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

勇敢的羅


那要看日本介入的時機,我不會像上面幾位一樣那麼肯定說蘇聯不會滅亡,我相信如果日本介入時間正確就是老天也挽救不了蘇聯。

假設日本是在德國對蘇聯進行閃電戰的時候介入,那麼這個時候日本與美國沒有爆發衝突,日本把中國放在一邊決心先跟德國聯手做掉蘇聯,那麼我想說蘇聯就算不滅亡也會元氣大傷,至少會失去百分之八十的國土控制,如果日本要北上跟蘇聯打仗必然從蒙古介入,然後先切斷西伯利亞鐵路然後關東軍對蘇聯遠東地區事實打擊,那麼毫無疑問這時候遠東會丟掉,因為蘇聯在西歐忙著對付德國加上西伯利亞鐵路被切斷,所以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是必丟的。

但是這個情況下日本必須迅速介入迅速決戰,因為德國在閃電戰之後本身處於強弩之末,所以日本能夠在德國精疲力盡的之前出現在蘇聯中心城市東部,那麼蘇聯必滅無疑。

加入說日本不能迅速的解決蘇聯的亞洲部分,那麼德國已經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三了,這時候的蘇聯就會擊退德國就有時間來對付日本了,所以滅亡不滅亡要看介入時機,不會像那幾位說的一樣什麼跟美國打著又跑去打蘇聯,我相信頭腦清醒的情況下先解決一個較強的對手是比較穩妥的而不是四處樹敵。

要跟德國夾擊蘇聯必然是日美交戰之前,所以日本本身解決和介入的速度決定了蘇聯是否滅亡,而且日本如果要和德國夾擊蘇聯最好在中國採取守勢,並且利用這個中國為大本營才能立不敗之地。


李曉偉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到了十分危險的時候,甚至蘇聯很有可能會滅亡,還一定會滅亡。問題是,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出工不出力,做做樣子,也會嚇死蘇聯的呀!日本進攻蘇聯,小打小鬧,轉為大打大鬧,變配合為主攻,蘇聯在兩線作戰中分兵拒之,無法集中兵力來殲滅德軍,德軍不會被包圍殲滅,相反蘇軍也會被德日兩大主力殲滅。問題是日軍被強大蘇軍打怕了,嚇怕了,嚇破了膽。日軍不再有信心,決心,和勇氣來進攻蘇聯了。日軍打敗蘇聯,沒有這個實力和能力了呀!如果日軍在德軍大力配合幫助下,才有這個實力和能力打敗並消滅蘇軍。可惜,日本太笨了,太蠢了,不積極配合德軍來全力打敗並消滅蘇軍,是日軍最大的戰略失誤。這導致德軍被蘇軍包圍殲滅。日軍失去德軍強有力的依靠,最後才遭致美軍兩顆原子彈的兇殘報復,蘇聯進攻日本關東軍後奪得北方四島的控制權。致此,強大德軍滅亡後,弱小的日軍也隨之滅亡。真實歷史是殘酷的現實,沒有假設和如果的呀。日本和德國雖為軸心國,兩國各懷鬼胚不團結,同床異夢打敗仗,斤斤計較打小算盤,日本和德國太聰明瞭,人算不如天算,德軍先敗,日本後敗,導致法西斯集團軸心國徹徹底底地失敗。


中國美6220


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那麼蘇聯的形勢會非常嚴峻,至於說蘇聯會不會滅亡?這要看滅亡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滅亡的定義是,日德軍隊匯合,蘇聯政府垮臺,紅軍被消滅殆盡或舉手投降?這不太可能,因為德國的戰略目標在蘇聯的西部的歐洲部分,而日本的戰略目標,是消除中蘇邊界對滿洲國的威脅,迫使蘇聯承認日本在滿洲的存在以及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所有權,對於日本來說,能達到這些要求,早就滿足了,不會傻到掏空國內所有戰備物資,全力攻佔西伯利亞去和德軍會師,再說日本國內石油儲備最多在西伯利亞只能支撐三個月的大規模戰爭,苦寒的西伯利亞又不能就地補充,怎麼去會師?基於這點看蘇聯是不會滅亡的。


