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挑戰》: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自己的孩子軟硬不吃,說什麼都聽不進去,在家裡沒禮貌,沒規矩,在外面任性妄為,經常闖禍。屢教不改,讓人束手無策。

在舊社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父母之命大於天。但現代社會,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男女平等,人格平等......丈夫失去了對妻子的統治權,父母也失去了對孩子的統治權。

孩子們對於社會變化的趨勢非常敏感,他們知道自己將來會享受和大人平等的權利,所以就不會再容忍父母的獨裁與支配,而是傾向於為所欲為,把任性錯當成自由。

那麼身為父母,應當如何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正確處理與孩子的關係呢?又應當如何教會孩子承擔責任,遵守規則呢?


《孩子:挑戰》: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孩子:挑戰》的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孩子:挑戰》這本書,是德雷克斯“挑戰三部曲”中的一本。另外兩本是《父母:挑戰》和《婚姻:挑戰》。自從上世紀出版以來,這三本書一直都是美國家庭必備的心理學讀物。

這本書一共有38章,每章都會講到一個具體的問題以及對應的方法,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吸收,我們將本書的重點章節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我們要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力鬥爭;其次,我們來講一講如何避免權力之爭;最後,我們來學習如何正向地引導孩子。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力鬥爭

隨著自由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育兒也成為了一件越來越複雜的事情。很多家長和孩子,錯把放縱當成自由,把混亂當成民主。

事實上,自由也包含責任,我們只能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擁有自由。這個規則,是為了維護整體的利益,每個個體都應該遵從。如果孩子享有所有的自由和權利,家長承擔所有的責任和義務,孩子就會變成小霸王,父母卻成了僕人。

想要解決這種現象,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的行為模式,並從中瞭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孩子:挑戰》: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 首先,我們要來看看孩子是如何觀察和思考的。

五歲的傑米經常和媽媽發生衝突,不管媽媽讓他做什麼,他都要反抗,自己該做的事情,也一概拒絕。媽媽很頭疼,自己明明已經給孩子樹立了“做完事情再享樂”的榜樣,但完全沒有效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傑米早就觀察到,不論媽媽說什麼,爸爸總是言聽計從。因為害怕媽媽生氣,爸爸總是忍讓妥協,換取和平。傑米看出了媽媽在家中比較有地位,所以他模仿媽媽,用生氣和憤怒來得到權力地位。

  • 其次,我們來看看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造成的權力之爭。

當父母有了第一個孩子,三個人會發展出明確的“給予與接受”的行為模式。當二胎出生的時候,“小皇子”被廢黜了,老大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但他必須面對,並且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場。

每個孩子都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確立自己在家庭中所佔的位置。他們會思考如何才能保障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何搶佔父母的注意力,保障自己的地位。

  • 第三,我們來看一看孩子是如何對父母的行為做出反應的。

五歲的馬戈和七歲的吉米總是給媽媽添亂,媽媽在時嚎啕大哭,撒潑耍賴。但是爸爸在家的時候,他們卻表現得非常規矩。只要爸爸看一眼,他們就會乖乖去做自己的事情。

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會對自己讓步,而爸爸言出必行。孩子知道爸爸有底線,而媽媽沒有底線。

第二部分:如何避免權力之爭?

在上一部分,我們學到了,當我們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導致權力之爭。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能引導孩子的發展了,而是說,我們要摒棄過時的、無效的態度和方法。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應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呢?

