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溫州S1線即將“試跑” 記者探營!細節首度曝光

2018-09-26 06:59 | 溫州日報

溫州軌道交通S1線開始“跑車”調試,同樣的,首批開通的各大車站也已進入調試程序,為試運行做準備。

各大車站的外觀有什麼獨特之處?車站裡有哪些配套設施?車站將給乘客提供哪些服務?日前,記者先行走進桐嶺站一探究竟。

桐嶺站為地面站,主體結構2層

設有自動售票機、客服中心等

自駕車輛沿著福州路從北向南行駛,接近潘橋街道方㟀村附近時,位於左手邊的桐嶺站便跳入眼簾,黑色玻璃幕牆上是紅色的溫州軌道交通logo,十分醒目。桐嶺站為地面站,主體為兩層結構,是S1線自西向東第一座車站,也即S1線的始發站。

温州S1线即将“试跑” 记者探营!细节首度曝光

桐嶺站總建築面積為5804.78平米,有兩個出入口,1號門朝西與福州路相連,從1號門進入站廳,只見幾名工人正在進行最後的門框安裝等收邊工作。桐嶺站的1樓為非付費區,設有一個公共衛生間,一臺手扶電梯、一臺直達電梯和一個樓梯,均指示前往雙甌大道方向。

通過樓梯上到2樓,右手邊是4臺自動售票機。正前面是7道閘機口,因桐嶺站為始發站,因此此處設置的閘機口“只進不出”,記者發現其中一道閘機口較其餘的口子寬了不少,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為使用輪椅的市民專設的通道。不唯如此,為了方便市民乘車,桐嶺站從地面一層至二層均設置有盲道作為引導,跟隨盲道可以順利進入市域動車組車廂。

在閘機的左側是一個透明的玻璃房,這便是客服中心,主要為乘客辦理兌零、人工購票、車票更新等票務事務。

温州S1线即将“试跑” 记者探营!细节首度曝光

桐嶺站的2號門朝東,與1號門通過地下通道連接,2號門一側站臺相當於是S1線自東向西走向的終點站,因此,此處閘機為“只出不進”。

車站控制室24小時值守

智能化設備保證車站有序運轉

走進桐嶺站的“車站控制室”,便可將桐嶺站大大小小的事務一一盡收眼底。

温州S1线即将“试跑” 记者探营!细节首度曝光

作為桐嶺站的“大腦”,車站控制室裡24小時有人值守,今天下午是行車值班員陳法江當班,回覆對講機、接電話、查看電腦、做臺賬……陳法江忙得不可開交,自7月進入桐嶺站工作,他說自己已逐漸適應了這樣的快節奏。

温州S1线即将“试跑” 记者探营!细节首度曝光

控制室的一面牆上裝有“綜合後備盤”,包含信號系統、屏蔽門系統、自動扶梯系統等7個系統。據介紹,在有突發情況時,行車值班員可根據工作的需要或行調指令在“綜合後備盤”上按壓相應的按鈕,從而實現對設備的操縱。

工作臺上擺有多臺電腦,分別安裝不同的操控系統。如CCTV是閉路電視監控系統,主要對車站公共區可進行實時監控,包括乘客購票、安檢、乘坐電扶梯、候車情況等。ISCS是綜合監控設備,集成了所有運營設備的監督控制功能,能反映所有設備的實時狀態,也可實現設備操縱的功能。另外,ATS和HMI均為行車信號系統,兩者的區分在於優先級別不同。

控制室裡除了電腦多,電話機也很多,有無線固定臺、值班操作檯、行調調度分機、環調調度分機、普通公務電話等。站長陳煜告訴記者,這些電話機都是車站重要的通信設備,是提供車站與車站之間、車站與市域動車組之間聯絡、信息傳達與溝通使用的專用通信系統。

控制室裡還設有廣播控制盒與音頻話筒盒,可對乘客進行語音廣播,提醒乘客上下行首末班車到達情況,以及在突發情況下播放應急廣播。

這些設施設備的相互配合將有力保障桐嶺站的有序運轉。

“一站一景”車站有文化味

因地制宜採用不同色調

溫州軌道交通S1線結合車站所在地特色景觀,按照“一站一景”的理念設計車站,旨在將溫州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入車站。如潘橋站以“潘橋榕亭”為主題;新橋站以“會昌競渡”為主題,奧體中心站就以“奧運雄風”為主題……

桐嶺站因臨近紙山澤雅,便將“紙山雅韻”作為車站主題,在一樓站廳,站名“桐嶺”兩字的背景是一副潑墨山水畫,同時,一組水墨連環畫將“洗滌、浸水、蒸煮……”的造紙流程的完整呈現,一股濃濃的“中國風”迎面撲來。

為更好體現山水的主題,桐嶺站以綠色為主色調,在天花板的設計上融入流水型的曲線造型,輕盈而靈動。記者瞭解到,S1線車站的色調選擇可謂用心,其中,桐嶺站等臨近山區的車站為綠色,體現溫州豐富的山水資源;惠民路站等商住區一帶的車站選用暖色調黃色;靠近海邊的奧體中心站等車站就採用藍色……既體現統一性又展現獨特性。

記者瞭解到,溫州軌道交通S1線將於10月1日進行試運行,試運行期間開通車站12座,分別為桐嶺(站)、潘橋(站)、動車南站、新橋(站)、德政(站)、龍霞路(站)、惠民路(站)、三垟溼地(站)、龍騰路(站)、科技城(站)、瑤溪(站)、奧體中心(站)。其中,桐嶺(站)和動車南站為地面站,奧體中心(站)為地下站,其餘均為高架站。

(原標題《溫州S1線即將“試跑”,提前探營始發站!這些細節首度曝光》,原作者 夏晶瑩 劉偉。編輯 邵晨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