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文|李晓军 广联达河北区域平台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序言:抓住新一轮基建机遇,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大大超过非典时期,尽管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但短期内对制造业、建筑业、对及整个经济交易活动水平的冲击不容忽视,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等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下,无可否认的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回顾我国每一次经济出现问题,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靠基础设施投资来度过冬天并进行经济复苏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中国过去40年高速发展,在很大部分得益于我国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它不仅使得各城市、各区域间的空间连接更加的畅通,促进物流、人流等快速流通,让我国经济行驶在一个快速的运行轨道上,尽管中间也出现了系列的问题,但什么事情不能“一刀切”,有效的投资拉动这个“推力”和供给侧改革这个“拉力”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

是要考虑因时、因地的灵活统筹。


反观印度依靠庞大的IT资源人才优势,又很受欧美等国家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不出来,很大程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短缺,道路、桥梁、卫生系统都问题很大。


无可争议的是:疫情过后基础设施方面将引发新一轮的“报复性增长”,各省市以扩大基建规模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也属于比较合理的选择。


比如,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最近就建议启动新一轮基建。任泽平认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推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发现,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


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联达整理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级,一直是国家发展中关心的重点,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自2014年指出以来,也已经经过了6个年头,尽管在交通一体化等方面成就斐然,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阵痛,主要表现在尽管北京市经济一直稳步发展,但是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产业转型的压力仍然巨大,尽管2019年河北省采取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措施,GDP实现了7%的增速,但总体还是差强人意。而天津市更是经济增速从前几位降低为倒数第一,近两年天津市的GDP增幅都是全国倒数第一。雄安新区建设的“靴子”迟迟没有落下,直到2019年底才确立了2020年将进入大规模工程启动,进展速度相对缓慢。


无可否认,京津冀相比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仍然还有很大差距。北京强大的虹吸效应已然存在,河北和天津却又并没有相应的条件承接北京的一些高端产业和人才溢出,在北京这波产业转移之中,反而在咫尺的华北诸城反而不如一些南方服务业大城得到的实惠多。

未来河北和天津等地区如何有效提升基础实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和北京市的产业协同,就显得极其重要。


当然我们也可喜的看到:近两年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的思路上有了新的转变,近年来,河北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积极牵手国内外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加快数字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密集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吸引阿里巴巴、华为、中兴、广联达、滴滴、华讯方舟、润泽等一批国际国内顶尖企业纷纷落户。同时雄安新区建设也开始提升了日程。

那么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地区之一京津冀地区,又该如何在这一轮基建项目建设中把握方向,又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实现三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我们从新空间、新方向和新思维三方面展开:

新空间: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和产业转型升级是重点

首先,谈下新空间,即京津冀的基建项目的投资空间。我们不妨结合2020年的河北省政府报告,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北京的城市升级及系列重大工程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北延、环球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水系工程、国家速滑馆……


据中新社报道2020年,北京市300个重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约2523亿元、建安投资约1253亿元。


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2月21日介绍,2019年北京市首次提出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集中推进100个战略性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0个功能性强、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改善项目,100个带动性强、具有龙头和引领作用的“高精尖”产业项目,当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顺利通航,世园会成功举办,新机场线一期等开通运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支撑当年全市投资37%。


其中,100个基础设施项目当年计划投资662亿元、建安投资394亿元。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丰台火车站等7个铁路项目,冬奥支线等16个轨道交通项目,东六环路入地、京雄高速等12个公路项目。此外,还有丽泽航站楼等20个交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


100个民生改善项目当年计划投资1309亿元、建安投资546亿元。包括国家速滑馆等13个体育项目、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等6个政策房项目,以及众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便民服务项目。


100个“高精尖”产业项目当年计划投资552亿元、建安投资313亿元。包括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北京部分)一期等28个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环球主题公园一期、世界休闲大会主会场户外展示区等14个文化旅游项目,以及18个交叉研究平台及大科学装置项目、4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

2)雄安新区建设

千年大计,雄安新区。


随着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通过和批复,无可否认的2020将进入大规模工程启动年,雄安新区确立将2020加快启动区、容东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统筹58个续建项目和2020年新开工项目,深化交通互联互通,加快京雄、京唐城际和津石、京秦高速建设,开工建设京雄商、雄忻高铁项目,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必然将大力推动。

