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报废的火炮身管一般怎么处理?

Hxiam


另类的报废炮管用途,海湾战争的时候,伊拉克在巴格达修建了为数众多的地下混凝土加固碉堡,对此萨达姆也颇为得意。美军轰炸几次后发现现有的激光制导炸弹即使能命中瞄准点、也无法炸穿位于地下的加强碉堡,用美军的话就是“仅仅是在给花园翻土”

为了实现对重要地下目标的一发入魂,美军紧急朝国内的军火商求助,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技术人员来不及从头设计制造钻地弹,只能即兴发挥,于是这帮天才找出一批M110自行火炮的报废203毫米炮管(一说是老式重巡洋舰的8英寸舰炮)切段当作弹壳,内壁涂上一层隔热材料,然后将炸药加热融化倒进去,再在前面装制导部件,后面装机动舵面,资产阶级专政的钻地铁拳便大功告成。

实际投掷测试由一架F-111F进行,炸弹以超音速触地并钻入地下超过100英尺(30米)的深度,以至于连把它挖出来都已不经济可行。另一枚未装药的炸弹进行了火箭滑橇测试,仅靠动能就打穿了22英尺(6.7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然后又飞了半英里之远。

美国空军对测试结果非常满意,破天荒的在仅进行了一次实弹投放测试的情况下就提出了采购合约,正式编号即大名鼎鼎的GBU-28。第三和第四枚炸弹立即被空运到沙特阿拉伯的前线基地参战。两架F-111F战机各挂载一枚,去巴格达西北约15英里处轰炸一座此前用F-117投掷GBU-27激光制导炸弹、在至少三次命中之后都没能摧毁的地下碉堡。领机认错目标投歪了第一枚炸弹,但第二枚炸弹成功地击穿地堡的钢筋混凝土外壳、炸死了里面所有人(有材料说死亡人数达到上千人)。这次攻击也意味着在传统在地下建造碉堡的做法已不再安全。


菌迷专列


火炮身管都是使用高强度的中碳镍铬铂系合金钢为材料制造而成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由于镍矿缺乏,并不能制造合格的炮钢,后来在军工人员的努力下,我们抛弃了传统的镍钢,转而使用储量丰富的钒作为合金钢主要添加成分,成功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钒系合金炮钢。炮钢相对于普通钢材而成,成分复杂,制造工艺繁琐,要经过二次精炼、电渣重熔、身管自紧、深孔加工、膛内镀铬等多重成分,因此成本不菲,即使在火炮身管报废之后,也通常要进行二次回收利用。


火炮身管在发射时要承受发射药气体的高压冲击,因此必须要经过定期超声波检测,如果发现其内部有细微裂缝,那么这根身管就基本宣布报废了,因为如果再发射就很可能炸膛!除此之外,炮弹在膛内飞速运动也会不断磨损膛线,发射药包燃烧后的残留物也会不断腐蚀身管,因此火炮身管的寿命通常以可射击炮弹数量来衡量,膛压低的榴弹炮和加农炮,寿命通常在1000发以上,而高膛压的坦克炮则往往只有500发左右的寿命。那么一旦火炮身管寿终正寝,该去往何处呢?大部分的火炮身管虽然报废了,但是本身钢材属性并没有什么变化,因此退役的火炮身管通常会拿去回炉重造,二次利用,重新用于加工成炮管或者枪管等抗压部件。不过由于身管已经使用过,二次利用还要经过去漆、去氧化层、重融冶炼、封闭除杂等多重工序,完成这一过程不比直接造一根新身管来的容易!因此很多炮钢回炉后为了减少成本,大部分都拿去制造油管接箍等民用产品了。比如印度的航母钢摩托车,金门的炮弹钢菜刀等,都是军转民的优秀代表。
除此之外,炮管在膛线磨平之后,如果其他部位并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可以直接将膛线彻底磨平,扩充身管内径,然后再复刻膛线,得到一门比原先口径略大的火炮。一战时期,德国曾经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巴黎大炮,这门炮的口径210毫米,身管长36米,最大射程131千米,专门用于远距离攻击巴黎市区。但是由于炮弹在身管内加速距离太长,巴黎大炮的膛线磨损特别严重,而战争后期的德国已经资源匮乏,因此巴黎大炮每发射50发炮弹,就会重新进入工厂扩膛,刻新膛线,由于其身管壁较厚,有的巴黎大炮甚至从210毫米口径扩充到了260毫米口径,真是丧心病狂!