如果滅亡的定義僅僅是,蘇聯在日德兩線的共同打擊下,招架不住了,願停下來談判,簽訂些城下之盟,這一點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德軍的“巴巴羅莎”計劃,根本沒打算邀請日本共同作戰,全面進攻時德軍是有足夠信心的,如果不是斯大林緊急從遠東調來30萬精銳紅軍,莫斯科保衛戰誰勝誰負就很難說了,恐怕斯大林格勒也得淪陷,蘇聯政府和紅軍只能撤退到烏拉爾山以東,此時日本再全面出擊,紅軍的人員,裝備都得不到補充,還拿什麼堅持戰爭?那麼只能請求談判,結果可能就是蘇聯15個共和國提前50年解體。


在這要強調一點,日本和德國同為軸心國成員,地位是對等的,日本不是德國的馬仔,發動戰爭,先打哪裡,是根據本國利益決定的,打蘇聯對日本的意義不太,到莫斯科和德軍會師,更是想都沒想過?大家想一想,會師幹什麼?難道要和德軍搶利益嗎?大家說是不是?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瞭解更多參軍入伍諮詢,關注鐵血哨位!

二戰德國🇩🇪攻打蘇聯兩方進入了艱難的正面攻防戰,陣地戰,城市戰,巷戰!

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旗鼓相當,蘇聯利用國土面積優勢進行了積極防守。把德軍拖延到了冬天,而且德軍也沒有預料到會打到冬季!

深冬的嚴寒讓德軍極其不適應,就連坦克裝甲車都趴窩了。給了蘇聯天大的反擊機會!

有人說德軍為什麼不撤退?

貿然撤退是兵家大忌,因為兩國交戰就意味著需要付出代價!

即使撤退,蘇聯也是要出擊的,即使眼看要輸也要打,這就是德軍,萬一贏了呢?萬一蘇聯撐不住了呢?

日軍為什麼不夾擊蘇聯?

日軍的作戰能力在中國面前顯得強大,但是在蘇聯面前它卻很渺小!

蘇聯的T34和T37主戰坦克一炮就可以擊毀日軍的小裝甲車,或者日本🇯🇵都稱不上坦克。。。

蘇聯的裝甲車,反坦克炮,等等優勢火力下的日軍還能值得一提?


鐵血哨位


不會,蘇聯不同於德國,蘇聯的力量加上英美的輸血完全可以做到兩線作戰。

你要蘇聯崩潰除非日本把軍隊空投到德國的東線戰場還有戲,讓日本自己向遠東蘇軍進攻等於找死。

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剛開始侵略蘇聯那個時間點蘇聯在遠東駐軍70萬,主要防範日本人,而此時雖然日本有100玩關東軍駐紮東北,但是讓日本派出同等實力的軍隊進攻蘇軍是不可能的——關東軍最重要的任務是維持日本在東北的統治,東北是日本最重要的戰爭基地,一旦有變整個日本的戰略鏈條都會斷掉。

而且面對遠東蘇軍的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000架左右的飛機,1萬門迫擊炮和火炮,日本人進攻蘇聯怕是拿頭去撞——更可怕的是在蘇德戰爭逐漸白熱化的時候遠東的駐軍被蘇聯增加至100萬以上,日本自諾門坎戰役之後對蘇聯就一直是防禦姿態,黑龍江邊境上日軍可沒少修要塞。

何況北上一直就是日軍大本營的偽命題,連維持關內80萬人的軍隊日軍都吃不消,就算打進了西伯利亞能找到彌補傷亡的戰略資源嗎?況且英美在二戰以來對日禁運各種戰略物資,一旦深入蘇聯要是沒有得到回報日軍就要崩潰了——諾大個西伯利亞就算不是100萬蘇軍只是10萬,日本人也沒有能力維持太長的補給線,德日在蘇聯會師是個幻想。

所以說日本對蘇聯可以說根本沒有戰鬥慾望,即使恐怕參戰了打到貝加爾湖估計就把日本人的戰爭資源榨乾了,蘇聯什麼也不多讓出半個西伯利亞日本都佔不起。

其實本質上日本陸軍和德國、美國、蘇聯比起來都不是一個次元的,題目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日軍日軍表示頭沒那麼鐵......


