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有没有癌症一说?

QL123TAI123


古代有没有癌症一说?没有,但古代肯定有癌症。你说的是没有没有癌症一说,是说这个叫法,因为古代不叫癌症,有其他名词,不同国家地区的古代叫法也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会有瘤,岩之类的说法。由于古代并没有确诊癌症的技术,其中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才是真正的癌症(恶性肿瘤),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推测,或者考古对木乃伊进行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来验证。


癌症在古代可以说是罕见病,很少,癌症是慢性病,多数发生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古代人平均寿命都达不到这个年龄,相对于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得癌症。到了近现代,癌症才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疾病,现在可以说是常见病多发病。


癌症发病率比古代明显升高,一是刚才说的年龄因素,寿命的延长,患癌概率增加,二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明显增加。有的人就抱怨现在活着真不安全,好吧,你的意思是活在古代安全?这就像是有钱人抱怨,有钱真不安全啊,是啊,没有钱就没有这些烦恼了,那你是愿意有钱呢还是愿意没钱呢?你要是跟古代人一样,只活三四十岁,那也多半不用太担心得癌症的事,概率低……你真愿意?所以,你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肿瘤专科医生


不得不说,最近两月,去世的人不要太多。

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微博@卢思浩)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常态。寿终正寝者,我们沉痛却也释然。这一生过得精彩,足矣。但面对英年早逝者,我们往往扼腕叹息,还这么年轻的生命,怎么就走了?

人生最怕遗憾。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李咏因癌症在美国去世,享年50岁。

是的,咏哥正是我所说的,令人扼腕叹息的那一个。

虽然已经淡出银屏,但咏哥的离世还是令很多人痛心。一个总是乐呵着,给人欢笑的人离开,是最令人难过的。而更令人遗憾的是,他还那么年轻。

咏哥的离开,也让癌症和健康的问题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根据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这么高的患癌比例,癌症现在已成为威胁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病。但当我们回溯历史,却发现“癌”这个字几乎很少出现。

难道中国在古时候,很少有人患癌吗?

癌从何来?

现代医学认为,各类癌症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异常增长。当人体内机体细胞在其内部或外在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疯狂增生、分化变异之后恶性肿瘤就产生了。

癌症英文是Cancer,它源出於拉丁文cancrum,意亦指是螃蟹,形容癌肿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如同张钳伸爪的螃蟹。

在中国,现存文献中宋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12世纪)最早使用了癌字并视为痈疽之一种。

此后《仁斋直指附遗方论》(1264年)对癌作了详细论述说:“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 ... ...毒根深藏,穿孔透里。 ”意思说:癌是体表的恶性肿物,外形凹凸不平,坚硬不移,一如岩石,有毒根深藏于体内。

从造字分析看,癌原作“岩”,读yán。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即较明确的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乳腺癌)。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象形字嵒加病字头疒(疒读nè),说明癌是一种病,且是恶病。

虽然命名的角度不同,但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癌症的意象都是顽固、猖狂、丑陋的,足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癌症的痛恨与恐惧。

癌的命名,千奇百怪

中国医学所记载的癌症是可以观察得到、触摸得着的癌瘤。至于其他的体内脏腑的癌及恶性肿瘤,则在不同的学科内按其主要特征命名。

对癌症的命名主要是根据癌症患者后期身体的状况与癌瘤的形态,因此形成众多的名称。

根据癌症病人后期的身体状况命名

癌症病人后期,气血相逼,血脉虚减,身体日削,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内经》 称之为“脱营” 、 “ 失精” 。

《素问 · 疏五过论》说: “ 凡未诊病者,必间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 不在脏腑 不变躯形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 洒洒然时惊。 ”

防癌,从健康生活开始

由此可见,并不是古人很少得癌症,而是古代科技不发达,人类生存条件恶劣,死亡率很高,导致平均寿命很低。

据林万孝《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之所以古代的癌症似乎比今天少很多,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大多数人来不及活到得癌症的年纪,就被感冒发烧等现在司空见惯的小病给带走了。

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虽然已经长寿了很多,但也多了要面临预防癌症的问题。研究发现,80%~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如地理条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个观念,应当深深地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1、不吃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花生、大豆、米、面粉、植物油等发霉后,可产生黄曲霉菌,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2、少吃熏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熏肉、咸肉、咸鱼、腌酸菜、腌咸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产生一种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3、不饮酒,特别是不饮烈酒。因为酒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多种致癌物质,酒精又能直接刺激口、舌、食道、胃、肠粘膜,可能致癌。

4、不吸烟。烟尘吸入气管和肺中,危害比空气污染大5万倍,烟雾中有多种致癌物质。

5、不要过度晒太阳。在阳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久晒对皮肤有致癌作用。

6、不吃过热、过硬、烧焦或太咸食物、不喝过烫的水。因为它能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破坏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给癌变以可乘之机。

7、多吃新鲜蔬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肉类食物,体重不要过胖,这样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人生已经诸多不易,

