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中,德國是被誰打敗的?

非州鳥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二戰的幾個關鍵歷史節點。

眾所周知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小鬍子領銜的德國利用閃擊戰這一利器,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橫掃整個西歐(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蘭西僅僅抵抗了1月有餘便在40年6月22日簽署了投降書),只剩孤懸海外的英國在苦苦支撐。

希特勒的胃口實在是太大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集結了550萬人從三個方向悍然對蘇聯發動了全面入侵,蘇德戰爭爆發。然而面對蘇聯這隻北方的巨熊,屢試不爽的閃電戰戰術僅僅在戰初的幾個月裡起到了作用,但在同年12月巴巴羅薩計劃便宣告失敗。在隨後的莫斯科會戰的反攻階段,德國人被蘇聯人的反擊打得全線崩潰,折戟莫斯科城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戰爭的天平向同盟國傾斜。蘇聯廣闊的領土就像一塊海綿將絕大多數納粹德國的兵力牢牢的吸在了裡面,東線是德國人的傷心地,蘇聯軍民儘管付出了2200萬人的高昂代價,但萬眾一心的抗敵決心,再加上美英根據《租借法案》源源不斷的給蘇聯輸血,在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和血腥的戰場上逐漸扭轉了戰局,在43年下半年開始了反攻,當然這離不開美英對德佔區和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所帶來的此消彼長。

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標誌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並且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敗亡。而東邊的蘇聯人也在加緊向西推進的速度。終於美蘇兩軍於45年4月25日在易北河會師,這個歷史時刻標誌著在東西兩線作戰的兩支盟軍終於握手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的滅亡近在咫尺。此時的蘇聯紅軍已經對納粹德國的心臟——柏林形成了包圍。


5天后的4月30日,希特勒在地堡內自殺。次月5月9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可以說納粹德國是被蘇聯、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陣容裡的西方主要國家擊敗的,並不是其中一家打敗的,是齊心合力的結果,缺一不可。


各位看官如果覺得肥鵝回答得還行,不妨順手點個“贊”,肥鵝保證絕不會讓您吃虧。


彼得堡的肥天鵝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客觀的來說,二戰中的德國是被蘇聯打敗的。為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看一下二戰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看出,當時的德國損失最為慘重的地方就是在蘇聯。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總計傷亡485萬,而僅僅在東線就傷亡381.7萬。另外還有約250萬德軍被俘、440萬平民傷亡。這個數字遠遠的超過當時西線美軍和英軍對德軍造成的傷亡,並且東線集中了大量的德軍精銳部隊。

當盟軍1944年6月發動諾曼底登陸的時候,蘇聯就已經開始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的反攻。儘管諾曼底登陸分散了當時德國的注意力,但是最激烈的抵抗還是集中在東線。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德軍在東線的抵抗是最為激烈的,但是西線相對來說抵抗程度就會小一些。在東線蘇聯軍隊每前進一步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有的地方甚至是讓蘇軍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所以從客觀上來說,德國是被蘇聯打敗的。當然,也得虧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給予了蘇聯大量的援助,才能讓蘇聯在很短的時間裡喘過氣來。假如說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緩過勁來需要費很長的時間。


迷彩派軍事


德國是被美國和蘇聯共同打敗的,任何單獨的一方都不足以打敗德國!

