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你運動夠不夠多?你是否足夠健康?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看看你最直白的自我評估是什麼?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這樣的自我感覺可能很重要,哪怕未必理性。因為有調查認為,你如果覺得自己運動足夠多、身體足夠健康,那麼你身體真可能會很健康。或者在未來的日子裡,你會覺得自己變得更健康。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扮演著難以言喻的角色。

每一年開始的時候,人多少都會給自己定些目標,例如運動健身。倘若你這一年時間過半,發現自己的表現根本不達標,對於此刻你的心理定位,有專家認為必須端正態度:千萬別憂慮於自己有多少次偷懶!消極的心理暗示,同樣會具備唯心作用。你越覺得自己懶惰,你可能就會越懶惰,而且你身體真的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健康。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多種調查瞄準的現象,有許多圍繞人主觀意識對自身健康和運動狀態的評判。消極被動的心理,往往會讓身體更加不健康。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斯坦福大學有一項調查,時間跨度在21年,鎖定的對象達61000人,掃描的數據,正是這些被調查對象的壽命和健康狀況。這個調查包括每個個體歷年參與運動的次數,以及他們對自身運動頻率和年齡關聯之間多寡的判斷。整個調查過程,有不少調查對象已經與世長辭。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那些自認為運動不如同齡人多的,壽命往往也要更短,即便他們參與運動的次數和時長,並不少於那些同齡人。

這個調查得出的關鍵結論,就是“自認為”。自我意識。

常運動的人,長壽的概率自然更高,不過對於自己運動是否夠多的“自我意識”,也能影響到人是否長壽,這就有著很強的心理暗示意味了。這項調查的主導者,是奧克塔維亞·扎赫特,她之所以啟動這項調查,和她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扎赫特曾經在倫敦生活,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不過到了美國加州之後,她忽然發現身邊的人,平素穿著通常都是各種運動服裝,似乎不是就要去進行運動,就是剛剛結束運動。扎赫特在倫敦生活時,是一個騎行愛好者,身體健康,不過和新生活環境裡的人相比,她覺得自己反倒運動不夠多了。

於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浮現在她腦海中:自我感覺運動不夠,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真實健康狀況?而這橫跨21年的跟蹤調查,讓扎赫特發現,在那些自認為運動不夠的人群中,至少有71%者,最終壽命要更短。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發現。換言之,你自己覺得參與運動很多,然後你的健康狀況會更好、壽命會更長?你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的壽命?

至少有三重因素,牽涉到自我意識對自身健康的影響力。

首先就是消極心理暗示:自己感覺運動不夠,然後心理壓力增加。各種鋪天蓋地的健康信息,以及周邊人群似乎都在不停地運動,很容易讓人產生“我運動不夠”的焦慮。這種焦慮是健康大敵。第二個原因,就是群體規範:如果你自認為自己參與運動很多,處在積極心理暗示狀態中,你未來參與運動的動力和次數也都會更多,反之則是惡性循環。心理暗示和群體規範,讓人總會有從眾心理。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還有一重影響,是反安慰劑效應,或者反假藥效應。在大量醫學臨床驗證中,病患對止疼藥的心理認知度,能極大影響藥劑在體能的功效。只要認同這止疼藥的功效,哪怕服食的其實不是止疼藥,都能起到這種安慰劑效用。反之,則是反安慰劑效應——如果人的心理預期是負面和消極的,那麼再好的靈藥,也可能事倍功半。很多人可能運動鍛鍊並不少,完全不輸於那些看似更活躍的同伴,但只是因為他們心理上不自知,於是就得不到積極心理暗示的良效了。

有一個著名的運動心理測試,同樣由斯坦福大學執行:他們找到一些小旅館從業者,這些人平素工作中體力活非常多,清潔床單、房間,打掃旅館各個環節等等,不過大多數人都不會將自己工作中的體力活,好“運動健身”結合一體。斯坦福大學的調查組,對一半參與統計的從業者,給出明晰準確的“運動熱量”和“健身效果”等數據分析,告訴他們,平常工作中的體力活,對他們身體健康大有益處。4周之後,那些被告知的從業者,明確出現了普遍的體重下降和血壓下降等健康跡象——當這些接受調查的人,真正認知了自己的工作,也具備運動健身效果時,他們的身體狀況明顯有所改善,箇中原因,當然和他們自我意識被點亮有關,他們從事體力工作時,更加積極主動,這和安慰劑效應類同。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年齡和健康狀況的相關調查,在2003年也發生過。根據英國國防部白廳對7000名公務員的調查,問卷中詢問道各自對中年結束、老年開始的年齡概念,結果發現,那些認為中年在60歲結束的人,健康狀況,普遍不如那些認為在70歲進入老年生活的人。

這樣一個簡單問答,說明了不同人對各自身體狀況、對周邊人身體狀況的一種直觀認知。認為老年歲月從60歲開始的人,往往和他們對“60歲”這個年齡和身體多疾病的狀況相關,他們參與運動健身的積極性也在下降,而這種生活態度,回過頭來,又會影響他們的健康狀況。

顏強專欄:健康迷思

你認為你有多健康,你就足夠健康嗎?這種說法很容易被冠之以唯心,畢竟現代科學,仍然不能解釋種種心理變化、自我認知、心理暗示給人肌體帶來的各種變化。自以為十分健康、高頻參與運動的人,也可能突然被疾病擊倒。只是這些若隱若現的關聯,非常有趣,是值得運動參與者、運動研究者調查的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