所以我们更要照顾好自己。

愿大家一生平安。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古代没有癌症这个词,但是存在癌症这类病。我国古代医师对癌症类疾病早有预防、治疗经验,只是没有明确定义癌症一词。举个典型的例子:噎膈。

噎膈症状:患者前期吃饭发噎,不论食量多少都会出现吞咽停滞、吞咽异物感;后期频繁出现打嗝,用常规手段无法停止。噎可单独出现,是膈的前驱症状,而膈常由噎发展而成,临床常噎膈并称。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噎膈范畴。

古代在治疗噎膈方面,采用临床辨证应察其虚实。实者是指气、痰、血三者互结于食道,虚者是属津血日渐枯槁。一般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的调治。


大医课堂


不明确。

对于肿瘤的概念,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有论述。那时叫肿或疖。只是在《黄帝内经》没有对恶性肿瘤定义为癌,也没有区分恶性和良性。

恶性肿瘤在很多中医文献里都有记载,但是用的比较多的是另一个字:疡。

疡是发生溃烂危及生命,无法挽救的恶劣病变。在古代没有病理学生理学和高精仪器无法对细胞性质进行研究判断,所以对恶性肿瘤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推断。实际上,就到今天虽然对恶性肿瘤的性质可以确诊,但是对于成因还是不能完全解释清楚。

有一本叫《诸病源候论》的中医理论,认为恶性的疡是精神抑郁,体外邪气侵入,加上某些不干净的物质在体内转化的。这些东西在体内排不出去,就留在体内作祟,就成了“瘤”。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叫做“癌”,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这是由于到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品”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还提到,对肿块这类病症,是采用促使它消散的的治法。

1700多年前的名医华佗,对于腹内的结块,在使用针刺术和药物都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时,就给患者施行全身麻醉,采用手术割除医治。

这些结块,很可能包括了某些肿瘤在内;公元7世纪《晋书》里写道:“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最早明确记录采用开刀切除眼部肿瘤的病例。



薛慧俪


有人得,也有记载。

想了解癌症的历史,强烈推荐一本科普书《众病之王》(众病之王 (豆瓣)),里面记录了在公元前 1600 年的记录中,一段象形文字描述了一个很可能属于乳腺癌的病例:

一个鼓鼓的肿瘤……就像触摸到一个球状的填充物。

在公元前 400 年医学书上出现了有关肿瘤的记载:

在公元前约 400 年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时代,一个描述癌症的词语“karkinos”首先出现在了医学文献中,它来自于希腊语“螃蟹"―词。肿瘤,以及它周身蔓生的肿胀血管,让希波克拉底想到了挥脚掘沙的螃蟹。这种画面很奇怪(很少有癌真长得像螃蟹),但也很生动。后来的作家,包括医生和患者,都为其加入了修饰。在有些人眼中,肿瘤硬化黯淡的表面让人不禁联想到螃蟹那硬邦邦的躯壳有些人觉得肿瘤在体内悄悄扩仿如螃蟹在皮肉之下行走。对另一些人来讲,癌症带来的突然刺痛就像是被螃蟹的大螯夹到了一样。

另外从现在来看,古代对癌症案例记录比较少,有两个可能:

医疗条件太落后,根本没有诊断出或者根本不知道是癌症;

古代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长期受到霍乱、天花和鼠疫的威胁,还来不及得癌症就死掉了。(这一点在书里也讲到了)


朱毛蛋啊


基于“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之“黄西精神”,坯逆翘楚可以负责任地告诉题主:“‘癌’字,并非现代才有!”

早在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以前,东轩居士就对“癌肿”之认识颇有见地,在他撰写的外科著作《卫济宝书》中,首先用“癌”字为病名,描述癌肿之形状特征亦较准确,有“癌疾初发却无头绪”、“(乳癌)四十岁以上十愈四五,若腐漏者三年死”等记述。

《卫济宝书》原书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分为2卷:上卷论述痈疽证形,列五发(癌、瘭、疽、痼、痈)图说及用药原则和内外治法(包括试疮溃法、长肉、溃脓、针治、骑竹马灸、灸恶疮法等),并载述一些外科器械之使用和制造;下卷为证治,载方40余首,包括丸、散、膏、丹、汤、药饼、药捻等多种剂型,治疗范围较广者,注明按证加减之法,并附乳痈、软疖证治。


《卫济宝书》作为论治中医外科痈疽专书,东轩居士博采诸方,参以丰富临证经验,论述颇有见地;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即便在现今,其在理论与临床方面也均有相当参考价值。

最早明确描述癌症的,是南宋福建名医杨士瀛的代表作——《仁斋直指方论》。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子多发于腹,女子多发于乳……”

《仁斋直指方论》撰于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凡26卷:第1卷为“总论”,论述阴阳五行、荣卫气血等基础理论‘’第2卷为“证治提纲”,论述病因、治则及多种病证的诊断治疗,多属杂论之类;第3~19卷论内科病证治;第20~21卷论五官病证治;第22~24卷论外科病证治;第25卷论诸虫所伤;第26卷论妇人伤寒等。该书将诸科病证分为72门,每门之下,均先列“方论”,述生理病理、证候表现及治疗概要,次列“证治”、条陈效方、各明其主治、药物组成及修制服用方法,条理清晰,多灼见。对体表癌肿特征作了形象地正确描述。