3)京津冀协同工程

主要包括:包括滨海新区、曹妃甸、渤海新区、芦台·汉沽等协同发展园区建设,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的协同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建设。


同时,京雄、京唐城际和津石、京秦高速建设,开工建设京雄商、雄忻等高铁项目也都进入了建设阶段。尤其重点关注的是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强势推进,其村庄征迁、投融资、全球招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全面展开,总投资150亿元的临空产业发展智库、南航华北培训基地等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正式挂牌,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进入待批阶段,“三区联动”格局加速形成,这些势必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4)京津冀转移项目带来的产业园区建设


如何积极承接北京市进行的非首都功能疏散的功能和产业,各地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措施,搭建了相关的承接平台,临近北京市廊坊市、张家口市、沧州市和定州市都提出要大力建设产业园区,进行产业招商的产业对错。这些地方未来必然要建设一系列的产业主题园区,园区建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动力。

5)各地市产业升级带来的园区设施改造升级


随着河北省提出产业升级,并确定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12个发展重点为主攻方向,各地市必然要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和改造。


原来基于工业生产的园区向科技型园区、产城融合型园区改造,各种的基础设施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升级提升。


如从过去的“七通一平”向“九通一平”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配套设施的升级,逐步向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产业高端、环境优美、发展有序的创新型园区、智慧化园区发展。

6)城市改造补短板工程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2018年起,河北省开始开展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改造5739个小区,涉及36851栋住宅、141.31万户居民。其中2018年改造完成了1591个小区,涉及8200栋住宅、47.1万户居民。


2020年就到了最后一个攻坚年,如何做好这项民心工程,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显得极其重要。


结合本次疫情应增加新内容:如增加社区公共卫生和服务场所、对老旧市场改造消除卫生隐患:本次疫情起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2003年的SARS起源于广东的市场。让城市排污系统改造更加环保,回想SARS期间香港发生的下水道传播案例,这对我们提出了警示,在疫情之后,河北省各地市政府应重新审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做到尽可能地环保、无污染。

7)生态绿化和医疗文体等民生工程


尽管京津冀在协同治霾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未来生态绿化、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尤其是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各地市的大气综合治理,为发展新经济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结合本次疫情的教训,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保障,并加强教育文体等民生保障项目,还有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市政工程建设,农村公路、水利、文卫等农业农村设施建设。


新方向:绿色化、生态化和智能化是方向,新基建是亮点

河北省这两年在经济发展上锐意进取,作为一个相对欠发达的省份,提出了发展数字经济,确实有一种“换道超车”的气概和适度超前的布局。


各地市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数字经济”计划,可以看出河北省已经跳出了“从靠等北京产业转移”的等的思维,转变为了积极主动构建自身的新产业体系的创新思维转变,相信未来河北的经济也将会取得不错的成就。


当然发展数字经济,所依托的基础设施、要素条件和发展机理和以前大不一样。


如果说过去的河北省的钢铁产业等依靠的矿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那么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就是靠优秀的人才,积极吸引北京及全国等地的IT人才的加入,就需要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宜居条件、相对健全的科技配套设施及各种科技园区及大学等科研机构,

这些无疑是河北省和天津市未来做亟需补的基设施短板


同时,我们结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趋势,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未来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必然向着绿色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过去的工业时代,生产要素和资源主要是在“路”上流动,包括铁路、公路、航路、水路等,人们俗称“铁公基”,而未来的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将主要在“网”上流动,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当然进入21世纪,基建的内涵也发生了彻底改变,不仅是传统的“铁公基”和房地产,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新基建,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以虚拟空间链接为代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克林顿制定的宣布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曾经使得美国经济发展一骑绝尘,把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摔开了很大距离,带来了近二十年的经济繁荣。


