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挑战》: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自己的孩子软硬不吃,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在家里没礼貌,没规矩,在外面任性妄为,经常闯祸。屡教不改,让人束手无策。

在旧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母之命大于天。但现代社会,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男女平等,人格平等......丈夫失去了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也失去了对孩子的统治权。

孩子们对于社会变化的趋势非常敏感,他们知道自己将来会享受和大人平等的权利,所以就不会再容忍父母的独裁与支配,而是倾向于为所欲为,把任性错当成自由。

那么身为父母,应当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呢?又应当如何教会孩子承担责任,遵守规则呢?


《孩子:挑战》: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孩子:挑战》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孩子:挑战》这本书,是德雷克斯“挑战三部曲”中的一本。另外两本是《父母:挑战》和《婚姻:挑战》。自从上世纪出版以来,这三本书一直都是美国家庭必备的心理学读物。

这本书一共有38章,每章都会讲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方法,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吸收,我们将本书的重点章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力斗争;其次,我们来讲一讲如何避免权力之争;最后,我们来学习如何正向地引导孩子。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力斗争

随着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育儿也成为了一件越来越复杂的事情。很多家长和孩子,错把放纵当成自由,把混乱当成民主。

事实上,自由也包含责任,我们只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拥有自由。这个规则,是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应该遵从。如果孩子享有所有的自由和权利,家长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孩子就会变成小霸王,父母却成了仆人。

想要解决这种现象,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并从中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孩子:挑战》: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五岁的杰米经常和妈妈发生冲突,不管妈妈让他做什么,他都要反抗,自己该做的事情,也一概拒绝。妈妈很头疼,自己明明已经给孩子树立了“做完事情再享乐”的榜样,但完全没有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杰米早就观察到,不论妈妈说什么,爸爸总是言听计从。因为害怕妈妈生气,爸爸总是忍让妥协,换取和平。杰米看出了妈妈在家中比较有地位,所以他模仿妈妈,用生气和愤怒来得到权力地位。

  • 其次,我们来看看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造成的权力之争。

当父母有了第一个孩子,三个人会发展出明确的“给予与接受”的行为模式。当二胎出生的时候,“小皇子”被废黜了,老大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他必须面对,并且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场。

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确立自己在家庭中所占的位置。他们会思考如何才能保障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何抢占父母的注意力,保障自己的地位。

  • 第三,我们来看一看孩子是如何对父母的行为做出反应的。

五岁的马戈和七岁的吉米总是给妈妈添乱,妈妈在时嚎啕大哭,撒泼耍赖。但是爸爸在家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得非常规矩。只要爸爸看一眼,他们就会乖乖去做自己的事情。

因为他们知道妈妈会对自己让步,而爸爸言出必行。孩子知道爸爸有底线,而妈妈没有底线。

第二部分:如何避免权力之争?

在上一部分,我们学到了,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导致权力之争。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引导孩子的发展了,而是说,我们要摒弃过时的、无效的态度和方法。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呢?

  • 首先,在某些关系到孩子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强力,借由体力优势来维持规则,但不参与权利之争。

例如:彼得重感冒,但外面下雪了,但妈妈不允许他出去玩。他自己穿上厚衣服往外跑,妈妈抱起他,平静地给他讲道理,他却大哭大闹。妈妈放下他,脱下他的棉衣,静静地站着,把住门,不再多说。吉米哭着冲回自己的房间,对妈妈说“我恨你”。妈妈不作回应,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放心地让彼得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看似是一场权力之争,但事实上,妈妈并没有参与权力之争。她知道孩子说的是气话,如果自己做出过激的反应,就会陷入与孩子的战争。

《孩子:挑战》: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 其次,在冲突发生的时候,退出冲突。孩子没了对手,没有了观众,也没有人可以让他逞威风,自然会消停下来。

举个例子,一个叫哈里的孩子,妈妈每天催他画画,画完赶紧睡觉。但哈里总是磨磨唧唧,一会儿假装蜡笔找不着了,一会儿又说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去客厅玩。哈里精力充沛,一直折磨到妈妈失去耐心,打了他一巴掌。爸爸吼他:“每晚都这么闹,赶紧上床。”

像这种情况,妈妈可以试着这么做:提前告诉哈里,八点该上床睡觉了,到了七点半,开始放水让他洗澡。到了八点,爸爸妈妈都抱抱他,亲亲他,说该睡觉了,晚安,做个好梦。这时候,哈里可能会闹,说自己还没有洗澡,但爸爸妈妈就假装已经睡着了。不管哈里怎么闹,父母就坚持不回应。直到他回到自己房间睡觉。

爸爸妈妈从战争中退出来了,这个战场就剩下哈里一个人,就不会有战争了。

  • 第三,离开战场。这个技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卫生间方法”,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可以躲在卫生间里冷静一下,撤出冲突的发生地。

例如:十个月大的孩子艾莉森,在地上乱爬,妈妈把她放到游戏床里,她抗议大哭,毫不买账,故意让自己摔倒,尖声大叫。妈妈平静地走进卫生间,十分钟出来时,艾莉森正在满意地玩着玩具球。

《孩子:挑战》: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第三部分:正向地引导孩子

在上一部分,我们已经讲过了如何避免权力之争。那么在避免权力之争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呢?

  • 首先,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们的行为。

例如,孩子吃饭前不洗手,应该怎么办?有时候,妈妈的道理说得太多了,孩子就会成为“妈妈的聋子”,这时候妈妈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告诉孩子:“如果你们不洗手,我会选择不和你们一起吃饭。”然后挪开盘子,食物只提供给洗了手的人。第二次,当孩子们又不洗手的时候,妈妈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这样,妈妈就不会被孩子们弄得头晕脑胀,孩子们也不会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

  • 其次,我们不要用赶苍蝇的语气跟孩子说话。随意的责骂,只会让孩子觉得,在你没大发雷霆之前,他都可以不用听话。

例如,花粉过敏的斯科特,总是懒得擦鼻涕,不停地吸鼻子。父亲总是忍不住努骂:“你不要吸鼻子了!”

他吸鼻子是为了让家人记住他和他的状况,但这种行为很可能成为一个坏习惯。爸爸不想看到这种坏习惯,所以用赶苍蝇的语气命令斯科特,但这样是没用的。其实父亲可以尝试这么做:在斯科特吸鼻子的时候,平静地叫一声他的名字,然后安静地看着他。

父亲可以通过沉默来影响孩子,孩子能迅速地感受到父亲的态度和意思。

  • 最后,我们要有不取悦孩子的勇气,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一个叫史蒂夫的孩子,父母离异。妈妈一直对史蒂夫有内疚感,希望尽可能地弥补孩子,结果,史蒂夫变成了一个不讲理的孩子,经常要新玩具,得不到就尖叫咒骂,甚至最后还用脚踢妈妈。

在这种孩子的世界里,妈妈就是奴仆,任由欺负,可以随意破坏规则。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孩子高兴,其实就走进了一个误区。这样会让家长越来越卑微,而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会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家长应当尊重自己说不的权利,维护规则,言出必行。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请求时,平静地说不,并且提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再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孩子会学会有目的、合理的做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