“癌”原作“岩”,音yán

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称为“岩”,例如“乳岩”(即乳腺癌)。“岩”与象形字“嵒”(意为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

现代医学认为,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属于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

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癌症本身是一种恶性肿瘤,而中国古代对肿瘤的记载要追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瘤”字的出现。历代中医典籍,对肿瘤抑或癌症多有论述,比如《黄帝内经》、《周礼•天官》、《圣济总录》、《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等等,恕不累述。


欢迎订阅我的头条号——坯逆翘楚的盗闲居

盗闲居中无佗,唯有坯逆翘楚之芜词拙笔:小说、诗歌、杂文等。 用心写作原创文学精品,致力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坯逆翘楚的盗闲居


现如今社会谈癌色变,多少家庭让癌症困扰,癌症让很多英雄落泪。可以这么说在医生检查后宣布患有癌症时,我们看到大多数是不甘,恐惧。那么我们不仅想问古代有没有癌症一说?

什么是癌症

癌症包括很多恶性疾病,准确的说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当人体正常细胞运行中,在其内部或者外在至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疯狂增长无节制分裂异化并无限增长的细胞我们称之为癌细胞,也就是癌症。

癌症一词最先出现在什么时候

古代对于癌字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史书上也无记载那个帝王将相,名流雅士因癌去世。只是记载一些他们去世之前的病症,根本无法判断是否因癌症而亡。

其实早在甲骨文就有瘤这一字出现,在我国文献记载中如《黄帝内经》中很早就有瘤字的记载。癌字最早出现在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在1836年德国医学家在显微镜中观察到这种异常增长的细胞,称之为癌细胞。以此有了癌细胞的观念,慢慢引入细胞学。

古代为什么很少有癌症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生活水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无法想象的艰苦,加之古言有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观念。从古人习惯上可以看出,古人基本上不会熬夜,劳作相当于锻炼了身体。也正应对了通过日常生活习惯,预防了患上癌症的可能性。

古人生产能力有限,在饮食方面多以粗茶淡饭为主,肉食为辅。古代没有农药除虫除草,加之环境优越,很少使用有害物质从而减少了癌症的发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多吃于肉食,各种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加上环境污染,让癌症细胞有了可乘之机。

古人的人均寿命极短,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在18岁左右,民国时期人均寿命才约为35岁。而现在人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0岁以上。癌症一般都是中年以后才有的症状,通过寿命对比,古人有可能在生命上没有得癌症的时间就去世了。古人医疗技术相当落后,一些对于现代人很容易治愈的病症在古代就是疑难杂症,多少古代英雄亡于一个小小的痢疾。

由此得知,古代很早就有癌症记录只是得当时癌症处于盲区,以疑难杂症统称。总之癌症的并发原因很多,遗传,环境,习惯,饮食等,我们平时还是多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现在还没有治疗癌症特效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攻克癌细胞。


豫北老崔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的殷周时代,甲骨文上己有 “ 瘤 ”字 出 现 , 两千多年前的 《 周 礼 》 中也有肿瘤相关的记载,称之为“ 肿病 ”。 《 圣 济 总 录 瘦 瘤 门 》 中亦有 : “ 瘤 之 为 义 , 留 滞不 去 也 。 气 血 流 行 不 失其 常 ,则 形 体 平 和 , 无 或余赘 , 及 郁 结 壅塞 , 则 乘虚 投 隙 , 瘤 所 以 生 ”的描述。“ 癌 ” 字最早见于东轩居士所著 《 卫济宝 书 》 : “ 癌疾初发 , 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 ,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 , … … 只是不破。”对照传统中医病名及其症状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代癌症病名是属于其范畴内的,例如,肝癌、胃癌属于积聚的范畴;大肠癌、宫颈癌属于癥瘕的范畴;胃癌、食管癌属于噎膈的范畴;肺癌属于肺痿的范畴……由此可见,肿瘤一直存在于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中。


CGEX05


古代的中国人用世界公认不是药物的植物,动物,矿物,食物等等来治病,并治好病,确实要比西方的现代医药先进文明两千年之久,确实是一件很伟大的创举,一直到现代,这些不是药物的玩艺,仍可治愈现代医药无法治愈的慢性顽病,现代医仍然无法替代。

由于古代人认识有限,有很多病理不能像现在这样清楚明了,尤其是癌症以及感染细菌和病毒之病,在中国古代的医案上,基本没有记载,这应该不奇怪。


东方雾晓


古时的食管癌,胃癌比较多,叫吃不下病,或叫压食病。还有黄病即黄胆病,也就是现在的黄胆性肝炎,久之变肝硬化,肝癌,还有肺结核,过去叫唠病,死亡率高,肺癌更没法治,沒法查,也就没现在这么多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