首先看蘇聯,假使一開始德國就確定美國不會參戰的話,那麼德國在初始的巴巴羅薩行動就可以投入更大的兵力。當時德國陸軍總兵力有214個師,只有145個參於東線進攻,剩餘的有12個師防守挪威,32個師防守西線,其他的防守丹麥、巴爾幹等地,可見德軍為了防範英美的登陸在西線留置了過多的兵力。假如美國不參戰單靠英國頂多在地中海打打殺殺,絕不敢冒然登陸西線,如此德軍至少可以多抽出20至30個師的兵力用於東線,這對於東線前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至於美國單挑德國那就更無勝算了,兩國隔了個大西洋,德國又沒有強大的海軍和戰略空軍,所以德國只能採取守勢。而美國雖然有強大的海軍,就算在某一地點登陸,但確定美國好無經驗的年輕陸軍能打過擁有兩年歐戰經驗的德軍陸軍嗎?蘇軍直到1943年才熟練的學會運用大編制的坦克部隊,學費是數百萬軍隊的損失和近3年的激烈苦戰。誠然美軍擁有海軍的優勢,可是德軍在不同蘇聯開戰的情況下,其陸軍的大部分都可以用來對付美軍的登陸,而美軍即使在諾曼底登陸時也僅能一次性保證6個師的同時登陸,試想下德軍一次性可以投入多少兵力用於反擊,尤其是裝甲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可是有德國空軍掩護的,不像在1944那樣只有幾百架德軍飛機,這數千架的德軍飛機可夠美軍受的。所以美軍只有在取得對德國本土的制空權才會登陸,而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德國的失敗正是由於被同盟國各國牽制於各個戰場,使其兵力無法集中在某一戰場做決定性進攻,最終被慢慢消耗掉了。就像東線戰場,英美盟軍在西線的威脅和地中海的牽制讓德軍不得不保留大量的陸軍和空軍進行防禦,而這些兵力在東線都是極其需要的。反過來正是蘇聯在東線牽制住了德軍大部分的陸軍主力和空軍才使盟軍得以在意大利和西線成功登陸。比如在東線德軍發起最後的一次戰略進攻時,在其關鍵時刻盟軍突然登陸西西里島,這讓希特勒一下子慌了,急忙取消了正在進行的進攻,抽調部隊去意大利了;還如在阿登反擊戰中,德軍剛開始發起反擊並取得突破時,盟軍便緊急要求蘇軍在東線展開大規模攻勢,結果原本用於阿登反擊的德軍預備隊被抽調去東線阻止蘇軍的突破了,這讓西線反擊的德軍後繼乏力,尤其是缺乏側翼掩護的兵力,不得不陷入停頓,無法擴張最開始的突破。



就這麼在美蘇的混合雙打下,德國雙拳難敵四手,最終失敗!


戰略論




實際上,德國是被蘇聯打敗的,所以二戰的西線戰場,實際就是蘇德戰場。雖然美英進行了諾曼底登陸,吸引了德軍部分注意力和軍力,但是那是發生在蘇德戰場形勢逆轉,蘇聯已經處於反攻階段。

在蘇聯轉入戰略反攻後,德軍的重心一直是以防守並反擊蘇聯來重點設置的,所以蘇聯進攻德國,可以說是寸土寸血,是通過殊死搏鬥贏來的。德國為什麼在抵抗盟軍進攻過程中輕英美重蘇聯?有兩個原因促使希特勒和德軍有這樣一個共識:



其一,德軍進攻蘇聯,給蘇聯帶來了重大損失和傷亡,人口損失高達2500萬人,蘇德之間結下了血海深仇。蘇聯的反擊讓德國的將軍們擔心會對等報復,那將是德國不可預期的災難。英美聯軍畢竟是西方陣營聯軍,而且跟德國沒有深仇大恨,所以希特勒和德軍傾向於如果一定失敗,寧願讓英美佔領德國和歐洲,也不能讓蘇聯人佔領德國。這就有了二戰的奇異風景,德軍見了英美聯軍,打個照面就撤退,但是見了蘇軍就是死磕到底。


其二,希特勒雖然也侵略西歐,但是希特勒本身的基本意識還是保護西歐,消滅蘇聯。他一直把自己作為西方自由社會的保護神自居。所以在歐洲戰場,除了對猶太人,他進行了種族滅絕性的屠殺,對其他不反抗德軍的西歐人並沒有製造大規模屠殺。到他行將失敗時,還在悲哀的嘆息西方人不團結,不遵守秩序,最終必將敗於遵守秩序的東方人手裡。所以他統一西歐的主要目的,就是積蓄、整合歐洲力量,最終還是為了“撲滅蘇聯這個徘徊在歐洲上空的紅色幽靈”。


