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随县弥陀寺史考

随县弥陀寺史考

随县弥陀寺位于唐县镇东街双丰岗

随县弥陀寺相传为千年古刹,历史悠久,原址位于唐县镇镇区内,毁于1951年。现址位于唐县镇镇东双丰岗,于2002年新建,2007年扩建,该寺占地十余亩,寺内设天王殿、大雄宝殿、送子观音殿、城隍殿、财神殿、三圣殿、客堂等,禅房十余间。现有出家僧侣二人,常住居士六人。现任住持为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禅系第十七代心谛法师。

随县弥陀寺虽为古刹,但史书史志鲜有记载,其始建时代则未有定说。据考证,宗教信仰在唐县镇辖区内的历史比较早。随县弥陀寺院内发现清朝道光年间遗留《戏楼碑记》残碑,刻有阳文:“……弥陀寺为镇东千年古刹,庙前有楼……”,从重修碑记的时间上推断,弥陀寺始建年代最晚要追溯至唐长庆元年(821年),或者唐朝以前。

随县弥陀寺史考

清朝道光年间戏楼残碑

史料记载,南朝初,随州一带已有佛教庙宇建筑。隋朝建立后,一改北周武帝废佛的政策,推行佛教治国。隋文帝以随州等重要州为立寺建塔始起之地,崇尚“我兴由佛”,要佛“替国行道”,反映出当时随州在隋朝立国、兴佛中的特殊地位。

在古文明方面,唐县镇有着众多的珍贵古遗址和民间传说,其中就包括镇区内的弥陀寺。经走访当地八十岁以上老人及寺庙居士口头相传,我们初步整理出弥陀寺始建规模及历史。

随县弥陀寺史考

随县弥陀寺山门

弥陀寺原址始建于唐县镇镇区以东靠近北门处,面积一百二十余亩,建有大殿四座,大殿四壁绘有精美壁画,寺内藏有诸多古籍善本和经书。两边分别设有殿堂,房宇百余间。庙前有两个对台戏楼,高大雄阔。广场亦大,可容万余人。据说,寺院属皇家官方寺院,每年都有皇封待遇。

寺院前殿明三暗五,供奉弥勒佛、文殊、普贤及各座青狮白象。中殿明三暗五,供奉释迦摩尼佛、药师佛、弥陀佛及坐下四大金刚顶立。后殿明三暗五,供奉李老君。最后殿供奉孔圣人,附有胡氏家谱堂。

在中殿东壁建有一所靠山庙,靠山庙院内坵上有玉石碑一座,两廊分别有观音殿、关公殿、祖师殿、伽蓝殿、禅堂、寮房、方丈室、藏经阁,经书院等,以及僧侣禅房。

钟、鼓二楼分东西设立。广场上供有会香,方便居士绕佛念佛之用,还建有景观花台和养放生池。

寺院僧侣人数最多时达百余十人,香火兴旺时开旗放戒,设立戒堂、讲经堂,召引远近僧人来此参学皈依受戒,听经闻法,精修法道。

随县弥陀寺史考

大雄宝殿

随县弥陀寺在始建后各代有兴有废,存在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扩建。到清末时期已经处于衰败的境地,死气沉沉,缺乏生气。

1937年,弥陀寺改设唐县镇国民小学,校名为“唐侯乡中心小学”,设4个教学班,有学生170余人。当时,寺庙僧侣移至后殿胡氏家谱堂生活。同年,弥陀寺遭日本飞机轰炸一次。1938年4月,日本飞机又轰炸一次,当时死亡僧人和百姓子弟四十多人,其中七个家庭的独子被害。1940年冬,日军沿随枣走廊,占领唐县镇。1943年弥陀寺复修一次。1944年8月,日军将炸弹丢在唐县镇国民小学内,炸死无辜学生三十六名,重轻伤多人。1947年冬月初五,十纵队在地方党委组织的配合下,解放了唐镇,翌日,在弥陀寺(唐县镇小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唐县镇区民主政府。1951年2月11日,唐县镇在弥陀寺广场组织全区各小乡大型文艺汇演,欢庆解放,观众达数万人。同年,唐县镇开展推翻神权族权,拆祠毁庙,弥陀寺僧人还俗,至此寺院终绝。弥陀寺原址至今仍设立为唐县镇中心小学。

随县弥陀寺史考

弥陀寺一角

2001年,由桐柏山白云禅系演新禅师及张运珍、李泽元、胡仕涛、陈纯华、邓秀珍、刘厚芳、王福寿等佛教居士为首牵头,多方奔走化缘,呼吁重建弥陀寺,得到镇政府大力支持。2002年,镇政府重新规划选址,在镇东双丰岗原关王庙旧址上新修弥陀寺,为信仰佛教信徒提供活动场所。2007年扩大规模,同年12月17日弥陀寺举行天王殿落成暨开光法会,时任住持为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禅系第十六代演新禅师。弥陀寺是建国后唐县镇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每月的初一、十五(农历)寺庙香客络绎不绝。

