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上游•夜雨丨聞聲而動,全民抗疫——一位重慶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記(8)

上游•夜雨丨聞聲而動,全民抗疫——一位重慶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記(8) - ​糜建國

聞聲而動,全民抗疫

——一位重慶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記(8)

糜建國

二十一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晴 重慶

據重慶官方發佈,2020年2月11日0-24時,新增16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505例;中國新增2015例,其中湖北新增1638例,全國累計確診44653例,死亡1113例。

從2月3日開始,到昨天11日,除去湖北以外,全國新增病例確診人數八連降!

真是一個好消息!希望繼續降下去!

在電腦桌上,每天陪伴我寫作的,除了顯示屏和手機、茶杯外,還有一盞檯燈。在臺燈圓形底盤面上,靜靜地躺著我的手錶和車鑰匙。

手錶很久沒有戴了,車鑰匙也很久沒動了。

時間,在我這裡像靜止了一樣。

但我明白,時光其實在走,只不過我沒有動。

外面很靜,沒有了以往那種城市獨有的喧囂,好似回到了岳父家。

但有一種聲音卻代替了城市的喧囂,告訴我,這個城市還活著,還存在:

“不出門、不串門、愛衛生、勤洗手!眾志成城,全民抗疫!”白天,小區外面公路上,社區工作人員開著電瓶車到處遊走著,車上的喇叭在不停地循環播放著,這也成了這段時間,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

為防控新冠疫情,今天國家移民局發佈了129個國家入境管制措施消息。

美國朋友P也特別發來信息告知,說今天日本也出臺了相關措施。其實,我認為,在目前非常情況下,只要沒有關閉救助通道,減少人員跨境流動有助於有效防控疫情,可以得到理解和支持。就像我們現在呆在家一樣,親戚朋友之間減少互動,放開來說,就是村與村之間、鄉與鄉之間、縣與縣之間、市與市之間、省與省之間,都減少流動。所以,國與國之間,也應該減少流動。

正如,愛沒有國界,疫情也沒有國界;抗擊疫情,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網上,看見火神山醫院一護士向去世母親鞠躬的消息,我幾度停下敲擊鍵盤的十指,不能繼續寫下去。

這名護士叫吳亞玲,她母親突發主動脈夾層破裂去世。

當在一線的她知道這個消息後,淚如雨下。今天上午,她母親的遺體火化,她用微信連通了家人,面向她家的方向,深深地三鞠躬!

作為一位女兒,在母親去世後,不在身邊,而以這樣特殊的方式,向逝去的母親表示悼念,其內心的傷悲和隱忍可想而知。對母親的千言萬語,都匯聚在三鞠躬裡。

吳亞玲的具體工作是監督每一名進入“紅區”的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服,協助他們做好防護。忍住悲痛的吳亞玲向家人說道:“我會在這裡把工作做好,完成好任務,抗擊疫情,不勝不歸!”

“自古忠孝兩難全!”在這個特殊時期,還有很多像她這樣的白衣戰士,為了抗擊疫情,把心中的那個“小家”,無情地割捨掉。

抗疫已經進行二十多天,輸入性病例減少,但家庭聚集性病例相對增加。

昨天,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因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感染,一家人,有六例被確診。

而這個廣泛摸排和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也是相當複雜:

年前,江北區的餘某與從武漢回來的同學一起吃火鍋、打麻將,幾天後,該同學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三天後,餘某到沙坪壩親戚家做客,並在親戚家住了四天。八天後,餘某被確診;親戚兩戶共9人被迅速隔離。在隔離期間沒有任何異常,但從餘某到親戚家玩算起,十四天隔離期滿,6名被確診。

可見,病毒是多麼狡猾,這種聚集性的傳染,是多麼厲害!

防火防盜,還需防朋友!