▲巴黎大炮

火炮身管钢材质地坚硬,耐冲击和高温,因此还可以用来制造炮弹,在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为了防止美国空袭,建造了厚度达到5米以上的超重型防护机库,当时美国的常规炸弹根本难以击穿。由于事发突然,已经来不及重新研制新型炮弹,于是美国军方工程师灵机一动,就选用了M110自行火炮报废封存的203毫米炮管作为壳体,内部填充高能炸药,充当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的杀伤部,制造出了第一代GBU-28钻地弹,实际测试可以击穿30米厚土层或者是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正是借助于这一临时钻地弹,美军第一轮空袭就将伊拉克大部分战斗机击毁在机场,其加固型机库形同虚设!





军武吐槽君


报废后的火炮炮管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处理方式:其一就是将其重新回炉进行炼钢,我们都知道火炮的炮管材料一般都是由性能较好的炮钢制成的,因此,在回炉炼钢后还能在用于新的炮管生产;其二:就是将其进行相关处理后,将其与火炮一起出售给个人或者捐献给博物馆进行展览;而除了以上两条处理办法之外,有些国家还会对其炮管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用,比如用其作为炸弹的弹体,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来参考美国的GBU-28激光制导钻地炸弹,这种炸弹一开始的弹体主要就是由一根根报废的203毫米炮管制成的,采用激光制导体制,故而具备较高的打击精度,其威力则可以钻透6米多厚的混凝土层,而在经过了海湾战争等多次战争之后,也证明了这种武器较高的可靠性。




匿名观察者


火炮身管造价高昂,约占火力系统购置费的70%。火炮身管烧蚀磨损是由于发射弹丸引起的热量,机械,化学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于身管膛面而产生的一种膛面损坏的复杂现象。这种损坏现象会导致膛内压力和弹丸初速的下降,射弹散布增大,射程和精度下降直至报废。

大,中口径火炮身管通常不可修复,身管报废则全部报废。新型155m榴弹炮寿命在1000发以内;滑膛火炮膛压高,初速大,其寿命更是直线下降,身管寿命只有100发左右,而且在发射药加入缓蚀剂后身管寿命未得到明显改善。火炮身管如果打到报废为止,炮膛内多处膛线断裂,随时会有炸膛的危险,只要到火炮身管快到报废的临界点前,就停止使用,才有可能对其修复或者再利用。这些快报废的火炮身管只有经过修复才能再次使用,也可以将其扩充内膛后,改造成更大口径的炮管。而如果不能修复,或者修复费用较高的只能熔炼了。

火炮身管的修复一般是对内膛表面的特定区域进行镗削加工,切削厚度为5-6毫米,加工面与炮膛同轴。特定区域是指自坡膛处起向炮口方向延伸长度为炮膛口径10-12倍距离处止所形成的炮膛内壁面。

使用内孔感应加热设备将内膛孔预热至600-700摄氏度。将火炮身管置于卧式车床,在车床刀架上安装堆焊设备,使用堆焊设备利用堆焊材料对上述的特定区域进行堆焊,厚度控制在6-7mm。使用内孔感应加热设备对堆焊膛面回火。之后拆除堆焊设备,在卧式车床刀架上安装镗刀,对堆焊后的身管内膛表面进行镗削和磨削。最后将火炮身管自卧式车床移至拉床,拉刀从炮口沿阴膛线送入身管向炮尾方向运动,对修复表面进行膛线加工。

正是由于修复火炮身管的难度和修复成本的昂贵,军械厂在制造火炮身管时,为了延长其寿命会从改进发射药,改进弹体结构,改进身管性能等方面着手。


梓蕤


图片上是现代火炮进行最后的深孔加工阶段,也就是使用拉刀将膛线加工出来,这个加工阶段是最复杂也是最容易出废品的工艺流程,因为拉刀是炮管的内壁进行切削,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加工状况,只能由高级技师凭经验判断加工的好坏...但是,经验不能决定一切!炮管膛线冷加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废品,并且废品率是很高的,每年全世界火炮制造厂商都会有几万吨量的废品炮管。



一根大口径炮管从钢材冶炼开始到冷切削阶段成本要几十万块钱,拉刀切坏了一个“米毛”整根炮管就报复了!所以,“拉膛线”这个工艺只能是由从业几十年的老师傅去完成,徒工在边上只能看着。

那么,出现这么多的废炮管都要重新回炉炼钢吗?非也!有些还是要废物利用的,对于膛线略有数值误差的炮管要挪做他用,可以改造成其它武器的发射管。
比如:图片上的这种霰弹枪是苏联1970年的监狱震暴用的KS–23霰弹枪,它发射管就是“图拉兵工厂”利用加工有偏差的23毫米航炮炮管改造而成的,就是先将航炮内的膛线磨平、外壁也要磨薄(这样可以减重)然后重新再加工出膛线的根数和形状,KS–23霰弹枪是“变态的大喷子”!口径大大超过正常霰弹枪的12号18.53毫米口径,而且可以发射23毫米榴弹,只需一发就能将一辆小轿车炸烂!威力巨大,该枪研制出来后装备到苏军分队,在阿富汗战争和苏俄参与的其它战争中多次使用,其射程和威力都要好于枪榴弹。