2014年,演新禅师的弟子心谛法师接任随县弥陀寺住持,履行建寺安僧、爱国宣教使命。心谛法师为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禅系第十七代弟子,自幼受佛法熏染,他8岁出家,随师父演新禅师先后在随县弥陀寺、河南光山县朝阳寺修习佛法,造诣修为颇高。2012年,心谛法师于深圳弘法寺、尼泊尔中华寺受具足戒。心谛法师现任随州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随县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谛法师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发出的《汉传寺佛教庙管理试行办法》和僧人居士共住规约,结合弥陀寺的实际情况讨论制定了《僧人守则》《寺院管理制度》《上殿佛事制度》《财务制度》《治安制度》《安全消防制度》等,由于心谛法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故寺中僧众多遵守寺规,奉行律制,潜心学习佛法,寺内呈现出佛修并重,海众乐道的良好寺风。

随县弥陀寺史考

天王殿

另有一说,随县弥陀寺应始建于汉代。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明帝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汉明帝给他的异母兄弟楚王刘英写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成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起源的最早官方资料。这至少说明,“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是可信的。如此说来,“白马驮经”可以看做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民间有了广泛基础之后走进皇家。准确地说,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家皇家寺院。但据资料显示和后来实地考察发现,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均有寺院早于白马寺的记载,都号称为中国最早佛寺,而江苏也认为阿育王寺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

随县弥陀寺史考

弥陀寺一角

随县弥陀寺始建于汉代一说,是依据其寺庙所在地唐县镇的历史而来。

唐县镇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时,曾建立过唐国,唐县镇老街区即是唐国都城。秦后,先后为㵐西县、安阳县、随州分州判、唐候乡等行政机构所在地。但有文字可查的关于唐县镇这一名称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明清时期,唐县镇已发展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官方驿站。故在民间唐县镇还有一古名称,叫白马驿,位于随北,号楚北,亦荆襄之称。

据《唐县镇志》记载,唐县镇自汉朝修建了土城,周围已扩展为七里0三分,西至大河,其它三方水濠环绕,分别建有六个大小城门楼,主街一长道建有三个过街楼,十条巷子,名称各别,气势精祥。街内分有油坊巷、新街巷、义学巷、粉房巷、小巷子、牌坊巷、叶家巷、井巷子、苏家巷、弥陀寺巷十条巷子街。可见汉代弥陀寺已出现在唐镇古城内。据说,在这座古老悠久的寺院护佑下,唐县镇出现了许多达官贵人、能工巧匠、高等院士,确实是很有灵气的一座寺院。明清时,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在唐县镇诞生,商贸发达。

个人认为,随县弥陀寺始建于汉代一说,无史料和实物支撑,不足为信,需寻找挖掘扎实史料为证。倒是弥陀寺法脉传承值得一提。

随县弥陀寺史考

唐县镇古城图

从弥陀寺近期两任住持演新、心谛师承溯源,为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禅系,奉端德为开山祖师。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临济宗四十一世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四川省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号华光)云游至桐柏山传入。端德由自己名号起始,嗣演名、号派各32字。名派: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号派:华慧海云,德法普浩,真如性体,清净妙道,心含宝月,朗然洁皎,灵山一脉,古今光耀。

后有学者张倩为白云禅系法脉追踪发现,端德祖师在德昌是曹洞宗法脉,其禅法思想在桐柏山转变为临济宗,实乃一谜,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随县弥陀寺史考

三圣殿

【作者】

洪帮主,原名李洪坤,系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

1、《随州志》清.同治版

2、《唐县镇志》2012年版

3、《白云禅系研究》张倩著

4、《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湖北省中国历史学会、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编

5、《随史钩沉》胡立志著

6、《湖北省随县地名志》1984年版

7、《随州文化简史》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编

8、《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著

9、《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

10、《隋唐佛教》郭朋著

【鸣谢】

龚凤鸣 湖北省作家、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雪小梅 随州文艺主编

心谛法师 随县弥陀寺住持

张运珍 随县弥陀寺居士

姜慧远 原唐县镇城隍庙居士2001年口传手记遗本

随县弥陀寺史考

城隍殿

随县弥陀寺史考

财神殿

随县弥陀寺史考

娘娘殿

随县弥陀寺史考

客堂

随县弥陀寺史考

晨钟

随县弥陀寺史考

暮鼓

随县弥陀寺史考

住持心谛法师

随县弥陀寺史考

心谛法师系桐柏山临济宗白云禅系十七代

随县弥陀寺史考

佛事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