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A股的救星,來了?


A股的救星,來了?

■文|財主家的餘糧

大週六的,深交所發重磅信息了。

12月7日,中國兩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發佈了《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期權試點交易規則》的通知。

A股的救星,來了?

啥意思呢?


就是說,中國資本市場準備開展股票期權的交易了。

這可是個大事!很多人不理解,期權是個什麼玩意兒,股票期權又是個什麼玩意兒,為什麼我說期權的開通對於股市算是個重磅消息?


「期權到底是什麼?」


金融行業的很多名詞,隔行如隔山,有個笑話很能說明問題。

話說某妹子就讀美帝某大學,選課的時候,她發現有一門課程叫《選擇與未來》,她果斷選了這門課,希望可以學習一些人生哲學。後來去上課了,聽來聽去不知所云,無奈之下,去請教學長,學長低頭一看,妹子的課本上赫然印著《Options and Futures》。

期貨的英文單詞是Futures,而期權就是Options。

A股的救星,來了?


期權,顧名思義,就是“有期限的權利”,是未來一定期限內(比方1個月)以某個價格買入或賣出某種標的資產(股票、商品、貨幣……)的權利。

與期貨不同的是,期權的購買完成之後,購買方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而賣出方則因為收到期權金,必須按照合約執行。

打個比方,《西遊記》裡的豬八戒,答應高老爺在高老莊免費幹3年農活,以此換來和白富美的高小姐結婚的權利。

注意,這是個權利而不是義務,如果高小姐脾氣太差或者豬八戒本人另有新歡,他可以拒絕與高小姐結婚,但高老爺事先說好了,不管你結婚不結婚,三年幹活的工錢不退哈!

這個婚約,就是期權合約,而豬八戒三年的工錢,就是期權的權利金。


「從“投機”到規範」


按照標的物的不同,期權合約可分為五種:

商品期權、股指期權、股票期權、外匯期權、利率期權。

現代期權合約的最早應用,是在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事件。為了減小風險,許多鬱金香批發商從鬱金香種植者那裡預付少量定金,約定將來某個日期以某種價格購買鬱金香的權利。這個定金是不退還的,如果到交貨時間鬱金香價格跌破約定的價格,那麼批發商可以放棄購買。

到了18世紀,在工業革命和運輸貿易的刺激下,歐洲出現了有組織的期權交易,標的物則以農產品為主。而以證券為標的物的期權交易一度被認為是純粹的投機而遭到反對。

1791年,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成立,隨著股票交易的火熱,股票期權場外交易也很快流行起來。由於當時不存在期權的中心交易市場,買賣依靠那些為期權的買家或賣家尋找對手方的經紀商而得以運行,於是美國出現了場外的股票期權交易,併成立了期權經紀商與自營商協會(The Put and Call Brokers and Dealers Association)。

可以想象的是,因為每一種商品或股票都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到期時間和執行價格的不同,每個期權合約都互不相同且異常複雜。在不能實施網絡撮合競價交易的情況下,買賣雙方為達成交易價格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這大大限制了期權交易的市場規模。

A股的救星,來了?


1920年代末,美國股市泡沫泛起。當時大量的股市操縱都是通過期權來完成,他們利用公眾對於股票期權交易和定價的不熟悉,肆意操縱股市。在股市泡沫崩潰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成立,因股票期權的投機屬性極強,美國一度打算取締期權交易。

二戰之後,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嚴格監管之下,全球金融市場都發展緩慢。到了1970年代初期,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需要拓展業務,於是成立期權交易所的事兒被提上日程。

1973年,在CBOT的一間吸菸室裡,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成立。

幾乎是在CBOE成立的同時,在一篇公開論文裡,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提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B-S OPM),解決了不分紅股票的期權定價問題。也幾乎是在同時,Robert C. Merton在另外一家金融刊物上發表了類似的公式,並且將這一定價模型給擴展到了其他金融市場領域。

B-S模型的發現及默頓對其的拓展,震動了整個金融系統。以此為基礎,當代金融體系的理論大廈構築完成,B-S模型也由此被譽為“金融領域的質能方程”。正因為這個發現,24年之後,默頓和斯科爾斯(布萊克後來去世了)一起摘取了1997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A股的救星,來了?