而我国也是靠极其便捷的网络基础设布局,才在近十多年在互联网经济发展面表现的极其的抢眼。


当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软硬件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互联网,演化和丰富成了:包括5G网络、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关键核心硬件、基础应用软件、开源开放平台重大科研设施等综合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又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拓展到了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更多还是从未来新能源发展角度、城市间的快速连接等多重考量,实际上并不属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范畴,只是一种着眼未来的补短板或战略性基建。


天津市和河北省要想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通过科技驱动来进行产业转型,积极布局新一代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成了必须。


当然河北省这些年也在积极布局,如:全国唯一跨区域建设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近四年来,大数据产业聚集格局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张家口、承德、廊坊等环京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带。


同时,河北省确立了到2025年,覆盖各地、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得到规模化推广;形成3-5个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3个国家级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也制定了系列加强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的实施意见,如果这些能深入的落地,相信会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一次质的飞跃提升。


同时还要在面向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领域,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支持政府和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服务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提升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2)以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融合的智能化设施

就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近几年来,智慧管网、智慧管廊、智慧水利、智慧水务等这些富有科技感的新概念已经在落地,各地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乐此不疲。


例如:雄安新区提出,城市基础设施,除通水、通电、通气、通热之外,还要“通感知数据”,这样的一个智能基础设施新体系,相当于给既往城市建设打造了神经系统,而X-Hub相当于这个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未来,分布在雄安新区的各类传感器接入X-Hub,海量感知数据将被迅速上传到智能基础设施处理终端,为各种智能应用场景提供可能。

未来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重点地市,可以重点选择重要的主城区、产业新区和园区进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积极各种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实施方案,如在:构建智能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智能化电网、选择一些重要的城市区域进行智慧管廊等,解决普遍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性瓶颈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3)以空间为单元的虚实融合的智能空间

世界最著名的咨询机构高德纳,每年都会发布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发布的2020年的报告中,把未来的十大技术趋势装入了两条主线,

一个是以人为中心,另外一个主线就是以智慧空间为中心,并强调“智能空间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上。


智能空间是一个人与科技系统能够在日益开放、互联、协调且智能的生态中进行交互的物理空间。人、流程、服务及物等多项元素在智能空间汇聚,创造出沉浸度、交互性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体验。”


当然所谓的空间,既可以小到一个家,办公室,大到园区及城市,甚至到一个国家,未来都将和数字化融合,形成新的智能空间,主要包括:

  • 一是空间信息模型。


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而且伴随着BIM对建筑完整信息数字化建模,用于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思想

,已经扩展到了城市领域。


在空间范围和技术逻辑上,更大级别的空间信息模型城市CIM的建设是“大场景的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网”的有机结合。


已有的BIM技术对城市中各个建筑可以做到构件尺度的数字孪生,从而将建筑物的信息数字化;GIS技术则能够对城市尺度上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宏观空间环境特征和人群特征、信息资金流动等城市中无形的社会经济活动信息进行结构化、及时性的储存。


物联网技术通过城市传感器的广泛布设,一方面可以对BIM中建筑物的运营数据进行补充,更重要的是对交通流、大气水文等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微观环境变化进行实时感知和收集。


BIM与GIS在空间范围上互补,数据结构上共通,每栋建筑可以看作GIS中的一个地物,每一根管道、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也可看作BIM的一个构件。在此基础上嵌入物联网数据,又大大提升了数据空间和时间粒度的细化程度,实现对城市空间精细、全面、动态、实时的数字化。同时,以BIM、3DGIS、IOT技术为依托,我们可以实现城市和园区的建筑群、道路交通、城市部件、地下管线等空间对象的数字化和园区运行状态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孪生城市的技术,在虚拟空间再造实体空间的一个拷贝,作为现实空间的镜像、映射、仿真与辅助,为智慧城市或园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统一基础支撑。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基于CIM的时空信息模型,来源于广联达研究院


  • 二是算法、数据交互与数字应用。


同时城市CIM平台还具有开放性,经授权后可以向政府、企业和学界提供数据接口,成为城市级应用开发的“土地供给”,使得数据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通过科学的数据算法合理地配置整个城市和园区空间的数据资源,从底层出发,让这些数据能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其不仅包括城市、园区和家庭的空间和设施数据,还包括空间里的人的行为和活动数据,大量的动态和静态数据如果能很好的整合应用,可以应用于城市、园区及家庭各领域。无论是城市决策者的城市精细化治理、企业的商业行为分析还是每个人的智慧生活等。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城市空间的多元空间数据融合,来源于广联达研究院


