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鄉 村 集 市

好幾年沒趕過農村老家集市了,前些天有事回家順便趕了一趟,集市比從前擴大了很多,看到集市上熱鬧非凡的場面,心裡有了絲淡淡的喜悅。

每逢初七、十七、廿七是老家的集日。老家在稷山翟店鎮也算是個不小的村子。踏進北門口,便感到清新的歡愉。蘿蔔、白菜、土豆、小油菜、西紅柿……琳琅滿目的蔬菜和生活用品,擁擠的人流,東西街兩邊各式各樣的攤點,五光十色,令我興奮。穿梭在集裡,我那記憶的閥門被打開。

聽村裡上了年紀的人說,老家集市由來已久,每逢初三、十三、廿三為集日。集市場原先叫寺院,就在如今的紙廠那地兒,後來搬到村中央東西一條街,每逢集日,各色各樣的商販擺起了攤子,或是用簡易的小桌子擺上,或者乾脆就放在地上。集市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小販的叫賣聲、買者的還價聲、鄉鄰之間的問候聲、大人呼喚孩子聲……不絕於耳,把個鄉村集市渲染得熱熱鬧鬧。服裝鞋帽、瓜果蔬菜、豬牛羊肉……應有盡有。還有一些老家的特色美食,如老王熱鍋子,加了家鄉水的湯底,熬煮飄飛的香氣,只撲鼻子,引得半街人回首;金平燒醪糟酒氣輕柔,優雅純淨,給人以樸實純正的美感;德文油炸糕,色澤黃亮,蓬鬆虛軟,入口酥鬆香甜,味美可口;黃河涼粉攤,白色的涼粉看起來晶瑩剔透,吃起來口感滑滑的、嫩嫩的,如多放一點蒜泥、芥末、油辣椒,定會嘴裡吸溜,眼淚汪汪。看一看,這一家的豆腐是自己做的;瞅一瞅,那一家的土雞蛋是自家養的雞下的;自家樹上摘的棗子,自家地裡種的紅薯,樣樣東西都透著新鮮。

上世紀70年代,時興學大寨,整個河東鄉村集市因為某些原因停辦了。老家建了個商業大院(原供銷社分店),沒有集市的時候,鄉親們感到十分不便,那時生產隊分的糧食少,糴糧食的找不見糶糧食的,糶糧食的找不見糴糧食的,即使能碰見,也像做賊似的,鬼鬼祟祟躲到沒人的地方偷偷交易,只怕被工商局逮住。村裡人家裡來個親戚朋友的,還得專門到翟店街上買肉買菜,來回十幾里路,連陪親戚朋友說話的工夫都沒有。地裡種的菜吃不了,想賣賣不了,只好自產自銷,自種自吃,上頓蘿蔔,下頓還是蘿蔔,上頓白菜,下頓還是白菜,一天三頓飯一個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進入90年代,村裡想立集的消息傳得紛紛揚揚。聽說逢三集日被鄰村佔了,避開翟店逢四九日,裡望逢一六日,村裡挑了個逢七日。立集那天,村裡請來運城地區蒲劇團助陣,演了三天四個晚上,整個村子都沸騰了,舞臺下面擺燒醪糟攤的、炸油糕攤的、炒粉攤的,還有從四面八方趕來擺佈匹、日雜、五金、交電各種攤的,歡樂打破了多年沉寂的村落。男女老少歡快地說著、笑著湧向了大街,又聽到了久違的熱鬧聲了。這個說“咱村立集肯定行”,那個說“現在的人富裕了,買個東西都樂意圖個方便。”

立集那天,走上大街,只見賣菜的攤位擺了一長溜兒,黃瓜、茄子、土豆、冬瓜、大蔥……樣樣都齊全;水果攤位上,蘋果、梨、核桃、柿餅等等應有盡有;賣衣服的把衣服高高地掛在攤後的衣架上,五顏六色。還有那些賣廚房用品的,籠圈箅子,一應俱全。就如同積木一樣,把老家的集市填充得滿滿當當。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老頭,老太太三五成群地提著籃子,一撥又一撥地簇擁到集日的大街上,遇到熟悉的人,都不同地回應道“趕集哩”“買啥啊”“南頭的蘋果便宜”“北邊的茄子一毛錢一斤”……

其實,鄉村集市最熱鬧、紅火的時候還在臘月,臘月的集市是商品的海洋。為在集市上搶一地盤,天不明就有人起床。臨街店鋪也在門前支起了臨時的貨攤,擺滿各種貨……煺毛的豬頭、豬蹄,打著紫戳的豬肉,噴香的丸子,亮燦燦的白條雞……滿集呼啦啦地都是人,手上都提著東西,臉上洋溢著喜氣。孫家老太上街接幾張年畫,黃家老頭上街請人寫幾副春聯。小孩子嚷著要幾掛鞭炮。最招眼的是那些年輕俊俏的大嫂大嬸們,她們三五成群,東挑西選,不是攤主的貨不合心意,就是價格有了爭執,磨破兩片嘴唇,費上幾口唾沫,一番“唇槍舌劍”較量,攤主最後讓步“投降”。那些撿了便宜的大嫂大嬸們,一路嘰嘰呱呱瘋笑著奔向下一個攤點去了。

如今時過境遷,到集市上逛逛,糖葫蘆、油炸糕、核桃、棗兒都是我的最愛,別有情趣,鄉土鄉情鄉愁在寒冬裡散發著浮動的暗香。我在集市裡轉來轉去,尋尋覓覓,終於尋出一番夢影,一串鄉愁,尋找出幾分零落的情懷。看著鄉鄰們攤子上新鮮的白菜、紅薯、土豆、蘋果,我禁不住感慨萬千:可以說,傳統集市承載著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是鄉村文化的根與魂。今天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一些民俗被淡化和丟失了,但鄉情鄉愁沒有變,有滋有味的集市場景沒有變。每逢趕集,方圓十里八村的鄉民紛紛向集市湧來,有看的,有賣的,有買的,一派紅火熱鬧的景象。買不買不要緊,總得上集市上溜達溜達。這樣的溜達會帶給我們綿延一生的記憶。一路走來,靜靜品味,記憶中的很多東西都在悄悄改變著。

是啊!鄉村集市變了,規模變大了,產品變多了,檔次變高了,唯一不變的是深藏在心中的那一份鄉情。

□南崇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