利用B-S模型,買賣雙方都能輕易的估算出某個期權當前的隱含價值,而隨著計算機和先進通訊技術的應用,複雜期權定價也不再是難事。在過去的20年中,無數的期權投資者通過運用B-S模型,將這一抽象的數學公式轉變成了大量的財富。

CBOE的成立可謂是恰逢其時,其剛成立之時只有16只標的股票看漲期權,而有了B-S模型,沒過多久,CBOE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了運行幾百年的場外期權交易規模。

1977年,CBOE上線了看跌期權交易;

1983年,在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創造性的推出了股票指數期貨後的一年,CBOE就上線了全球第一隻指數期權,這就是今天的標普100指數(S&P100 Index)期權;

後來,又出現了外匯期權和利率期權;

……

截止目前,CBOE掛牌交易的期權涉及近2000只股票、近百種ETF指數和28種指數期權和4種利率期權。

相比之下,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的標準化期權合約反而出現較晚,倫敦的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直到1988年才開始進行歐洲小麥期權交易。

除美國和歐洲之外,1990年代以來,包括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各國的金融市場都引入了期權工具,期權已經成為當今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交易工具之一。除了稍有影響力的股票市場紛紛開啟股指期權之外,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是全球能源期權最大的交易市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則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期貨期權交易中心……

具體到股票期權來說,2000年以後,美國市場的股票期權交易規模迅速放大,特別是2013年以來,美國股票市場的期權交易量已經超越股票本身,成為市場上大家交易最主要的品種。


「中國大踏步進入期權時代」


中國的期權交易起步很晚。2011年才首次開通銀行間市場的外匯期權交易。2013年,券商首次開發出場外期權合約。

2015年,黃金實物期權和上證50ETF期權相繼推出,這意味著我國的期權市場開始形成,特別是50ETF期權,為我國的股市投資增加了一個豐富的選項。而在場外交易中,不乏滬深300和中證500這樣的期權品種存在。

2017年3月和4月,國內商品期貨中的豆粕期權、白糖期權分別在大商所、鄭商所上市,填補了國內商品期貨期權市場的空白;

2019年1月28日,天然橡膠、玉米與棉花期權同時在三大商品交易所各自上市;

9月21日,又上市了銅期貨的期權,進入12月份,鐵礦石、PTA、甲醇、黃金期權也將陸續上市,而明年1月份還有菜籽粕期權上市……

無論大宗商品投資還是股票投資,中國正在大踏步的走進期權時代。

在深交所的最新通知裡,聲稱將開放股票期權、交易型開放式基金的期權。這意味著中國的金融市場在引入外匯期權、黃金實物期權、股指期權、商品期權之後,有意將期權普遍應用到包括個股、ETF等多數大類投資品種,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對於金融市場穩定的信心。

當然,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是:

引入股票期權和ETF期權交易,對於股市有什麼影響?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析期權交易的特點。


「期權可以降低投資風險」


從交易方向上來說,期權分兩種:

一種是看漲期權,叫做“Call Options”;

一種是看跌期權,叫做“Put Options”。

基於這兩種期權,交易者對應的最基本期權交易操作,分為四種:

買入看漲(Long Call);

賣出看漲(Short Call);

買入看跌(Long Put);

賣出看跌(Short Put)。

有關期權的所有交易,本質上都是這4種最基本交易模式的合成。

很多人可能會將期權理解成一個高風險的交易品種,但實際上,期權被設計出來恰恰是為了降低交易者的風險,而不是增加風險。

對於買入股票期權的人來說,相當於讓你擁有判斷正確獲得收益的同時,把你判斷錯誤的損失,鎖定在期權金的範圍之內;

對於賣出股票期權的人來說,相當於利用自己的股票資產,額外的獲取了一份權利金收益(本身沒有標的資產而進行裸賣的另說)。

A股的救星,來了?


因為期權權利金本身的資金,相比股票大幅度減少,如果大量採用股票期權交易,將會有效的降低股價本身的波動性。如果詳細觀察美國股市過去10多年的運行歷史可以發現,隨著股票期權代替股票的大量交易發生,美國股市整體波動率持續下降。

很多人應該知道,不管是道瓊斯指數還是標普500指數,上漲或下跌超過1%,都屬於比較大的漲幅或跌幅。相比之下,我們A股的滬深300指數,在50ETF期權推出之前,每天的漲跌超過1%那簡直是常態現象。

眾所周知,在2010年中國的股指期貨推出之前,中國股市因為沒有看空工具,也無法吸引量化對沖的資金進來,中國股市一直在暴漲暴跌中輪迴。推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增加了A股做空的工具,讓中國股市的整體估值下降了一個臺階,並逐漸成長為如今的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

觀察上證指數和深成指的波動可以發現,50ETF股指期權在2015年推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指數波動開始大幅度下降,以上證50為代表的大盤股票,更是從2016年初以來,進入了所謂的“慢牛”階段。

可惜的是,因為缺乏期權這樣的交易工具,深交所的股價波動,這麼多年來一直還是上躥下跳……

也許,中國的金融管理層在深交所而不是上交所實驗個股期權和ETF期權,就是希望深交所的股票波動率能夠有效降低,像美國的股市、像上證50指數一樣,進入“慢牛”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