小口径炮管可以进行变通的改造处理,大口径火炮的炮管也能改造,图片上F–15E战斗轰炸机投掷的这枚激光制导炸弹是美军的GBU–28钻地弹。它的弹体是由库存的M110型203毫米火炮(还有其它型号的203毫米炮管)的库存炮管改造的,203毫米大口径火炮在1960年代停产了,但是炮管作为零件库存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二战时期的,这些炮管都是优质钢材制造出来的,重新回炉太可惜了...海湾战争期间使这些库存炮管有了新用途,当时萨达姆修建了许多深达地下几十米的地下堡垒,这些德国建筑师的杰作确实让美军头疼,包括“战斧导弹”和其它重量不足2000磅的航弹对这些地下堡垒打击效果不佳...美国的“德州仪表公司”,通过分析认为要想穿头几十米的土层,不但要航弹的重量大还需要弹体坚硬和细长,这样从空中投掷下来,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就会像钉子一样扎进去...经过一番论证,最后认为203火炮的炮管比较适合做成“钻地弹”的弹体,炮管又韧又长符合要求!

GBU–28航弹弹体部分制造相对的简单,先把203毫米炮管截成需要的尺寸,在内部涂抹隔热层,再将黑索金高能炸药融化后填充...安装上激光制导组件就成了一种新型航空弹药...使用效果还是让人比较满意的。
一看这个庞大的装备就知道是纳粹德国的攻坚利器“卡尔600臼炮”,卡尔600
顾名思义就是它的炮管口径是600毫米,边上轻型坦克改造的供弹车吊运的就是600毫米高爆榴弹,“卡尔600炮”最早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与“古斯塔夫800列车炮”搭档,给守卫该港口城市的苏军造成极大的伤害,从帝俄时代就苦心经营的上百年环港口坚固堡垒,在两炮的轰击下顷刻土崩瓦解!

“卡尔600毫米臼炮”有两种型号,第一种是早期型号600毫米,另外一种是540毫米,也称“长卡尔”,大口径火炮发射药量装填量很多,膛压也很大!对于炮管的膛线或者内壁损耗的非常严重,“卡尔”这种巨炮的炮管发射三十几发炮弹后就会磨损严重而报废,需要更换新炮管,但旧炮管理论上可以重新加工成更大口径的炮管,比如说:540毫米炮管报废后,在加工厂可以重新扩口成600毫米口径,再次用到600毫米的“卡尔”上...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没有资料显示“卡尔600炮”使用过重新加工的炮管。

总之,减少炮管的废品率是世界各国火炮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因为就算是“废物利用”也太少,不足以将所有的都能利用上,库存又会造成挤压和占用场地...到最后都得回炉重新炼钢。


皇家橡树1972


报废之前容易炸镗的,火炮炮管加工工艺复杂,材料特殊,目前只有我国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制造,火炮由于日常使用,磨损容易炸镗,炸镗也很危险。

火炮是由炮架,炮管,炮尾和炮闩等组成,现代火炮的系统因为性能更好,所以要略微复杂一些,发射系统,火控系统和行动系统组成。

炮管是整个大炮的灵魂部分,当火炮射击时,火药的瞬间温度可以让炮管达到3000摄氏度以上,炮管受到严重的烧蚀,甚至会让他变形,如果炮管强度和韧度不够,炮管恐怕就会被膛压给炸开了花,危急炮兵的生命,所以炮管的制作非常严格,数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出差错。

弹丸自身原因导致膛炸

弹丸在发射过程中,需要承受高温高压高过载,以我国59式130毫米加农炮为例

59式130毫米加农炮设计初速930m/s,炮弹从静止到出膛的时间因火炮种类而不同,大致是在0.002s到0.06s之间,不方便写出来,我们取个中间值,可以计算出加速度为a=930/0.031=30000m/s²,过载值约为3061g左右。从这里可以看出弹丸在发生过程中承受了相当大的过载。对弹丸外壳有很高强度要求。假如在弹丸外壳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砂眼、裂缝等缺陷,就有可能导致发射过程中弹丸外壳破裂,高温火药气体侵入弹丸药室,引爆弹丸装药,导致膛炸。

引信导致膛炸

在弹丸本身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膛炸的原因主要是引信。一般对于高初速高膛压的身管武器来说,引信一般多重保险。有防止日常搬运过程中摔落爆炸的勤务保险,有利用发射瞬间惯性力和弹丸旋转离心力防止膛炸的膛内保险,利用钟表机构或者火药延期防止早炸的弹道保险。





神农兴勇


可以用于制造钻地炸弹


西门吹雪ssa


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