  • 首先,在某些關係到孩子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使用強力,藉由體力優勢來維持規則,但不參與權利之爭。

例如:彼得重感冒,但外面下雪了,但媽媽不允許他出去玩。他自己穿上厚衣服往外跑,媽媽抱起他,平靜地給他講道理,他卻大哭大鬧。媽媽放下他,脫下他的棉衣,靜靜地站著,把住門,不再多說。吉米哭著衝回自己的房間,對媽媽說“我恨你”。媽媽不作回應,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放心地讓彼得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看似是一場權力之爭,但事實上,媽媽並沒有參與權力之爭。她知道孩子說的是氣話,如果自己做出過激的反應,就會陷入與孩子的戰爭。

《孩子:挑戰》: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 其次,在衝突發生的時候,退出衝突。孩子沒了對手,沒有了觀眾,也沒有人可以讓他逞威風,自然會消停下來。

舉個例子,一個叫哈里的孩子,媽媽每天催他畫畫,畫完趕緊睡覺。但哈里總是磨磨唧唧,一會兒假裝蠟筆找不著了,一會兒又說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去客廳玩。哈里精力充沛,一直折磨到媽媽失去耐心,打了他一巴掌。爸爸吼他:“每晚都這麼鬧,趕緊上床。”

像這種情況,媽媽可以試著這麼做:提前告訴哈里,八點該上床睡覺了,到了七點半,開始放水讓他洗澡。到了八點,爸爸媽媽都抱抱他,親親他,說該睡覺了,晚安,做個好夢。這時候,哈里可能會鬧,說自己還沒有洗澡,但爸爸媽媽就假裝已經睡著了。不管哈里怎麼鬧,父母就堅持不回應。直到他回到自己房間睡覺。

爸爸媽媽從戰爭中退出來了,這個戰場就剩下哈里一個人,就不會有戰爭了。

  • 第三,離開戰場。這個技巧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衛生間方法”,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可以躲在衛生間裡冷靜一下,撤出衝突的發生地。

例如:十個月大的孩子艾莉森,在地上亂爬,媽媽把她放到遊戲床裡,她抗議大哭,毫不買賬,故意讓自己摔倒,尖聲大叫。媽媽平靜地走進衛生間,十分鐘出來時,艾莉森正在滿意地玩著玩具球。

《孩子:挑戰》: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第三部分:正向地引導孩子

在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過了如何避免權力之爭。那麼在避免權力之爭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怎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呢?

  • 首先,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我們需要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他們的行為。

例如,孩子吃飯前不洗手,應該怎麼辦?有時候,媽媽的道理說得太多了,孩子就會成為“媽媽的聾子”,這時候媽媽最應該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告訴孩子:“如果你們不洗手,我會選擇不和你們一起吃飯。”然後挪開盤子,食物只提供給洗了手的人。第二次,當孩子們又不洗手的時候,媽媽不需要說話,只要行動就可以。這樣,媽媽就不會被孩子們弄得頭暈腦脹,孩子們也不會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

  • 其次,我們不要用趕蒼蠅的語氣跟孩子說話。隨意的責罵,只會讓孩子覺得,在你沒大發雷霆之前,他都可以不用聽話。

例如,花粉過敏的斯科特,總是懶得擦鼻涕,不停地吸鼻子。父親總是忍不住努罵:“你不要吸鼻子了!”

他吸鼻子是為了讓家人記住他和他的狀況,但這種行為很可能成為一個壞習慣。爸爸不想看到這種壞習慣,所以用趕蒼蠅的語氣命令斯科特,但這樣是沒用的。其實父親可以嘗試這麼做:在斯科特吸鼻子的時候,平靜地叫一聲他的名字,然後安靜地看著他。

父親可以通過沉默來影響孩子,孩子能迅速地感受到父親的態度和意思。

  • 最後,我們要有不取悅孩子的勇氣,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

一個叫史蒂夫的孩子,父母離異。媽媽一直對史蒂夫有內疚感,希望儘可能地彌補孩子,結果,史蒂夫變成了一個不講理的孩子,經常要新玩具,得不到就尖叫咒罵,甚至最後還用腳踢媽媽。

在這種孩子的世界裡,媽媽就是奴僕,任由欺負,可以隨意破壞規則。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義務讓孩子高興,其實就走進了一個誤區。這樣會讓家長越來越卑微,而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孩子會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家長應當尊重自己說不的權利,維護規則,言出必行。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請求時,平靜地說不,並且提出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再滿足孩子的願望。這樣孩子會學會有目的、合理的做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