歷史區的旅法師


美國之所以一戰後不遺餘地扶持德國和日本,就是要防備斯大林式共產主義的輸出,好保住資本主義的利益,因為無產階級是要從肉體上消滅資本家的。

德意日結成“反共”聯盟,美國不僅沒有限制它們,還默許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還默許意大義軍事冒險,還默許日本侵佔東北,向華北進軍,只是在道義上遣責日本一下而己,照樣跟日本做石油,軍火,糧食的生意,並沒有軍援國民黨,更沒有給共產黨一分錢。

當德國橫掃英法荷比,佔領西歐地區時,美國只是軍援英國,不讓德國出大西洋與美爭天下,還是不與德國宣戰,照樣做生意,跟沒事似的。

當德國進攻蘇聯時,美國並沒有支持蘇聯,只是賣點戰略物資給蘇聯,並沒有賣軍火給蘇聯,只是希望德蘇二虎相爭,美國好漁翁得利。

當日本在39年發動諾門坎戰役刺探蘇軍實力時,美國並沒有制裁日本,還是支持日軍的軍事冒險的。

只有當日本不聽話,佔領了法國殖民地越南,並打荷蘭殖民地印尼的主意時,美國才聯合英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凍結日本外匯存款,並沒派太平洋艦隊去威脅日本政府。

美國當初的想法是,亞州我做主,法屬越南,荷屬印尼殖民地,應該是歸美國的,不是歸日本的,所以聯合英國,法,荷海外政府對日進行全面的經濟制裁。

日本卻認為法荷已經戰敗了,被德國佔領了,只要德國同意就能進駐越南,印尼了,並提出了大東亞共榮這個口號。

美國也不是省油的燈,就看準日本的痛處,骸中國並向日本提出退出中國,歸還臺灣地區給中國的主張,讓日本吐出所有侵略而得的土地,永遠離開中國。

日本就面臨了人財兩空的境地,要麼繼續當美國的狗,要麼把主義咬了,獨霸亞洲。

所以日本製定了先南後北戰略,想先取得東亞各國資源,再得澳大利亞,印度的戰略,徹底將英美趕出亞州,再與德國會師中東。

可理想是很豐滿的,現實是很殘酷的,日本的國力,財力,人力,重工業,科技是不支持日本的軍事冒險的。

武大郎永遠成不了武松,也永遠打不過西方大官人的,最後日本不僅輸了戰爭,連女人也輸了,人財兩空。


光芒萬丈34957


粗略看了下,部分答主都明確表示:蘇聯在日德夾攻下不會滅亡,並不停的分析!我只想說:你們這幫紙上談兵的人,比當時的斯大林還牛逼?你們就沒有聽說過:

日蘇中立條約

斯大林為了不被德國和日本東西夾擊,在1941年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就是為了避免東西夾擊的境地。那些說蘇聯不會滅亡的人,你們比斯大林還牛!佩服!

諾門罕戰役中的蘇軍BT坦克


簡單分析下二戰前後的局勢:

1、1939年蘇德秘密簽訂《蘇德互補侵犯條約》。希特勒上臺後,英法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希望德國成為攻打蘇聯的橋頭堡;斯大林想要和英法結盟,共同對付德國,但被英法拒絕,當年5月日本發動諾門罕戰役攻打蘇聯,迫使斯大林在西方僵局、遠東開打的情況下轉而和希特勒結盟,共同瓜分波蘭;希特勒想要吞併波蘭,但不想蘇聯干涉,就讓去蘇聯談判的裡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簽署蘇德條約。

即:以德國進攻波蘭閃電戰為標誌的二戰,其實是德國和蘇聯共同發起的。

2、1941年日本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1939年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受挫後,日本放棄北進政策,改為南進政策。蘇聯若是晚兩個月和日本簽約,早就陷入被德日東西夾擊的境地: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6月,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

蘇聯在遠東採取的是防禦戰略,因此在諾門罕戰役勝利後也不追擊日本,因為斯大林急於在歐洲和英法結盟。

日本簽約而進行南進政策的原因,除了諾門罕戰役的挫折外,還有當時保持中立的美國漸漸對德國和日本實行禁運。作為外貿進口大國的日本,為了保證海洋貿易航線的安全,日本不得不重拾在一戰之後就開始的南進政策,進攻東南亞和印度,確保日本原材料和海洋貿易路線的安全,甚至還不惜主動發起意圖摧毀美國太平洋海軍航母的偷襲珍珠港之戰。

