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自古中國文化以膚白為美,女子膚白尤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寫東家之子為美人中的美人,因其“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由此可見,東鄰美女之美與其雪白的膚色不無相關。除了《登徒子好色賦》,宋玉在《神女賦》中也描寫了一位膚色白皙的神女美人,這位神女皮膚光潔白皙、光耀璀璨:“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除了宋玉之詩,還有許多文人墨客稱讚肌膚白皙的美女佳人的詩句流傳於世。比如白居易筆下的美女“肌膚冰雪瑩”,薛昭蘊筆下的佳人“倚風凝睇雪肌膚”,以及謝逸稱讚美人“密雪未知膚白”,等等。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在所有讚美佳人的詩句中,《詩經》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稱得無出其右者。這句描寫了齊女莊姜的美貌,意思是莊姜美人的手就像是白茅的芽,皮膚柔軟細滑像是脂膏,尤其是她的脖子白皙,就像是又白又長的蝤蠐一樣,她白皙的牙齒也像是瓜子一樣排列整齊。在這段詩詞中,寥寥數句話中竟有許多是用來強調她的白皙膚色,由此可見,白皙膚色對於美人而言是何等重要。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在《論語八佾篇》中,孔子和弟子子夏就針對《詩經》中《衛風・碩人》這首詩進行了討論。“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後素’。”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論語》中子夏問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只有前兩句出自《詩經》,而“素以為絢兮”則為逸詩,《詩經》中並無此句。那麼“素以為絢兮”這句話有學者解釋為天生麗質的女子身著白色衣物則更突顯她的美貌,也有學者解釋為女子天生美貌,再加以膚色白皙,則更顯得容貌姣好,還有學者認為這裡的素是指不加修飾的天然之姿色。

李漁對“素以為絢兮”有著自己的解釋,他認為“素者,白也”,就是指白色的絲絹、白色的底色。李漁引用《詩經》中“素以為絢兮”一句作為《肌膚》一文的開頭,目的就是強調女子膚色白皙對於其美貌的重要性。“婦人嫵媚多端,畢竟以色為主。”他開篇點題,提到女子的美貌有很多種,但膚色是最為重要的。”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女子的膚色白皙是最好的。李漁觀察到,身旁女子“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就是說很多女子眉眼唇齒都美麗得可以入畫了,但皮膚卻不夠完美。所以說女子“白難而色易也”,意思是美麗的容顏易得,但白淨的皮膚難有。女子的肌膚,以白淨最佳。常有這樣的女子,兩眉、雙眼、口唇、牙齒,樣樣美得可以人畫,唯獨肌膚不好,成為一個很大的遺憾。肌膚白淨最難得,而容貌姿態反倒容易得到。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既然白皙皮膚如此難得,那麼如何才能分辨出女子真正的膚色是白皙或是暗沉呢?李漁認為,“婦人之白者易相,黑者亦易相,惟在黑白之間者,相之不易”,就是說女子膚色白很容易能看出來,膚色黑也很容易能看出來,但是如果皮膚在黑白之間,就不太容易分辨了。為了分辨女子膚色,李漁給出了三種方法:“有三法焉:面黑於身者易白,身黑於面者難白;肌膚之黑而嫩者易白,黑而粗者難白;皮肉之黑而寬者易白,黑而緊且實者難白。” 首先,臉部比身體皮膚黑的女子容易變白,身體比臉部膚色黑的女子不容易變白。其次,皮膚黑但是細膩柔嫩的女子容易變白,皮膚黑而且膚質粗糙的不容易變白。再次,皮膚黑而且比較松的容易變白而皮膚黑而且很緊實的難以變白。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為什麼說“面黑於身者易白,身黑於面者難白”?李漁解釋說,“面黑於身者,以面在外而身在內,在外則有風吹日曬,其漸白也為難;身在衣中,較面稍白,則其由深而淺,業有明徵,使面亦同身,蔽之有物,其驗亦若是矣,故易白。”臉上比身上黑,是因為臉在外邊而身在衣服裡邊,在外的有風吹日曬,所以逐漸變白不容易;但是身體是在衣服中,只要比臉稍微白一點,身上的皮膚就會從深色變淺淺色,逐漸白皙,如果臉像身體一樣有衣物遮蔽,那麼也會逐漸變白嫩的。如是身體皮膚黑、臉部皮膚白,就和之前說的完全相反了,所以不容易白。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畫師:千景繪 來源:千景繪studio