傳染病這事兒是這樣的:

100個人裡面80個人嚴防死守,18個人無所謂,2個人到處作死,這2個人就會通過18個人讓80個人努力白費。

親戚、朋友之間,不要串門,愛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

今天還接到新西蘭侄子的來電。

侄子是從事旅遊行業的,他談到,他們公司管理亞洲大地區老闆今天辭職了。不言而喻,疫情已經衝擊到了新西蘭旅遊業。侄子還說,很多景點,原本都是給中國遊客開放的,現在無人問津。相信像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遭遇。中國更不言說。

在這場衝擊中,旅遊業首當其衝,賓館、酒店服務、餐飲以及與之相關的後續產業鏈、供應鏈,也會受到相應的衝擊,甚至是斷崖式下跌。

當下燃眉之急,除了抗擊疫情之外,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措施,恢復生產,也成必然。特別是開通物流,尚屬重中之重。

今天,在前面提到的貴州做蔬菜的朋友,又打來電話,訴說拉貨的滿腹辛酸。

因為有幾個大棚需要更換材料,大前天,他在重慶購買了一批大棚鋼材,直到今天下午,才拉到蔬菜基地。按照往年的情況,蔬菜早已銷售完畢,第二季的蔬菜已經綠油油了。而今年因為遭遇疫情,連蔬菜的大棚都還沒有搭建好。

貨是安排重慶張師傅拉的。

按照這段時期相關部門的管控規定,張師傅需要先在地方上的交通平臺,填上相關資料,交通部門通過大數據,搜索這段時間他走了哪些地方,經過審核後,方才允許在路上跑。張師傅從大前天開始辦理手續,直到昨天才辦好。

拉大棚鋼材是在重慶一家工業園區拉。按照工業園區的規定,司機要進來,先要有健康證明,然後通過工廠向園區申請,經過園區審核通過後,上報轄區街道審批通過後,園區才同意進來裝貨。這個需要三天時間。廠家也在三天前,辦理好相關手續。

貴州和重慶屬於跨省。張師傅從早上六點前裝好一車貨,往貴州,在出重慶時,需要出示相關證明;在進入貴州時,也要出示相關證明。因為手續齊全,一路順利。

但在張師傅回重慶時,汽車沒有油了,需要加油。

他跑了很多個加油站,都不讓加。告知,必須出示相關證明,才能加。這一下,就把張師傅難住了。

最後,只有朋友自己前往轄區居委會、農業服務中心、鎮人民政府三個地方開出的鮮章證明,並親自送過去,張師傅才加了油。

層層關卡,一波三折!

其實,昨天下午,張師傅從村裡開車出來時,也遇到了麻煩,不準出村。最後也到鎮上、鄉上、村裡開了證明,到昨天晚上十二點過,才將車開到重慶。今天一大早五點過去裝貨,到現在,都快晚上十一點過了,還沒回到重慶。真是辛苦!

小時,父親常說,掙錢當針挑土,用錢如水衝沙!現在想來,何不如此!

張師傅春節回家過年後,被堵在老家,一直沒能出來。內心著急。

問他為什麼著急?他說,重慶買了套房子要付按揭款,兩個老的要養,娃兒讀書要錢,信用卡到期,水電氣也在催,一個多月沒一分錢收入,不著急才怪啊!

12345,這個電話,不知是哪家單位,每天下午六點左右,準時打過來!就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否從外地回來;二個是否發熱。電話中的女生,我一直沒有判斷出是電腦錄製還是真人,另外一個,口氣有些不友好、生硬,首先說是依法詢問,二個要求我用普通話回答。

重慶衛生健康委,每天的短信提醒也會發過來,不過今天內容有些微妙變化:

疾病流行期間,上下班儘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確需乘坐須全程佩戴口罩,儘量避免用手觸摸車上物品,不用手觸摸口鼻,與他人保持1米距離,打噴嚏請用手肘遮住口鼻。

何時,這些電話、短信,才不會收到呢!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8) - ​糜建国

二十二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晴 重慶

據重慶官方發佈,2020年2月12日0-24時,新增9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518例;中國新增15152例,其中湖北新增13332例,全國累計確診59804例,死亡1367例。

今天新增數據突然爆發,是因為對湖北省以及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病例診斷標準進行了區分,湖北省增加了“臨床診斷病例”分類,對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確定為臨床診斷病例,以便患者能及早按照確診病例相關要求接受規範治療,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另外,今天出來兩條消息,讓人振奮!

第一,軍隊派2600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截至目前,軍隊共派出3批次4000餘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第二,應勇任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任武漢市委書記。

調兵遣將!大戰在即!

“您好,我們需要對您進行體溫檢測。請配合!”

疫情當前,醫務人員,不僅僅出現在抗疫一線!