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的89式中型坦克


關於諾門罕戰役

1、諾門罕戰役是地方開闊的平原,這個地理形勢決定了只能採取決戰形勢。這就讓人數和飛機、坦克都出於劣勢的日本,在形勢上不利。

2、蘇聯能夠取勝的原因是人數和飛機、坦克上的優勢。到8月20日截至,蘇聯是51950人參戰,498輛坦克,809架飛機;日本表面上有75000人參戰,但實際參戰的只有23師團的25000人,其他人都是後來調集過來的,沒有進入戰爭;日本的坦克是135輛,飛機是450架。無論是人數(蘇聯多一倍多),坦克(蘇聯是2.6倍),飛機(蘇聯是一倍多),蘇聯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曾在GRU任職參與過該戰役的瓦西里·諾沃布拉涅茲上校在回憶中認為蘇軍的戰鬥有很多缺陷,是靠巨量的人力傷亡和兵器優勢打勝的。

3、諾門罕戰役停戰協議簽署2天后,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也就是說:諾門罕戰役是蘇聯專心和日本作戰的。在沒有受到東西夾攻的情況下,蘇聯只能以人數優勢得到慘勝的結果:蘇聯戰死8000人,日本戰死7696人,基本達成平手。

諾門罕戰役中的蒙古士兵


4、日本在諾門罕戰役的戰略目標實現。諾門罕戰役發生的重要原因是蘇聯和日本兵力部署的嚴重失衡:

“1934年6月,遠東蘇軍有11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650輛坦克、500架飛機,總兵力約23萬就;日軍駐滿兵力只有3個師、1個機械化旅、騎兵集團、3個獨立守備隊、約80架飛機,兵力約5萬人,加上日軍駐朝兵力,也不及遠東蘇軍的十分之三”

日本發動諾門罕戰役的戰略目標是震懾蘇聯,並非奪取土地:

1936年關東軍《滿蘇國境糾紛處理綱要》明確說明了作戰目的:

“對滿蘇國境之蘇軍非法行為,經周密準備予以徹底膺懲,使其懾服,粉碎其野心”

日本僅僅是震懾蘇聯,以平衡蘇聯和日本部署軍力失衡的情況,並未為了奪取蘇聯土地。如果是為了奪取土地,海嵾威等外東北就會成為日本的首要目標,而非滿蒙邊境。

諾門罕戰役中的蒙古騎兵

總結

1939年5月11日,日本發動諾門罕戰役意圖改變日蘇兵力部署的不均衡局面;8月23日,斯大林和英法結盟不成,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署日蘇互不侵犯條約;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攻打蘇聯。

蘇聯就這麼2次輕鬆逃過被德日東西夾擊。那些說蘇聯被德日東西夾擊不會滅亡的人,還要用諾門罕戰役來說明蘇軍的強大嗎?

蘇聯的現實是:人口和工業都在歐洲,遠東很多地區基本上就是荒漠。在歐洲作戰,人員調集、動員,物資的生產和運送,效率都很高。在遠東作戰,人員和物資基本上都要從歐洲調撥,導致效率就非常低。

德國攻打蘇聯是整個國家攻打,調集所有力量。日本的諾門罕戰役,只是關東軍單挑整個蘇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不會的!因為你可以保證蘇聯受到東西夾擊,卻不能保證蘇聯不會得到美英等國的援助。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這邊德日瘋狂地讓蘇聯掉血,而那邊美英瘋狂地給蘇聯輸血,而且輸血的速度還賊快,加上蘇聯不斷造血,最後不但沒有把蘇聯打垮,反而把自己拖垮了,這就非常不划算了。

而事實上,德日對美英等國的援助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1941年3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訂《租借法案》,此舉標誌著美國開始免費或有償為法國,英國,民國,以及蘇聯和其他同盟國提供糧食,軍事物資以及武器裝備。美國開始參與到二戰的大潮中。

1941年6月22日,德國即僕從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軍隊共550萬人突破蘇德邊境,開始閃擊蘇聯。由於大清洗帶來的軍官斷層,蘇軍上下不能迅速反應,加上斯大林對局勢的樂觀估計,導致開戰初期,蘇聯軍隊一片混亂。

不到4個月,蘇聯損失軍隊高達300萬,其中超過70萬人被俘,飛機損失了96%,火炮坦克等損失不計其數。到莫斯科會戰前夕,蘇聯損失國土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人口損失超過蘇聯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開始,此時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裡。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守住了莫斯科,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蘇聯用這次勝利贏得了西方國家的尊重,莫斯科會戰前蘇聯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國援助為主,莫斯科會戰後逐漸轉為美國援助。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援助的主要物資包括:

炸藥:132237噸,

鋼材:2589766噸,

鋁:26110噸,

石油:2622357噸,

化學品:631017噸,等等。

另外還有:

魚雷艇:200艘,

小型獵潛艇:60艘,

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美:77艘,

登陸艦:43艘,

“塔科馬”級護衛艦:28艘,

雷達:1196部,

聲吶:329部,

卡車和吉普車:420000輛,

拖拉機:8700多輛,

機車:1981輛,

機床:350000臺,

防空火炮8218門,

反坦克炮5800門,

槍彈:4.7億多發等等。

而美國援助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

1、北大西洋-摩爾曼斯克路線

北大西洋航線是美國援助蘇聯最近但是最危險的航線。二戰期間,德軍建造了大量的U型潛艇,出沒於整個地中海、英吉利海峽以及北大西洋地區,對同盟國的船隻造成巨大的威脅。

在二戰開始的第一年時間,德國的U型潛艇在大西洋上就擊沉了超過400萬噸的船隻。

這條航線從美國東海岸出發,除了支援英國之外,剩下的船隻順著北大西洋暖流向東北方向行進,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蘇聯的摩爾曼斯克港口。

雖然在北極圈內,但是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導致這裡常年不凍,在這裡卸下裝備後,這些裝備可以通過蘇聯在東歐地區發達的鐵路網運到列寧格勒、莫斯科等地。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線

這條航線在三條援蘇路線中距離最遠的航線,也是最艱難的路線,但是卻是最安全的路線。

從美國東海岸啟航的船隻,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到達伊朗海岸。

由於此時的德日都沒有侵佔中東地區,因此從這裡卸貨最為安全。從伊朗卸貨後,物資會沿著陸路北上,從黑海高加索等地進入蘇聯境內。

由於伊朗高原地形崎嶇,且海上航線最遠,所以這條路線的運量也相對較小。

3、太平洋-西伯利亞路線

這條線相對於前兩條航線而言距離適中,運量也很可觀。但是在太平洋地區受到日本海軍的威脅,此條線路在戰爭前期也是無法高效使用。

在美國取得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後,這條線路成為最安全的路線。

從美國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啟航的物資到蘇聯遠東的港口卸貨,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最終運到東歐前線。

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日本進攻蘇聯,只能導致美國援助蘇聯的遠東路線被切斷,對於伊朗高原的路線,無論德國還是日本都沒有辦法將其徹底封鎖。所以美國援助蘇聯是一定的,是德日無法阻擋的。

所以,即使德日同時夾擊蘇聯,最後先倒下的也會是德日。

另外,決定德日合擊蘇聯必敗的因素還有以下兩個:

一、首先,日本陸軍能力不足

1939年諾門坎戰役戰役中被朱可夫打得滿地找牙後,產生了強烈的恐蘇情緒。

不過,諾門坎戰役以及先前的張鼓峰之戰,本質上都是關東軍和蘇聯的試探性交鋒,並不是雙方的決戰,而且雙方分別使用偽滿洲國和蒙古國的旗號,和蘇德戰場上的大兵團廝殺差了好幾個層次。

在日本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下克上”的傳統,也就是說挑起事端並非日本高層的意思,而是關東軍內部的下級軍官,而日本高層採取是默許和縱容的態度,一旦取勝了他們就繼續支持這樣的軍事冒險,如果失敗也怪罪不到天皇身上,鬼子奸詐可見一斑。

雖然蘇聯的裝備落後,但是依靠巨大的數量優勢對日軍形成了碾壓之勢,使日本徹底失去了北進的勇氣。

諾門坎戰役中,暴露出日軍兩個問題,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裝備簡陋。

此時的日軍正在中國境內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且進入相持階段,因此日軍不可能從華北地區調兵北上,而關東軍鎮守東北都捉襟見肘,更不可能增兵北上西伯利亞。

在裝備上,日本將大量的鋼材等用於海軍建設上,航母和戰列艦一個比一個精良,而陸軍的裝備可憐到普遍裝備三八式步槍,大量製造薄皮坦克。這樣的裝備對抗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來說可能還佔優勢的,但是面對基本完成工業化的蘇聯而言就是巨大的代差了。