其實,希特勒在蘇聯戰場失利之後,原本有機會跟蘇聯講和,以出讓德國在歐洲的領土利益來換取蘇聯的和解,但是英美不希望看到這個局面。一方面希特勒堅持自己是西方保護神,不能將蘇聯這個禍水西引,沒有采納意大利和日本勸他講和的建議。另一方面,英美通過對蘇聯提供一些物質上的側面支援來支持蘇德死磕。並在戰爭關鍵時刻,德軍全面潰敗最有可能講和之際,羅斯福向德國拋出了“無條件投降”、“懲辦戰犯”、“肢解德國”的可怕信息,早早斷了德國的退路。促使蘇德打了個兩敗俱傷,美國以輕微的代價獲得了二戰最大化收益,為後來打贏冷戰奠定了物質、政治基礎。


美國為什麼害怕蘇德講和?因為一旦蘇德講和,就會出現蘇德瓜分歐洲的局面,在當時世界上最能打的兩個大國跟前,美國除了回美洲去繼續玩自己的孤立主義,再無別的選擇。當蘇德瓜分利益後,英國的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必將被兩股力量合謀吞下或者被其中一個力量吞掉。

實際上,希特勒落到最後兵敗身死的結局還是源於他太愛西方,但是西方並不愛他。否則,他主動請求停戰,割地賠款,蘇聯是巴不得的,反正割的也是歐洲的地,不是德國的地。



謝金澎


主要是被蘇聯打敗的,當然英、美、法、加、澳等國家也都功不沒,忽略任何國家的貢獻,都是對歷史的不公,對人性的不公。但如果說沒有美國在西線的登陸,其它國家就無法戰勝德軍,同樣對其它國家對蘇聯有失公允。雖然二戰已經凝固為歷史,但對曾經戰爭的客觀總結,也對我們比較準確預未來來戰的走向、結局具有莫大的助益。

的確,曾經的納粹德軍一週內閃擊波蘭,半月左右打敗英法聯軍迫使維希法國投降,在巴巴羅薩作戰行動中,幾用幾個月就消滅蘇軍100多部隊,這證明當年的德軍一方面的確強大,另一方面德軍將帥們的戰術戰法在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看來,也的確是令人望塵莫及。但當時德軍獲得的多次重大勝利都與對手的各種戰略失誤有絕對重大關係。波蘭雖可一戰,但實力懸殊,堅持數月也終究必敗不必廢話。而法國僅以一次戰役受挫絕大部分兵力尚可挽回戰局卻不用,驚慌失措而投降,只能證明維希政府的窩囊與恥辱。

而蘇聯衛國戰爭的前半年之慘敗則純屬於決策層對內肅反大清洗,對外麻痺大意,不相信中共準確情報而未對德軍大舉進攻預作足夠準備而至,這些都是法國人用恥辱、蘇聯人用鮮血留給世人刻骨鉻心的教訓,也是戰後蘇聯耗費那麼大的精力國力去防範北約威脅的根源。但當年蘇聯在經過半年且戰且退的戰爭適應及戰爭動員,在付出極大代價之後,終於恢復了它實際戰爭潛力。

其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爭奪戰與美日的珊瑚海之戰、中途島海戰對戰爭進程的影響,雖規模差別懸殊,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對是海軍強國之爭,別一對是陸軍巨人之戰。也就是二戰歐洲戰場主要是兩個陸軍巨人之戰,海上強國在這個戰場上所具備的戰力就與兩巨人相去太遠了。如果北非戰場不是隔著地中海和與蘇軍作戰80%多的兵力投入,哪輪的上英美聯軍的摧枯拉朽?同理,假設讓蘇德兩軍美日去打海戰,他們也沒有還手的機會。如果讓德軍以抵抗蘇軍的兵力及作戰決心去防守大西洋壁壘,估計西線聯軍甚至連登陸歐洲的霸王計劃都不敢有,只能等待蘇軍從東線橫掃過來把德軍趕進英吉利海峽!

