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學齡前兒童,該讓孩子學還是玩?還在糾結的家長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我們希望孩子快樂,所以不想讓他過早地揹負上學習的壓力,因此把英語、數學、識字卡片和鋼琴樂譜拋得遠遠的。但是,當別的孩子正在掌握這些知識,當我們的孩子發現了自己的“差距”時,我們的“好心”還能夠達到好的效果嗎?孩子們會不會反而因此背上壓力,或者確確實實與同齡人存在差距了呢。這些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究竟學還,是不學呢?

學齡前兒童,該讓孩子學還是玩?還在糾結的家長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孟遷
中國首部私人家教熱線開通人,中國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教育部科學教育課題組研究員

“正確軌道上”的學習,同樣是快樂的。

學習和快樂並不是矛盾的,同時,有壓力的學習也不一定不快樂——孩子因為學習產生的不快樂,是因為被迫、無趣、力不從心以及成人的不接納和不當獎懲等。而“正確軌道”上的學習,是富有探索性的興奮和充實,經過努力獲得成就感則是莫大的快樂。

判斷孩子該學什麼標準是他的需要和興趣,而不是別人在做什麼。

大部分父母是從眾的,判斷力和安全感的缺乏,讓他們生怕孩子落伍,地毯式的報班和補習,讓孩子不堪重負,卻往往不能獲得好的結果。報不報班、報什麼班以及報了班之後如何學,判斷的標準是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不是別人在做什麼以及是否有“差距”。知識上、技能上一時的“差距”是不足道的,起跑線上的“輸贏”也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在於孩子是否能夠有活力、有熱情面對他的包括學習任務在內成長任務,是否有較高的進取心和自尊心,是否有恰當的學習策略和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具有這樣競爭力的孩子,是可以“笑在最後的”。

王甘
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蒙臺梭利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專家,北京小橡樹幼兒園創始人

學齡前兒童的“學”是不能脫離“玩”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在我看來,是把“學”和“玩”徹底對立起來的後果。其實,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對立。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一方面,遊戲本身就是學習,比如小孩子玩過家家遊戲,如果環境和引導恰當,孩子可能在動作、語言、想象力、社會性甚至數學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另一方面,小孩子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也主要應該採取遊戲形式。同樣是學英語,有的是遊戲式地讓孩子接觸語言環境,有的是從學認字母開始,顯然前者更適合幼兒。

“學什麼”、“怎麼學”比“學,還是不學”更重要。

我覺得,父母不必在“玩”和“學”這兩頂空洞的大帽子之下徘徊,重要的是要了解具體內容,瞭解學齡前的孩子該玩/學什麼,該怎麼玩/學。學齡前兒童熱愛遊戲,同時,他們也有獨立的需要,有學習的渴望。每個孩子的發展和環境也自有其特點。對這些有了基本瞭解,如果自己家孩子的遊戲環境豐富,就不會看著鄰居家孩子上課外班緊張;同時,如果孩子對“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著迷,也不會覺得有負罪感。

學齡前兒童,該讓孩子學還是玩?還在糾結的家長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黃曉星
英國愛默生學院華德福教育認證教師,美國日橋學院教育學碩士,成都華德福學校創辦人。

孩子之間都有“差距”,而“壓力”則是父母的心態問題。

無論你的孩子如何得優秀或不優秀,跟其他孩子之間都有“差距”,因為,你常用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各種能力的高低,好或不好,也是跟自己的獨特性有關。如果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獨特性,就找不到內心的平衡。孩子就算髮現自己跟其他還在有“差距”,一般不會給自己壓力,如果孩子有壓力,多數是來自成人的議論和焦慮。

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肯定要學,但不能超前。

這些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究竟學還是不學呢?毫無疑問,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都要學,問題是什麼年齡階段學什麼。在孩子上小學之後,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應該是自然而然地學會的。但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年級就開始厭學,都是過早學習知識性的東西有關。目前已經有足夠的研究證明,過早讓孩子學習知識性的東西,對健康不利,而且也不能證明過早地掌握算術和認字會比到了適合年齡之後才學會的人知識豐富和能力好。

孩子的天性之一就是好奇和希望瞭解我們這個世界,因此,學習對孩子來說本來是件快樂的事情,如果孩子未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快樂,一定是教育方法有問題,或讓孩子學了跟他們的年齡階段不符的東西。

學齡前兒童,該讓孩子學還是玩?還在糾結的家長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崔偉立
一位願意探討兒童教育的父親,邀請你在blog.sina.com.cn/cuiweili上與他交流

在孩子的興趣點上乘勝追擊,做好傳統教育的“補筆”。

我是一向提倡自己的“興趣教學法”的,同時也把自己定位在“傳統教育的補筆”上來做父親的。當兒子抱抱對學習沒有感覺的時候,我不會去買英語、數學、識字卡片,就讓他玩,甚至鼓勵他多玩、多體驗、多總結,在他自己的“體驗總結”中,我再將他感興趣的知識和技巧傳輸給他。

在過去的六年裡,我們一直是在“瘋玩傻鬧”中學習的。幼兒園教孩子唐詩,我就藉著抱抱的興趣將唐詩的詩韻、意境、畫意、平仄等上大學才要學到的東西傳輸給他;幼兒園教孩子漢語拼音,我就會自己編寫《拼音歌謠》和《拼音故事》,讓抱抱加深對拼音的理解,甚至和抱抱一起看字典玩“找字”的遊戲;幼兒園教孩子們漢字,我就把“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等區別告訴抱抱;幼兒園教孩子算術,我就趁熱打鐵教抱抱“豎式運算”方法。

我會給孩子講述我們的方式、選擇這種方式的原因,以及別的孩子在做什麼,由他自己來選擇。

我想,有一天抱抱自己也會發現這種“知識”上的差距,只要他提出來,我想我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什麼是差距?什麼是壓力?

我會告訴抱抱這種差距是因為我鼓勵了他“多玩多動多體驗”造成的,我甚至會向抱抱闡述“玩、體驗、自我總結——時間——差距——補習——壓力”之間存在的現狀和矛盾以及它們之間的發展關係,讓抱抱自己決定是像“成績優秀孩子”看齊——追上去?還是繼續我們的“瘋玩傻鬧”?

抱抱和同齡孩子相比有很多“差距”,但他心智很健康,對解決問題的反應很快,接收的信息都藏在腦子裡呢。隨著他年齡的長大,那些“補筆”就會逐漸釋放出來,他不但會沒有“差距”,甚至會製造“差距”呢。所以我不會在意目前這些“表象差距”的,也不會讓抱抱因為這種“差距”產生壓力和恐懼。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之路,我覺得做為父親,我們應該結合孩子的興趣,給孩子目前最需要的。這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