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小日本窮日本”:甲午戰前清人的超級自信

1894年春夏之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大清國國一片喊打。

但是,清政府卻沒有系統的情報支撐,他們對日本的軍力不聞不問,致使認知到了混亂的程度。戰前,國內報刊不斷重複一如既往的痛罵,並宣稱不久將徹底消滅日本的樂觀言論。

“小日本窮日本”:甲午戰前清人的超級自信

而日本這一方,卻把情報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1894年,在中日雙方宣戰後的第二十七天,第一期《日清戰爭實記》雜誌就問世了。

通過《日清戰爭實記》,日本國民對遙遠的敵人瞭解得一清二楚。

出版於1894年9月的《日清戰爭實記》第二編中,有一篇題為《李鴻章》的文章。文章從李鴻章的身世說起,隨後,李鴻章的進學經歷、官場履歷、政績,甚至他的樣貌,都被一一羅列,細節豐富得令人咋舌。

在文章的末尾,對李鴻章在進行辛辣的嘲諷:“集上下非難於一身,或稱已發狂,或稱已自盡。雖其發狂自盡一詞僅為謠傳,然今李鴻章之地位,正如此謠傳所示也。”

評價清軍:“雙方團隊作戰,人數相同時清兵一定會輸”

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方就非常注重蒐集中方的情報。蒐集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通過戰俘,此外戰俘還被日方作為人種範例,進行各類醫學和體力對抗測量。《日清戰爭實記》上,就有以《日清兩國兵體格的比較》為題的文章,刊載了這類測量結果。從這些測量數據出發,還進一步對清軍的軍紀、軍容、實力做了分析。

《日清戰爭實記》第二編中還有一篇名為《清軍與軍紀》的文章,文中肯定了清兵單兵作戰的能力,說清兵人數眾多,身體強壯,武器鋒利,射擊術也不差。但是,對清兵團體作戰的能力,卻予以了否定,“一個歐美人和一箇中國人打鬥時中國人未必會輸,但雙方團隊作戰,人數相同時中國人一定會輸,不僅如此,四個歐美人對七個中國人,中國人也贏不了。”

為什麼會這樣?《清兵與軍紀》一文的作者分析:“畢竟,沒有同心協力,只顧個人安全,只要軍隊有難,不顧他人自己先逃走,因此軍隊只要有一處被打垮,很容易全軍覆沒。”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作者做出對日方有利的預測:“除非是改良人種,否則(清軍)完全不是我軍的對手。軍紀本無形,但可以有形地體現,日清戰爭(注:甲午戰爭)的勝負可以此判斷。”

此時,日本軍營出現了一大批精英軍官,這些精英軍官均為日本鷹派代表人物,他們信心滿滿,極力煽動中日決戰。認為中日一旦交戰,中方必敗。他們的自信並非盲目,而是在做了大量政治和情報功課之後做出的結論判斷。通過情報工作,他們不僅對中國軍情瞭如指掌,而且對中國政治本質也多有了解,對中國政府官員抱以鄙視,說清廷“自甘愚陋”,“遂造成一般麻木不仁之官吏”。

在這些日本將領看來,一個政治沒落的國家無論怎麼耀武揚威,軍事上也必然是外強中乾。於是,自試劍琉球后蓄勢20年的日本,終於要進軍大陸了。

甲午戰前,日本已完成了軍改,實行徵兵制,陸軍擁有七個師團,一律歐式編制與裝備,配有單發步槍。

陸軍參謀次長小川又次做了戰前分析。他對日本戰勝清國充滿樂觀。他制訂的作戰計劃是,兩個師團在天津登陸,直擊北京,重點消滅直隸省北洋軍,其線路與英法聯軍對清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相似。

而清國這方,卻對日本的戰力做出了過低評價。日本乃彈丸小國,不堪一擊的言論充斥朝堂。諸如清國派駐日本工作人員李筱圃寫了篇《日本紀遊》,認為這場戰爭會使明治政府迅速垮臺,日本會重回幕府時代。

李筱圃,清末文人,生卒年不詳。曾於1880 月初至6月中旬遊歷日本,並著文《日本紀遊》。本篇遊記成文於日本明治維新後十多年的社會變革期,在一定程度上悄然反映了當時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待維新變法的普遍態度和立場。

“日維新之政。今則非但不能拒遠人,且極力效用西法,國以日貧,聚斂苛急,民復謳思德川氏之深仁厚澤矣。”

儘管李筱圃在日本遊歷期間,親眼見證了維新變法後日本的巨大改變,但歸根到底其態度卻是反對維新的。作者觀遊德川歷代墳塋後,疾呼“民復謳思德川氏之深仁厚澤矣”。李筱圃去拜會的那些失地失勢舊貴族與頑固守舊的遺老逸民一類,而正因為如此,在與李面會交談之時,他們是不會講維新的好話的。李筱圃對日本“一切效用西法”憤憤不平,遊覽博物館見習新工廠也都是出於獵奇或是應友人相邀而去,在主觀上對維新帶來的新事物新氣象儘量避而不提,更三緘其口不予讚美,而更多留意的是男女共浴、名妓遊會、少婦小姑招人駐飲等傳統東洋之景,這也印證了他“雖不敢言壯遊,亦聊以擴眼界”的說法。

而像李筱圃這種思想觀念,也基本上代表了當時中國國內守舊一派傳統知識分子對明治維新的認知。這批人在當時的中國數量相當多,遠遠超過主張洋務救國的知識分子和早期維新派。構成國家發展的一大阻力。

那麼,日本明治維新究竟是對還是錯?歷史早已做出了它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李筱圃在東京博物院參觀,無意見到貼著“中國製造”標籤的鴉片煙具和殘舊兵器,他沒有知恥後勇,去追溯中國腐朽沒落的真正根源,反而“不勝憤懣”,大呼“可恨”,認為日本這是有意羞辱中國。

與李筱圃相仿,其時如是對日本的差評充斥清廷——

“不排斥洋人,凡事模仿洋人,增加各項稅收,民怨沸騰,思念德川幕府時代。”

“服飾也西化,謂之文明開化,實為井底之蛙

關於這場戰爭,清廷也沒做長時間計劃。急於通過這場戰爭展現臨政能力的光緒皇帝,甚至渴望戰爭升級,一舉摧毀日軍。

“只要我們召回公使禁止對日貿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就會陷入窮境。用不了一年,他們就會不戰自亂。所以我們強化海禁就夠了。”

洋務清流旗手張之洞,如是上疏皇帝。

總之,“小日本”“窮日本”,是戰前清人的普遍“日本印象記”。

這種印象,一年後被打得稀碎稀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