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下的機遇,活雷鋒中石化真的會賣菜嗎?

疫情下的機遇,活雷鋒中石化真的會賣菜嗎?

疫情讓中石化想出個鏡,或者進一步說,也許中石化想順手牽羊,賺點小錢圖個樂呵。如果你當真以為中石化想認真賣菜,那你就太不瞭解這個位於世界五百強第二把交椅的大佬了。

01 中石跨界?別逗了!

日前,有標題黨的文章說:中石化賣菜,一出手就成了生鮮“巨頭”。看到這樣的文章,估計中石化在暗中冷笑了,小樣,大哥賣啥都會成為巨頭。


疫情下的機遇,活雷鋒中石化真的會賣菜嗎?

報道說,中國石化北京石油已經在340座加油站開通了“安心買菜”業務,“不下車,不開窗;三天量,一整箱,一鍵送到後備箱”,99元包攬一家三口3天生活所需。

文章進一步言之鑿鑿地說,這兩年,中石化屢次出手,化身跨界狂魔——先是推出易捷咖啡,攪局咖啡市場,一出手就在門店數上超過了瑞幸;後是上線賣菜業務,一舉進軍生鮮行業。當那些行業巨頭拼得死去活來時,卻不想真正的大佬正在默不作聲地攻城掠地。

不明就裡的小弟們估計一片惶恐,這躺著都能掙錢的中字頭大哥,何苦為難這幫摸爬滾打掙點辛苦錢的小朋友?

但細究,所謂的中石化化身跨界狂魔,完全是誇大其詞,經不起推敲。

據公佈的數據,到去年底,中石化自營加油站數量在全國已經達到2.8萬座。如果每座加油站配一個名叫易捷便利的小超市,那也有數萬個。

但是,幾乎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加油站的小超市只是附加的零頭業務,裡面主要售賣一些水,飲料和麵包餅乾之類。

如果在這樣的便利店買咖啡,估計一瞬間鋪開規模會很大,但是真正會買的人,應該寥寥無幾。這樣的便利店畢竟不是專業賣咖啡的,咖啡的品質、口感肯定比不上瑞幸。所以即使門店數量高於瑞幸,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款叫易捷咖啡的,估計少之又少。

02 大佬真心想賣菜嗎?


疫情期間,在加油站賣菜,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加油必須到加油站,這無法配送上門。而在加油站順便推銷成套包裝好的蔬菜,也確實是司機朋友們有可能進行選擇的消費場景。

畢竟,在這個非常時期,菜場和超市是能不去就不去。既有油站可以買菜,何必額外增加接觸更多人群的風險機會呢。

所以,在疫情期間,中石化在油站的便利店推出買菜行為,是一件好事。中石化做了一次雷鋒,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當然,自己也可以稍微掙一些零花錢。

根據中石化2019年年中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達人民幣1.50萬億元,經營規模保持增長。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2019年上半年營業利潤人民幣49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313億元。

財富中文網公佈的2019年世界500強排名,中石化排名世界第2,僅次於沃爾瑪。營業收入4146.49億美元,利潤是58.45億元。如此規模,簡直就是一個巨無霸式的龐然大物。

中石化會一直賣菜賣下去嗎?我堅信肯定不會。原因有三點:

第一、中石化的規模和盈利能力,不屑於,或者不值得掙賣菜的這份辛苦錢。對中石化來說,如果賣菜的話,投資回報率太低了;

第二、生鮮銷售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對快速的週轉、特殊要求的倉儲,從總倉到分倉的物流配送是一件很複雜的工程,而且生鮮商品在週轉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有大量的變質、不新鮮,造成損耗,中石化非常不擅長;

第三,從人員、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中石化在賣菜這件事情上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源來幹,非常不划算,隔行如隔山,中石化既有的這些人力資源和硬件設施資源跟買菜完全不配套。

所以,什麼“一出手就成了生鮮巨頭”,完全是標題黨瞎咋呼。

03 生鮮品類的市場規模和毛利水平


在國內零售品類中,生鮮零售增速將逐漸超過食品大類增速,國內家庭對生鮮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每月採購快速消費品的頻率為20次,而生鮮消費的頻次高達30次。

