起义,起义者甚至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种事,显然不是一个盛世应该发生的。

而且一个连粮米都不够吃,以至于要靠番薯来充饥的时代,就算电视剧拍得再好,小说写得再牛逼,口号喊得再敞亮,你毕竟也是个番薯王朝,要知道,同一时期的英国,已经接近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就连被你们认为是最落魄的产业工人,也开始吃早饭了。因为工人们不在早晨吃饱饭,就干不动半天的苦累活。所以在那个时代,英国全民正开始普及吃早餐,以吃烤吐司和喝茶为主。1782年,曾有一个普鲁士人对英国人的烤吐司赞不绝口:“你拿着一片又一片吐司,用叉子叉住去用火烤,直到奶油溶化,真是美味无双。”

大清国最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老百姓都靠吃红薯度日?

而1782年,也就是大清国的乾隆四十七年,即所谓的红薯盛世,广大中国人,正在为自己能吃上烤红薯而歌颂皇帝英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