為了不漏一輛車,不漏一個人,在高速收費路口,車輛浩浩蕩蕩排起長龍,一些穿著白衣的醫務工作人員,他們揮動手臂,勾著頭、弓起身,不停地來回走動,像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出現在全國各地高速路口。

在測量體溫的同時,他們還要不停地詢問:請問從哪裡來?準備去哪裡?有沒有跟疫區人員接觸?身邊有沒有疫區人員?

今天在朋友圈裡,看見一位醫生朋友也在高速路口給過往乘客測量體溫,而朋友竟然發現工作人員中,還有她的母親,讓她又驚又喜。

我忍不住給她去了一個電話,剛好,她今天休息。朋友圈曬出的母女倆的合照,是昨天同事拍的。

母女倆穿著白大褂,白大褂外面套著色反光背心,戴著帽子、口罩、手套,站在高速出口,女左母右,把溫度槍高高舉舉,做成一個美麗的“心”型。

原來,和她一樣,她母親也是醫務工作者。這段時間因為工作太忙,很少和母親聯繫,雖然她們都在一家醫院上班,但所處的科室和住的地方不一樣,母女倆的行蹤,相互都不很清楚。今天你可能被調往那個出口支援,明天我可能調往這個進口支援。昨天,她們領導考慮到她這邊的車流量太大,就把她母親從另外收費站抽調過來了。

向母女倆致敬!

“從大年初五開始,在高速路口測量體溫,整整幹了二十天了啊!”她感嘆起來。

朋友告訴我,在大家眼中,測量體溫,舉起體溫槍,在額頭上滴的一聲,打一下,看看顯示的溫度低於37.3℃,就叫通過,很簡單。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一個簡單的動作,看似很輕巧,但如果我們要用很長時間,甚至是24個小時連續不斷地去重複,就像長時間舉起一根稻草一樣,不是那麼容易。最初幾天,晚上回到家,我的右手連舉起拿筷子都沒有力了!

她打起“稻草”的比方,一下子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情景。

小時候,住在村西邊的樹娃兒誇耀自己力氣有多大,我們就和他打賭,說舉一根稻草從村裡出發,走到對面唐家大院子,就算贏,我們就算輸。結果呢,他高高地舉起一根稻草,非常自信地向唐家大院子走去。可惜的是,還沒有走過三根田坎,他就雙臂酥軟,舉不動,滿臉無奈,自動認輸了。

我突然就明白了她的比喻。

“除了身體吃得消外,還需要毅力和信念!”她補充道。

朋友是一個高高大大的女孩子,身體好,我想起她的樣子。

由於量測體溫是在戶外,這幾天天氣惡劣,特別到了深夜,氣溫在零下幾度,又是在寒風中,有的同事的臉被寒風吹出了刀口子,一下子老了好幾歲;有的同事的手被凍紅腫了,連握溫度槍都握不穩;有的同事年齡比較大,由於長期的站立,導致頸椎奇痛無比。如果遇上下雨,就更加惱火······

吃飯呢?我關心地問道。

至於吃飯,經常是熱一頓、冷一頓。

在路旁,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帳篷,吃飯就在帳篷裡。剛剛把泡麵泡好,車子又來了,甚至是源源不斷地來,再抽空擋去吃,泡麵早已涼了。很多時候,乾脆不吃,餓著肚子,堅持到下班。

“感冒了嗎?”電話中,她的嗓子嘶啞,我忍不住問道。

朋友說,每次測量,除了叫司機乘客配合外,還要問詢乘客,提醒他們注意一些事項。高速路口,車輛又多,聲音嘈雜,說話小聲了,乘客們聽不見,他們回答什麼,我們也聽不清,有時要探出半個身子進入車裡,重複好多遍。有時憋著一口氣猛地捶一陣自己的胸口,才又能接著繼續說下去······沒時間上廁所,又怕喝水,時間久了,喉嚨乾澀發疼,都懷疑自己被病毒感染了!

“真的怕不怕呢?和乘客們挨那麼近?”我擔心地問道。

“我是一名醫護人員,關鍵時刻豈能退縮?我媽都上了,我還怕什麼?”說完,她又補充道:“只要不漏掉一個發熱的,守住了疫情的第一道屏障,也值得!”

“不過,就是晚上回去,娃兒竟然不認識我了。天天戴口罩,勒痕太深了!”