近年來,伴隨著消費升級和新興購買渠道出現,生鮮市場成為超市的重要流量入口,在食品大類總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生鮮品類增速保持在10%左右。

傳統農貿市場的生鮮銷售逐漸被新興零售超市所替代,超市生鮮銷售渠道逐漸穩定。

2018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增長至1.91萬億,2019年突破兩萬億元。線上市場滲透率到2021年將達到21.7%。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生鮮未來市場可提升空間巨大。

雖然市場規模巨大,增長率也非常誘人,但是,生鮮品類的毛利率卻是比較低的。

在生鮮品類當中,蔬菜是顧客基本需求的商品,價格非常透明而且對顧客來說是高度價格敏感型的商品。即使在有自採優勢的保障下,蔬菜品類的營運毛利依然只能保持在15%左右。而且約定俗成的規矩是,蔬菜商品去掉損耗後最高加價率不應超過50%。

除了海鮮、進口水果,有機蔬菜等高檔生鮮品種之外,一般性生鮮品類毛利率並不誘人。


疫情下的機遇,活雷鋒中石化真的會賣菜嗎?

04 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生鮮


2015年3月份,第一家盒馬鮮生在上海開業。這是一個線上線下的新零售實驗品。盒馬的門店是對線下超市業態的完全重構:盒馬是超市,是餐飲店,也是菜市場,但這樣的描述似乎又都不準確。消費者可到店購買,也可以在盒馬App下單。

盒馬鮮生開創了生鮮零售新物種的初始之路。

此後兩年內,一眾零售企業紛紛撲進生鮮市場,開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生鮮零售新物種。從永輝到蘇寧,從順豐到京東。

在去年,為了配合生鮮類商品對客戶的貼身服務,前置倉的概念火了很久。何為前置倉?就是把生鮮的倉儲進一步滲透到更加密集的範圍裡面,圍繞著社區這一高頻消費的區域設置中小規模的倉儲,以能夠更快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

為了做生鮮,各位老法師可確實是費盡了心思。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許多人看不明白,賣菜能掙多少錢,利潤率能有多高,為什麼這些零售行業的老法師和新達人都這麼熱衷於撲上去?

生鮮的最大秘密在於“流量”!有人說,21世紀什麼最貴?流量最貴!

什麼是流量?說白了就是顧客進來的頻次。對線上來說,可能是用戶打開這個APP,或者瀏覽其中個人號(包括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等等)的頻次和時長。

對比兩款APP,我們會發現,打開微信的頻次要遠遠高於打開支付寶的頻次,這就成就了微信幾乎無所不能。在微信的基礎上可以做支付,可以做短視頻,可以附加各種各樣的小程序。微信霸主的魅力,就是在於它擁有超級的流量。

線下的道理是一樣。生鮮品類是人們日常消費當中頻次最高的,一日三餐,蔬菜水果幾乎天天要買。如果把生鮮銷售的線上和線下一體化打通,那麼無論對於線下的門店還是對於線上的生鮮銷售APP來說,都擁有了巨大的流量。

一款線上的生鮮APP,如果它擁有五百萬的忠實顧客,那麼它的日活用戶可能會是乘以數倍的增長。

只要有了流量,那就可以實現商業化的目的——盈利。所以互聯網世界的商業邏輯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即使賣菜不掙錢,但是當抓著大把的用戶而且他們是高粘性高頻次,就可以通過廣告掙錢,可以向別的產品輸送流量,也可以通過相關聯的高毛利產品掙錢。

只要擁有了流量,可以想像的空間就會變得足夠大。

05 結束語:中石化的機敏值得學習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京東和淘寶。在此次疫情期間,同樣有很多的企業求新求變,劍走偏鋒。

比如說,傢俱行業的零售巨頭紅星美凱龍迅速調整策略,從原來的線下商場賣產品轉變為到線上向用戶提供家居家裝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甚至不排除其在後期線上線下打通,構建全新的家居零售新物種。

中石化真心想打賣菜的主意,我覺得可信度不大。但是這次的事件營銷,在疫情期間,中石化迅速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源,深入洞察到消費需求,重建新的消費場景,順帶賣菜,這樣的機敏和智慧,值得很多企業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