以東西兩線反攻時面對德軍的防禦兵力來看,大西洋壁近3千公里的防線上德軍僅有100萬部隊的防禦兵力,而東線,德軍竟卻部署了600萬拚死抵抗的精銳,從廣泛流傳於德軍的一句話裡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兩線作戰烈度的差別:“向東死死頂住,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的屁股”。當年一仗就打得英法聯屁滾尿流的德軍,在東線卻使用600萬部隊象瓜島上垂死掙扎的日軍那樣跟蘇軍拚命!而西線9個由殘兵敗濤臨時拼湊起來,沒有空中掩護的德軍師在法來斯就能打的巴頓第三集團軍傷亡慘重,最終還是在2400多架盟軍轟炸機的狂轟爛的幫助下,第三集團軍才得已轉敗為勝,保持名譽。而這種規模的抵抗在東線蘇軍面前就是家常便飯的小菜一碟,就是在德軍如此強大防禦兵力,拚死一戰的抵抗強度下,蘇軍攻勢的發展速度還遠超西線,這種作戰實力豈是西線聯軍可比?

整個二戰蘇軍殲敵包括羅馬尼亞集團軍等敵軍上千萬,而西線聯軍才不過百萬,但如果加上北非、西西里、意大利殲敵數至少也有150萬左右,當然這其中還包括英、法、加、澳、新等英聯邦等軍隊的殲敵數字。

所以說二戰中打敗德軍的力量,是蘇軍還是美軍,選擇誰都不對!而是所有參戰國軍民共同浴血奮戰的結果。但如果問誰的貢獻最大,犧牲最大,則毫無疑問,當然是蘇聯!


鐵嶺鋒


二戰中,德國是被誰打敗的,是美國,還是蘇聯呢?

這個提問,讓人無法回答。

二戰中,窮兇極惡的希特勒德國,以一國之力向周邊的國家開展了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戰爭之殘酷,為人類歷史少有的。

首先,希特勒德國的軍隊,以其強悍之勢,將法國打敗,將英國打殘,這英國雖然傷了元氣,但未傷及五臟六腑,依靠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與法西斯德國苦苦的鏖戰。


至於歐洲其他國家,大多數的早已被德國拿下,這希特勒認為英國已沒了還手之力以後,便掉過頭來,與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爭。

德國法西斯雖然在戰爭初始階段,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他卻惹了眾怒,一時間掀起了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浪潮,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美國人在其利益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立即投入戰爭,在歐洲戰場與被打殘了的英法聯軍一起向德國開戰,而他又投入大量的兵力,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帝國主義展開你死我活的戰鬥,亂套了,整個地球打亂套了,這亞洲戰場,我們且先不說,主要說說,歐洲戰場上的德國法西斯,究竟是美國人打敗的呢?還是蘇聯人打敗的?



這蘇聯軍隊從一開始,毫無準備的前提下,被德國軍隊打的元氣大傷,借天時,緩過神來,立即反撲過去,以摧枯拉朽之勢,一直打到德國的首都柏林。

這就是蘇聯的東線戰場。

在西線戰場,百萬美英大軍成功的登陸了諾曼底好海岸,開闢了西線戰場,在西歐南歐,橫掃德軍勢力,並打進了德國本土。


法西斯德國,在蘇美英軍隊兩面夾擊下,徹底失敗。

法西斯德國,這個人類的惡魔,終於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聯盟的打擊下,徹底滅亡。

但是,蘇聯人民,為了打敗德國法西斯卻付出了2000多萬軍人的生命,在生命與財產的損失方面,遠遠的高於美英法,也就是付出的代價,遠遠的高於美英法。

但是像題主所說,這德國是被蘇聯打敗的,還是被美國打敗的呢?

實際上德國法西斯,是被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打敗的。

蘇聯人民付出的力量是最大的。


趙志軍001


德國是一個非常有素質的國家,其國民工作嚴謹、戰士素質非常高、科技也較為先進,但為什麼在“二戰”會被打敗?其原因有三:

(1)德國人的集體瘋狂導致必然失敗,“一戰”是這麼輸的,“二戰”還是:背後的思想是世人只關注“顯性”實力,卻忘記“實力潛能”這一概念

“一戰”戰敗後,法國對德國進行了極力壓制。因此,一些人便認為:德國挑起“二戰”是被逼的。德國人因為仇恨思想,被希特勒挑唆,認為對本國“不公平”全國瀰漫“不公平的復仇情緒”。