“另外,這段時間,風也吹得太厲害了!可惜了我的臉!”朋友是一位大美女,在掛電話前,還是忍不住向我訴起苦來。

中午五弟來電,說起他廠子開不到工的事情。

現在要想開工,先要填報“復產復工職工防控情況排查表”,特別是職工情況表格一欄,極其詳盡,對職工家庭人員的身份證、電話號碼、年齡需要填報外,對家庭成員14天活動軌跡也需要詳細的敘述。另外,還應按照相關要求,去準備一些設施和設備。比如口罩、帽子、手套等必備外,廠子還要準備相關的宣傳標語,樹立醒目的標識牌,購買溫度槍,殺毒藥液和殺毒噴霧器,甚至員工吃飯的桌子、位置等,都要重新配置、規劃。五弟說太複雜了,我看到半路上,也覺得腦殼痛。

從表格上看出,地方轄區,擔心企業復工出現問題,為了避責而有意識地設置了一些高門檻。有的企業掐指一算,其他不說,就是口罩一項,一天的花費就不少。

五弟還談到孩子在家上網課一事。

抗疫時期,不能耽誤孩子學習。

學校不能開學,學生們就在家通過網上上課。

“網課”,也成了流行詞。

對高中生,或者大學生來說,孩子大了,自我約束能力強些,上網課相對影響小;對於中小學生而言,玩耍是孩子的天分,從過年到現在,一直關在家中,這對孩子的身心和健康,都有影響;另外,離開老師的管束,關在家裡上網課,一方面長時間盯在手機或者電腦上,對孩子的眼睛視力有影響外,另一方面,對孩子自我約束能力,也是一個考驗。

不過,這就要看家長的管理和協調能力了。管得好,大人孩子一起學習,增加交流機會,從而也增加與孩子的感情;相反地,家裡還有可能成為家長和孩子鬥智鬥勇的一個“戰場”。所以,作為父母在這個疫情期間,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因為上網課,對於那些山裡、僻遠鄉鎮的孩子,沒有相關的硬件,不能看直播,或者說孩子們不適應看直播,老師就只有通過微信和小程序來佈置、批改作業。有的學校只有等到疫情結束開學後,通過後期補課等,來完成教學任務。這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不容易!

對於家裡沒有網絡的,網上出現很多視頻爆紅。

在湖北長陽山區的一位媽媽,女兒每天要上網課,但因住在山裡,家附近信號不好。她發現村口的開闊地信號好,於是她用塑料薄膜和竹條搭了個簡易帳篷。女兒坐在帳篷裡上課,不僅可以避免風吹日曬,光線也特別好。帳篷在村口,難免有人來人往,這個塑料膜還能起到防護作用,真是個心靈手巧的媽媽。

南陽一名高三學生,他叫小通,是班裡的學霸。家裡沒聯網,無法上課。小通跟鄰居商量,借用鄰居家的WiFi。經過試驗,他發現在樓頂的信號最好。於是他每天都帶上凳子,拿著手機,在冬日料峭的頂樓上課。

古有匡衡鑿壁偷光,今有小通樓上借網!值得點贊!

晚上,我們做了一缽青菜。

一定要青菜,葉子很大那種,而不是其他蔬菜。

選嫩綠的青菜葉子,抹下來,只要葉子,不要青菜的梗,洗淨,然後燒開水,放在水裡焯一下,撈出,放進冷水中漂幾分鐘,再撈出,切細,擠出苦水,抖散。鍋裡倒入混合油,下刀口海椒、薑片、蒜粒、花椒,大火炒香,倒進青菜,繼續大火爆炒。一份青菜缽上桌,清香四溢,大米飯,果斷多吃兩碗!

小時候,每家每戶,也都會做這道菜,來人來客,做;不來人來客,還做。這道菜,既可以下酒,也可以下飯,老少皆宜,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道霸王菜。

離開故鄉很多年了,但每次回老家上墳或者是走人戶,隨便下路到哪個小鄉小鎮,街上的小館子都有這道菜,也成了我的必點菜。

我明白,對於我們這些身體擱淺在城市、靈魂卻遊蕩在故鄉的人來說,忘不了這道菜,是因為那心中的鄉愁在滋生、蔓延,隨著時光的慢慢流逝,年歲的增長,鄉愁愈加濃烈······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8) - ​糜建国

(糜建國,南岸區居民,重慶南風愛心助學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