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程老師侃史


在清朝276年的歷史中,除了建國初期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武勳王舒穆祿·揚古利(追封)和義王孫可望之外,就只有三位非宗室大臣被封王,他們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僧格林沁。

其中,傅恆和福安康都是死後被追封的,並且所封“王”的級別也只是郡王而已,但僧格林沁卻是在生前被晉封為親王,由此他也成為三藩之亂後,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在生前被封王的異姓大臣,由此可見僧格林沁對於清朝的貢獻。

僧格林沁雖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但傳到他這一代時,昔日的輝煌早已經煙消雲散,他自幼家境貧寒,還曾隨父親為富人放牧為生。後來在伯父的幫助下,他先是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後又到京城當官,由此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大家知道,大清本是以騎射立國,蒙古鐵騎更是天下無敵,後來僧格林沁所擔任的,正是鑲黃旗蒙古都統,手上掌握著蒙古八旗中最精銳的鑲黃旗,這近2萬餘人的滿清鐵騎,被稱作是大清最精銳的騎兵,也是清朝最後的王牌。



當時民間有傳言,叫做南有曾帥,北有僧王。這其中的曾帥,就是指的湘軍的創始人曾國藩,而這位僧王,就是指的僧格林沁。咸豐皇帝也曾自豪的將僧格林沁比作是清廷的長城、國之柱石。

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僧格林沁先是率部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接著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其後兩年,僧格林沁參與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後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僧格林沁又率部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從而取得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

這場勝利,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在當時的背景下,清朝的正規軍已經基本上被太平軍滅的差不多,而湘軍和淮軍等地方漢人軍閥又已經全面興起,儼然對滿人的統治和地位產生了威脅。

此時,清朝唯一能夠信賴的軍隊,就只有僧格林沁到騎兵部隊,同時僧格林沁也成為抵制漢人地方軍閥勢力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但是,僧格林沁的騎兵神話終究還是走向末路,在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之時,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前去迎戰,但這些身披鐵甲的巴圖魯們終究沒能擋住高速射擊而來的槍彈,僧格林沁兵敗八里橋,損失數千人,最終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

同年,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僧格林沁又奉命率部赴山東與捻軍作戰。志在必得的僧格林沁,決心一鼓作氣將捻軍徹底殲滅。但他並不知道,或者說難以理解,新的對手與他過去曾經擊敗過的太平軍部隊,已經完全不一樣,不管是戰術還是武器。

但是,僧格林沁卻還是仿照原先消滅太平軍的戰略戰術方式,對捻軍發起騎兵衝鋒,結果在高樓寨一戰中,僧格林沁的部隊被捻軍引誘到精心設計的包圍圈,最終遭遇全殲,2萬餘滿清鐵騎全軍覆沒。

當時的捻軍並沒有找到僧格林沁屍首,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手裡拿著頂戴花翎,他說打仗的時候看到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下馬,逃到了麥田裡。於是他悄悄跟上去,一刀砍下這個大官的人頭,這個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享年55歲;這個小兵叫做張皮綆,當時才16歲。

僧格林沁死後,清廷再無嫡系軍隊可用,只能大規模啟用漢人和漢軍,於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率湘軍和淮軍進入北方剿捻。1868年,捻軍被基本消滅。

自此,清朝的軍事力量全線衰落,漢族官員開始全面掌控晚清的軍政和地方督撫權力。與此同時,僧格林沁的死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結束,熱兵器時代的開啟。此後,清軍徹底放棄騎兵衝鋒戰術,清軍也開始進行改制,新式軍隊開始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