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孔子世家譜

孔子世家譜


《孔子世家譜》以孔子為一世祖,傳承二千五百餘年,共八十餘代。它以其延續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體例之備、保存之全,堪稱存世譜牒之冠,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

一、家族史、家譜著述源流

第一部關於孔氏族史,可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上朔族源,歷述孔子之後十餘世,名字、世系、享年、官職鑿然有序。

其後有晉代《孔氏譜》(佚),是書,文廷武、秦榮光《補晉志》有錄著。

唐代黃恭之著有《孔子系葉傳》(佚),是書,《唐藝文志》有著錄;佚名撰《孔氏家傳》五卷(佚),是書,《隋書》有著錄。

宋代有《孔子家譜》一卷(佚),是書,《通志﹒藝文略》著錄不題作者名氏;孔宗翰撰《闕里世系》一卷(佚),是書,《中興館閣書目﹒譜牒類》作《闕里譜系》,孔繼汾《闕里文獻考》作《孔子氏家譜》,《郡齋讀書志》《山東通志》《兗州府志》《曲阜縣志》等皆著錄;孔傳撰《孔氏祖庭雜記》《東家雜記》,今存;孔端朝續修《孔氏族譜》(佚),止於四十九代;孔應得續修《孔氏族譜》(佚),是書,《闕里文獻考》有著錄,原題《孔子世家譜》(下同)。

金代有孔環續修《孔氏族譜》(佚),是書,《闕里文獻考》有記,另著有《祖庭廣記》(佚),是書,孫德謙《金藝文略﹒史部﹒譜牒類》有著錄;孔元措續修《孔氏族譜》(佚),是書,見《闕里文獻考﹒孔氏著述》,另著有《孔氏祖庭廣記》;孔璪著有《續祖庭廣記》(佚),是書,《曲阜縣志》《闕里文獻考》有記。

元代有孔鼒續修《孔氏族譜》,是書,見《闕里文獻考﹒孔氏著述》;孔元祚著有《孔氏實錄》十四卷(殘,現存一、二、六、七、八卷);孔涇《續修孔氏族譜》,是書,見《闕里文獻考﹒孔氏著述》;孔淑撰《闕里世系》(佚),是書,《山東通志》《曲阜縣志》有著錄,明版《孔氏族譜》載有“五十三代秘書朝城宰《闕里世系圖題辭》”為此書序文;孔文升撰《闕里譜系》四卷(佚),是書,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有著錄;孔濤撰《闕里譜系》一卷(佚),明版《孔氏族譜》載有其自序舊文;孔思晦《孔氏世系》刻石,載孔子至四十二代大宗世系名、字、官職及襲封。

明代有孔承懿撰《孔氏新譜》(佚),是書,《山東通志》《曲阜縣志》有著錄;佚名撰《孔氏宗譜》成化刻本,是書,詳細記述自孔子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各朝帝王對孔氏子孫的的賞封,現存於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弘治二年(1481年)有孔弘乾重修付梓《孔氏譜系》(佚);佚名撰《闕里孔氏宗譜》弘治刻本,記事至明弘治間,現存於上海圖書館;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孔弘顒主撰《孔氏族譜》八卷,現殘存三卷。

清順治九年(1652年),衍聖公孔興燮撰修《孔子世家宗譜》二十三卷(佚),是書,孔繼汾《闕里文獻考》有記;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孔尚任等編次《孔子世家譜》二十四卷,成於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卷首收錄新舊序文九篇,次為《總論》《考》《辨》,再次有《修譜榜示》《修譜條例》《刊譜字數》《各戶捐輸》等,今存北京圖書館;乾隆九年(1744年)衍聖公孔昭煥依例修譜,由孔繼汾等編次、體例與康熙譜略同。譜成後,因原本中未盡避諱,觸犯甚多,又於乾隆四十七年由衍聖公府札付各戶將原本收回改刊。此後甲子年均未依例大修,只有零星支譜續修,直至民國。

民國十七年(1928年),孔氏族人倡修合族大譜,十九年在孔廟開館,由孔德成任總裁,孔廣彬等十三人編次,參加人員有六十六人,全譜成於民國廿六年十一月,歷時七年而成。

二、歷史上的家譜續修簡述

最初的孔氏家譜,只是以抄本傳世,記載世襲奉祀的宗子名字,不及旁系。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官居朝議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深感個別抄本易於散失,而且每代僅錄一人,使家族中許多賢達之士未能載入史冊,年代久遠後必被湮沒,決定廣收資料,創修孔氏族譜。他將本族嫡系及支庶一併收入,正式鏤版印刷,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刊印族譜。孔宗翰之後的四百年間,宋、金、元歷朝更替,屢值兵燹戰亂,其間孔氏譜牒雖曾進行過重修,但沒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組織重修並付印。這次重修的族譜接受以往瀕於失傳的教訓,特對修譜之事作了規定:族譜“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為期”。但受歷史條件限制,孔氏家譜只大修了四次,分別在明代天啟年間、清代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和民國年間。另外,清代流寓全國各地孔氏支派也按期自修家譜,但必報衍聖公府備案。如此一來,凡屬孔裔不論散居何地,只要能查考的,一律載明屬於何戶何支,清晰明確,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三、皇帝頒賜行輩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自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訂定行輩,同輩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輩字。至明太祖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天啟年間,衍聖公孔胤植報請皇帝奏準,後續十個輩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清同治十年(1863年),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輩,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1919年),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二十輩,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衍聖公府還專門頒佈了《孔氏行輩告示》:“……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

四、第五次《孔子世家譜》續修

新中國成立後,孔氏後裔對孔氏家譜的續修情況格外重視,發起了歷史上的第五次大的家譜續修。此次續修經時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的谷牧先生同意,經流寓臺北的特任大成至聖奉祀官孔德成首肯,委託其從堂弟孔德墉,於1996年發起,歷經十餘年。共蒐集一百四十多萬孔子後裔資料,再合民國譜所錄後裔,新譜的總人數約計達二百萬,約兩千餘萬字。全譜由孔德墉任主編,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編纂,共分卷首和四集:初集為始祖孔子至分六十戶;二集為四十二代孔仁玉之後外遷支派;三集為孔仁玉之前外遷支派;四集為待考支;五集為海外支,共八十冊,於2009年9月完成了新版《孔子世家譜》的出版工作。該譜將續修前家譜記錄在案的孔子後裔代數向後延續至八十三代,同時突破舊制,女性、少數民族後裔、外籍孔子後裔均被首次錄入家譜。它與歷代正史、曲阜地方誌構成孔子及孔子後裔歷史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不但對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孔子後裔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也有積極的意義。


孔子世家譜

劉巖,男,1962年出生于山東曲阜。彭門創作室導師,文博專家、現供職於孔子博物館。主要從事曲阜地域考古發掘、孔府檔案整理、文物保護及孔子與曲阜、儒家思想發展史等文化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