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

人類的心理結構是歷史積澱的產物,它既非恆久不變,也不是轉瞬即逝、即變。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群雖會有千差萬別,但仍會在心理上有著對同樣的社會條件的相彷彿的折射,有著在心理上對其社會規範文化同構的心理認知結構。在和社會規範文化互動的過程中,這一社會文化心理結構自然影響著包括建築在內的人群的活動與行為。前述的天人合一、物我一體、陰陽有序的觀念無一不在中國歷史上為各個階段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留下投影。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這一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對建築產生的影響。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天人合一、物我一體、陰陽有序的觀念影響著中國歷史上為各個階段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也在中國傳統建築上留下投影,其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內向性

古代半封閉的大陸環境與以農立國的國情造成了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和眷戀鄉土、自足自給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這種生活方式需求的以及這種文化性格所促進的都是防禦性的內向性空間。

早自仰韶時期的姜寨遺址,相當於商代的三星堆遺址及後來的城池,住宅、園林等多數地區的建築群,特別是全面承載了這種文化的漢族活動的地區的建築群,大都以院落空間呈現在大地上,從而在強調內向空間的同時促進了門屋藝術與空間序列藝術的發展。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2)尚祖制

中國文化的早熟加強了文化源頭的魅力與權威,建立在血緣聯繫與祖先崇拜基礎上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祖制的威力,中國歷史上的營造壇廟宮室城池的活動充滿了對祖制的考查和推測,這種對祖制的遵奉與營造活動中器用性部分的失考與失傳結合在一起,使得營造過程長期處於沿襲前代技巧而少有突破的狀態。只有在外部環境發生大的變動,"禮崩樂壞",束縛緩解或少數權威洞悉利弊改弦易轍,中國建築才會出現稍大的變革。如元代的北方使用彎曲木和清代晚期混合結構的發展,如明晚期徽州知府何歆為解決齒火對封火山牆的推廣。這樣,中國的木構建築在數千年中,在工藝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的同時,卻缺少在木結構體系類型上及木構既有體系之外的突破。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3)中庸

中庸、中和,即在對立的兩種選擇中妥善把握,反對固執一端,反對失於偏頗。孔子在教訓弟子時說:"過猶不及",在述及堯舜的治國之方時說:"允執其中",這種不太過、也毋不及的思想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後經子思的發揮,以《中庸》寫成專文,漢代收進《禮記》,南宋時又經朱熹弘揚闡釋,對千百萬民眾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建築的營建過程雖然不曾出現如歐洲文藝復興後基於人本主義發展並建立在人體美的探求上的關於比例、幾何形等形式美的概念與範疇,不曾出現獨立於工匠階層的建築師,不曾出現如《建築十書》那樣對建築內在矛盾的分析與探求,但卻依靠著規範文化,依靠著社會文化心理結構所產生的同構機制,在更大範圍內和更長的時間段內為中國建築發展的路徑從宏觀上作了限定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這種機制提供了在建築遭遇破壞後重建與重創的宏觀可能性,因而是較任何流派、組織、風格更為強大穩定和明確的生長力。這種機制使得中國建築在整體上不曾出現歐洲建築史上那種跌巖起伏的變化,始終沿著量變與漸變的方向走到了近代。然而建築畢竟有自己獨特的矛盾,它的明確的器用性、功能性,它對物質技術的廣泛基礎性要求,它依賴的較高的經濟代價,都是建築設計過程必須斟酌把握的。中國文化及其運作機制雖然提供宏觀定位的可能性,卻並不能直接導致建築營建過程的完成,只有有的放矢地完成下一個層次的分析,並經過作為中介性層次的規劃、設計、施工這些特有的職業工作過程,建築活動才得以完成。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營造法式

隋代及以後,關於明堂制度的長期爭論就是中介層次缺損過多、古制失考的例證,而宋《營造法式》在南宋的江南重新刊行則因中介層次得以維繫為宋官式作法在太湖流域傳佈提供了方便。由於道器相分和重道輕器,操作性越強的層次,知識階層參與的也越少,記錄和流傳下來的也越少,早期的技藝不少已經泯滅,我們必須對古人留存下的可見的建築成果深入分析與歸納,並與有關文獻相互印證,才可以發現中國建築匠師的傑出技巧與東方式的智慧。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營造裡的觀念形態(3),社會文化心理對建築有如此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