這樣的軍隊數量和裝備,是不足以北上西伯利亞的,即使打贏了諾門坎戰役,也不可能打垮蘇聯。

最可怕的是,雖然斯大林調兵數十萬遠東軍區的西伯利亞師增援莫斯科,但是蘇聯仍然在遠東招募了很多二流軍隊,繼續威脅日本,這讓日本十分消停。

二、其次,德日同盟貌合神離

德國和日本,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一個陸軍很強,一個海軍見長。

這種不同決定了雙方雖然結盟,但是隻能求同存異,不可能做出協調一致的步伐,比如夾擊蘇聯。

話說1941年12月9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曾經讓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日本人蠢。而在希特勒大罵日本人之前,日本人也對希特勒非常不爽。

1939年5月11日,諾門坎戰役爆發,此時的德國,早已經在1936年和日本結盟。作為盟友,希特勒應該知道日本和蘇聯開戰的目的。

此時,即使希特勒不能及時進攻蘇聯,給日本提供實質幫助,在西方拖住蘇聯,保持壓力也是應該的。

然而,1939年8月23日,為方便進攻西英法,消除後顧之憂,蘇德在莫斯科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得知消息的日本人心中真的是一萬隻草泥馬來回奔騰。

從這裡以及以後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德日的結盟,與其說是結盟,倒不如說是德日相互妥協的結果,因為對雙方而言,不相互拆臺火併,就已經是老天保佑!

所以,在陸軍不給力、德國不給力的情況下,日本海軍開始發揮作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標誌著日本開始執行南下戰略。隨後,美國參戰,二戰進程加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蘇聯不會忘,因為蘇聯戰場的關鍵在德國。德國打不贏蘇聯,則德國和日本加起來也打不過蘇聯。

首先看戰略縱深,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的戰略縱深比中國國土的由東到西的長度還長,日本人打到武漢、宜昌、長沙就已經疲憊不堪,更不可能越過地形、氣候條件極度複雜的西伯利亞?即使被日本佔領了部分遠東地區,又有什麼關係?再說東北抗聯和中國軍隊即使是吃素了,難道不會利用這個真空?日本只是島國,如果其戰線鋪的太寬,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太平洋,很有可能會崩潰。“人心不自蛇吞象”,所以在北進和南進戰略中,日本只能選擇南進。

即使日軍打了,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在蘇德戰爭之前,蘇日之間有過較量,就足以說明問題。日本以海軍立國,其陸軍,不論是坦克和炮火,不論是武器數量還是質量,跟世界第二強國的蘇聯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在二戰後期,蘇聯能在幾個月之內全殲幾十萬精銳關東軍。即使當時日軍意志動搖,但畢竟是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王牌,在東北經營幾十年,何以不堪一擊?這更能說明問題了。


青年史學家


日本不具備夾擊蘇聯的實力!日本是否加入戰局打蘇聯不具備成為改變戰局走向的關鍵條件。日軍當時駐紮在東北,距離蘇聯首都莫斯科距離非常遙遠,假如要夾擊蘇聯還得穿過無人區的西伯利亞地區。這一點從物資條件上就達不到,就算日軍能夠深入蘇聯腹地他們也沒有足夠作戰物資。蘇聯完全可以選擇戰略放棄,集中兵力去對付完德國再回師來收拾日本,利用時間差來避免兩線作戰。

其次,日軍不管從規模還是裝備水平都跟蘇德兩國差距比較明顯,比如,機械化程度,火炮裝備與覆蓋密度蘇軍是同期日軍的五十倍,戰機數量也比蘇軍弱得多,日軍向西進攻需要跨越西伯利亞平原,整支部隊全部都在平原上面,日軍在裝備上弱於蘇聯,一旦雙方交火,日軍會很吃虧。因此,日軍在當時是不具備進攻蘇聯的軍事實力的。

再者,由於美軍給日本下最後通牒,讓日軍停止在東亞的侵略,日軍肯定不會答應,雙方大戰在所難免。當時駐紮在東北的日軍關東軍雖然有七十萬人,但是大量的精銳部隊已經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上去佈防了,當時留下的這支部隊人數雖然不少,但是大多是中原戰場上退下來的老弱病殘,已經沒有之前那種強悍戰鬥力了。自衛尚且難保,談何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