國與國間的關係雖然沒有社會現實中像個人那樣有法律管著,但卻有“實力”管著。當一個民族只想著與世界為敵的時候,也要看看自己的國力能否支撐你的野心。

德國國土狹小,周邊強國較多,戰爭潛力不足以支撐“全面為敵”。但德國給自己設計的敵人太多:蘇聯、英國、法國、美國每個都是難纏的主兒。德國的戰爭潛力卻不以支撐自己的理想。

(2)過於看重“器物”忽略“人”的因素:背後的思想是隻重視科技不關注人

德國領導人過於“看重器物”而忽略“人”的因素。這在許多國家、許多人眼中都有如此觀念,正如我在“為什麼阿富汗能拖垮兩大帝國?”問題中說的這句話:你總不能用導彈在千里之外打敗敵人,再抱著導彈來千里之外和你的佔領軍民談話、表示和善吧。

德國過於看重“戰場上的勝利”卻忽略了“佔領區內的消化”。

(3)不以歷史為戒貿然進攻蘇聯,一切都是從“好”的方面去考慮,因為法國打得很差就認為蘇聯容易被打敗:背後的思想是對“物”的狂妄,德國人學不好歷史

正如我在回答“如何評價俄羅斯”問題介紹的歷史那樣。

沙俄、蘇俄、蘇聯、俄羅斯的538年曆史中,該國是比較善於“忍耐”的民族,也就是從來不怕打敗仗,意圖用武力使其懼怕那基本屬於痴心妄想。

當然,民族習性會有變化,在歷史上也有案例。

例如有的民族的民族習性由“強悍”變成“習慣下黑手”,有的由“善於經商”變成“思維固化”等,這些都是有的。

但那是經過幾百年的失敗逐步演變而成,很顯然,俄羅斯這個國家沒有如此長的疲軟時期,構不成民族性格轉變的條件。

因此,意圖短時間內打敗蘇聯,本身就是歷史沒學好。


坐古談今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二戰歐洲戰場正式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規模擴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下午美國向德意日宣戰,美國加入歐洲戰場;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全面潰敗;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首先德國大量軍隊深陷於蘇德戰場,為英美等國開闢第二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聯在德國的強勢進攻面前能撐下來,得益於美國的巨量資金、資源、武器裝備的全方位援助,不得不說的是德國首都柏林是被蘇聯攻下的。

綜上所述德國是在英美與蘇聯的夾擊之下被打敗,可以這樣:說缺少其中任意一國,這場戰爭的勝負還未可知!


良話歷史


對於答主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1.蘇俄戰場。德國在二戰初在歐洲的所向披靡,導致希特勒過於自信,急於開闢蘇俄戰場。而蘇聯國土面積大,縱深長,雖然前期蘇聯節節潰敗,但是依靠縱深及天氣優勢,最終拖垮了德國,並給德國的精銳部隊和武器裝備造成極大消耗。

2.盟友。在歐洲戰場,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唯一盟友,而意大利士兵很逗。意大利人在戰場上保持良好的午休習慣,而且必須要吃意大利麵,不然就不上戰場打仗,這樣的軍隊毫無戰意。並且意大利的武器裝備也是各種奇葩。

3.諾曼底登陸後的歐洲戰場。美國在二戰前期賺的盆滿缽滿後,看準德國已無力迴天,毅然決然介入二戰。盟軍當時面對兵力不足的德軍,依然損失慘重,由此可見德軍當時的戰力是多麼的強悍。

所以我個人認為,二戰是因為蘇聯對德國的消耗,讓美國找準時機強勢介入,才使得德國最終失敗!


桂柳田園阿湯哥


是被美蘇共同打敗的,但是美國出的物資蘇聯出的是人力。前期德國的閃電戰太快了,蘇聯根本反應不過來。當然天氣也拖住了德軍,如果沒有美國的物資蘇聯根本不能穩定下來,當然沒有天氣的幫忙就算有美國的物資蘇聯也早就完了。等蘇聯穩定下來最後就是打的消耗戰,拼到最後蘇聯以2000萬軍隊終於吧德國的600萬軍隊耗完了。蘇聯雖然勝了但也是慘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