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攸縣界江蕭氏家廟“狀元及第”牌匾及其背後的故事

在攸縣界江蕭氏家廟掛有一塊“狀元及第”的牌匾,匾寬48釐米,高88釐米,周圍有龍鳳圖案,四個金字閃閃發光。 此匾是茶陵蕭錦忠被欽點狀元后而制,為什麼掛在攸縣蕭家祠堂,說來話長。

攸縣界江蕭氏家廟“狀元及第”牌匾及其背後的故事

界江蕭氏一世祖典公,字道山,元至元三年(1337)生,明洪武七年(1374)由江西篁谷徙攸縣界江,與茶陵雲陽蕭氏同源同宗。 據界江蕭氏四修族譜記載,狀元公蕭錦忠三次到界江蕭氏宗祠拜祖。 第一次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長沙讀書時回茶陵進宗祠求宗祖保佑,受到界江宗親熱情款待。 第二次是中狀元后的第三年,奉命來茶攸二縣督察。 其衣錦還鄉,榮歸梓里,拜謝宗祖,祭掃典公墓,甚為隆重。 茶攸二縣公事畢,回朝廷覆命,再次登宗祠拜別。 給界江蕭氏宗祠帶來榮耀,蕭氏宗祠而稱蕭氏家廟。

蕭錦忠(1803—1854),字黼平,號史樓,茶陵縣東山壩人(現雲陽街道辦事處東山壩社區),一個清貧窮苦的農家子弟,孜孜不倦地讀書求學,於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獲欽點狀元,填補了長沙府200多年科舉狀元的空白,湖湘為之轟動。 時駐京同鄉會和駐京鄉親歡天喜地,大宴賓客,請戲班,張燈結綵為他祝賀。 但堂堂一代狀元蕭錦忠卻只授過翰林院修撰,更被棄置棲居鄉里。 關於其遭際,有幾種說法: 一說是他中狀元后因宿娼而不被重用,因此萬念俱灰,從此甘願做一個“白首為功名”的狀元。 二說是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過境茶陵,曾請他出山輔佐大業,但蕭錦忠避而不見。 又說曾國藩也曾致信他一道謀事,他寫了一首詩回絕,拒不出山。 他1845年42歲中進士為狀元,只過了9年,51歲便撒手人寰,抑鬱而逝。

蕭錦忠之父名榮庭,字聚堂,以子貴封承德郎。 咸豐十年(1860),界江蕭氏四修族譜時,請他寫序言,此時是蕭錦忠逝世後的第六年,已年逾古稀的蕭父把失子之痛含藏在序言裡。 他在界江蕭氏宗親家住了幾天,來時將複製的“狀元及第”匾額帶來,存掛蕭氏家廟內。 還將狀元錦忠的一首逍遙詩刊在界江蕭氏四修族譜內,詩曰:

人在世上好安閒,興致濃茶當酒款。 讀不盡的三墳五典,走不盡的聖域賢觀。 說什麼狀元及第,要什麼生員主監。 萬里江山今猶在,霸王猛虎反招讒。 我不貴也不賤,識破乾坤一肩擔。 衣不著錦鏽,只需幾件遮體的衣衫。 食不思高尚,只需每日飢點的常餐。 住不思高樓大廈,草草茅房只整頓幾間。 養幾條金魚,栽幾株牡丹。 掛幾幅唐詩宋詞,貼幾處楚水吳山。 結幾位良朋握手言歡,無事把關門。 曲肱而枕之睡。 一個瀟瀟灑灑,勝過那西皇氏上人一般。 醒來時展書看看.操琴彈彈。 得意時柴門大打開,水一壺,酒一罐,喝一個不蕩不醉,哪管他囉囉嗦嗦,樂樂嬌嬌,而我伴著小孩戶外的遊玩。 仰看雲煙彎彎,俯看流水潺潺。 哈哈,此一般樂境,不是神仙,卻也神仙一般。

今天看來,這首散文詩,竟把世事看得如此透徹,堪與《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相媲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