為什麼說“肌膚之黑而嫩者易白,黑而粗者難白”?李漁解釋說,“肌膚之細而嫩者,如綾羅紗絹,其體光滑,故受色易,退色亦易,稍受風吹,略經日照,則深者淺而濃者淡矣。粗則如布如毯,其受色之難,十倍於綾羅紗絹,至欲退之,其工又不止十倍,肌膚之理亦若是也,故知嫩者易白,而粗者難白。” 意思是:皮膚膚質細嫩的就像柔軟的綾羅紗絹,質地非常光滑,所以染織時候上色很容易,褪色也很容易,只要稍稍風吹日曬,深色就會變淺,濃色就會變淡。如皮膚粗糙的像是粗布毯子,那上色就比綾羅綢緞上色要難十倍,褪色就更難了。皮膚變色的道理也是這樣的,所以說“嫩者易白,而粗者難白”。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劉詩詩白衣劇照


為什麼說“皮肉之黑而寬者易白,黑而緊且實者難白”呢?李漁認為,“皮肉之黑而寬者猶獷緞之未經熨,靴與履之未經楦者,因其皺而未直,故淺者似深,淡者似濃,一經熨楦之後,則紋理陡變,非復曩時色相矣。” 皮膚黑而且比較鬆弛的,就像是沒有經過熨燙的綢緞,或者是沒有被鞋楦撐緊的鞋靴,是因為有褶皺沒有被展開,所以就算說淺色看起來也顯得是深色,就算是淡色看起來也像是濃色。一旦經過熨燙和撐開,紋理突然發生了變化,就不是之前深濃的顏色了。此外,“肌膚之寬者,以其血肉未足,猶待長養,亦猶待楦之靴履,未經燙熨之綾羅紗絹,此際若此,則其血肉充滿之後必不若此”,意思是皮膚鬆弛的是因為血肉還沒有豐滿,還在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也就像是“待楦之靴履,未經燙熨之綾羅紗絹”。而一旦“血肉充滿”,鬆弛的皮膚就不會鬆弛暗沉了,所以說“寬者易白,緊而實者難白”。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劉亦菲小龍女形象


女子膚色白皙或暗沉,除了審美之別外,還被認為和女子的命運也有關係。比如李漁在《肌膚》文末就說“若是,則白者、嫩者、寬者為人爭取,其黑而粗、緊而實者遂成棄物乎?曰:不然。薄命盡出紅顏,厚福偏歸陋質,此等非他,皆素封伉儷之材,誥命夫人之料也。”他的意思是,既然白皮膚為美,黑皮膚為醜,那麼黑皮膚的女子就沒人要嗎?不是這樣的,黑皮膚的女子都是做賢妻、封誥命夫人的命運。

如果說李漁在《肌膚》一文中全篇都在講述男性對女子審美觀,那麼篇末的這句“薄命盡出紅顏,厚福偏歸陋質,此等非他,皆素封伉儷之材,誥命夫人之料也”則反映了傳統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道德觀審美。得以受到朝廷誥封的女子並非是肌膚細嫩的美女,而是皮膚黑粗的女子,因為人們普遍認為白皙佳人多為禍國紅顏、最後只會落得一個紅顏薄命的下場。而容貌平平的女子則擔得起賢妻良母的責任,成為有德女子。

李漁講“肌膚之道”:《閒情偶寄》中的女子膚色美學

趙麗穎誥命夫人形象


李漁的這句“薄命盡出紅顏,厚福偏歸陋質”,正是古代“女子無貌便是德”的註解。根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叔向之母對她丈夫的小妾非常嫉妒,並對丈夫說:“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美,餘懼其生龍蛇以禍汝。”此後,在昭公二十八年時,叔向想要娶一位貌美佳人,他的母親就說:“吾聞之,甚美必有甚惡。”雖然這句話由書中的女子說出口,但反映出的卻是男子的看法。因此,古代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與道德評判標準,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