例1:在疫情防控方面。


可以借助CIM+LOT技术对已确诊或疑似病例人员的出行轨迹和接触人员进行反向寻踪和精准定位,有利于更快速的锁定暴露人群,提前人为干预和控制,避免疫情加速扩散。同时汇聚的医疗机构和相关组织、医务人员、床位、设备物资等医疗资源数据,基于疫情现状与大数据预测分析,辅助城市范围内的医疗资源调配决策,及时精准支援第一线的救治防控工作,提升就诊效率,充分调动全社会可用资源和力量,有效缓解病患聚集、群众恐慌等问题的发生(观点来源:“电建华东BIM”微信公众号)。


例2:在城市治理方面。


针对新城新区运行的安全监管,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监测系统、市政管网及大跨度桥梁监测系统、智慧管廊运行监测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齐发力,释放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新动能

城市数字治理与监测系统,来源于广联达研究院


新思维:多元化投资、一体化管理和数字化建造是关键

无可否认任何一个基建项目,都要考虑其投资收益比,都要衡量收益盈亏比,还要考虑到如何进行基础设施运营和资金回流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市场组织模式和管理水平也都直接决定项目成功与否,京津冀不妨在此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示范:

1)多元化投资运营


当然基础设施投资和别的投资一样,任何投资都需要钱,同时也是需要收益的,而钱不会凭空而来,基建投资尤其如此。


这些钱,要么来自于财政,要么来自民间投资,要么来源于债务。显然,财政空间有限,目前财政收入增速已经创下新低。而以城投债、专项债为代表的债务虽是主流,但也面临城市债务居高不下的局面,这些债务一旦持续叠加,很容易带来金融风险。


如今,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整体债务/GDP)已经超过250%,而10多年前不到150%,加杠杆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却又苦苦找不好的资本管道。这确实需要我们对我们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进行反思和新的创新。


政府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市场在更大的空间里试错,积极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创新的推出一系列出引导基金,给民企同样的平等地位,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特别是消除对民营资本的各种限制。特别是具备一定收益的项目,要鼓励对市场开放,不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未来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列入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允许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


各地也应该积极的进行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新方法和操作路径,建立更加健全的政企合作机制,拓展投资渠道。创新基础设施的运行营模式,让民营企业放心的投资、安心的投资也成为了未来的重点。

2)一体化项目组织

京津冀的重大工程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社会投资工程和PPP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建立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计价规则、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制度规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责任。大力培育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引导京津冀地区大型建筑企业通过参与试点,健全精细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管理体系。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对于选择具有相应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工程,可不再另行委托监理。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制度,明确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责任,制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取费参考标准、招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3)数字化精益建造


京津冀地区应该积极推动传统工程建造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为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最终实现智能建造打下基础。


在工程建造中大力推行数字建造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互联互通;深入研究数字建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把握国际数字建造以及相关新兴技术发展脉搏,加快相关适宜技术研究应用,探索数字建造的实施路径;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构建工程建造全过程数字监管体系。


结论:基建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基底”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


每当新一轮大规模基建大潮来之前,总有一批专家为了该不该进行大规模基建而吵得不亦乐乎,支持者总有一千种理由,反对者也总是振振有词、看似全是道理,这诚然就是一场“为了基建而基建”错误命题,而忽视了搞基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认为京津冀地区把握新一轮基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打破北京市和天津、河北的“产业悬崖”,促进人才流、资金流和产业间协同,实现三地共同繁荣,并支持各地结构转型和产业提升,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新的一轮基础设施基于此布局和建设才有意义。


同时,我们又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前思考数字经济时代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生活形态是什么,为此而进行适当的超前布局,打造新基建,从而为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而提前打好基底。


最后,还要把握有效投资的原则,建议政府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市场在更大的空间里试错,如何让民间投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积极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并采用科学的市场组织模式和新的建造模式,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