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哪些食物吃完一次,就念念不忘?

悲傷穿透的眼眸


作为一个吃货,爱吃的太多,记忆中的美食太多,怀念的也太多,说两个吧。

第一个是09年左右吧第一次出门在广东佛山的一个农村吃的烧烤,也说不上是烧烤就是把一串串的菜煮了,刷一层有点甜味的巧克力颜色的酱。最爱吃的就是像肠粉一样的那个,刷上酱最爱吃了。但是离开那个村以后再没吃过了。

第二个就是在武汉吃的现在的网红锅盔,在炉子里面烤的,很薄一个,刷一点辣椒酱,那会叫烧饼,三块一个,就得趁热吃,脆脆的香的很。我们县城没有卖的,这也是好几年再没吃过了。

突然记得一个了,在昆山打工的时候宿舍前面有个小夜市,有个男的卖的沛县冷面,说冷面但是热乎乎的,放了榨菜和肉末,面特别劲道,太好吃了,有段时间和同事天天去吃,同事是安徽的,说这样的面她吃两碗才能饱……也是再没吃到过。

那几年跑的地方多,吃的各种好吃的也不少,怀念的也很多,现在成天在家带孩子只有想想了。


爱来的有点晚


苏州,哑巴生煎。

据说生煎是煎的馒头,我总觉得里面包了肉,应该算是包子吧。

几年去过一次苏州,听当地的朋友疯狂推荐哑巴生煎,于是一天下午我自己散步过去吃了。

还记得去的是临顿路的那家店,可能我去的时候不是饭点,所以没有排队。印象中一进店里就看到玻璃隔着的后厨里的大平底锅,厨房里的阿姨们正在把煎好的包子一盘盘装好,准备让服务员端到顾客面前。

店里不大,干净整洁,墙上红色菜谱,收银和厨房里的阿姨们让人感觉特别有生活气息。

生煎上面撒了芝麻,刚出来特别香。吃的时候要小心,最好先咬一小口,把汁吸完之后再吃。一口猛咬下去的话很容易汁飚出来烫到嘴。外皮香脆,肉馅滑嫩,还有苏州菜的特点——甜味。这甜味一点不违和,还更好吃了。一个人吃一盘生煎加一碗绿豆汤,好像十几二十块钱左右,这个性价比吃得非常满足了。

据说哑巴生煎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了,现在在苏州也有几家分店,但最好吃的还是临顿路那家。听说创始人在小时候因为生病不会说话了,后来学做生煎特别专注,做出来比别人的好吃多了,开店后就取了这个店名。

几年没去过苏州了,每次提起这个城市,真的真的非常怀念哑巴生煎。






棉棉的葡萄酒日记


在我的印象里,说好吃的我也不知道啥是好吃的,啥是难吃的,现在条件都好了。鸡鸭鱼肉可以说你想哪天吃就可以哪天吃!

妈妈做的饭虽然不是美味,但也是我一生最眷恋的味道了,还有老爸腌的老咸菜,那是一种情怀,吃了它心里踏实满足。

如今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别说做饭了就是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幸好老爸还能照顾她,现在我们一家三口,想吃啥就做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吃啥都是香的。




岁月的保养师


忘不了的不是食物,而是和这种食物有关的人,就如同我忘不了用禾虫腌渍而成的禾虫酱一样。

禾虫,这种对很多人看了都不敢吃的虫子,对老饕而言,却是美味,禾虫鲜吃的滋味当然远胜于腌渍。而我却偏牵挂那种在舌尖上的咸鲜,与其说我想念的是禾虫酱,不如说我想念的是外婆。

外婆居住的小村,山明水秀,稻米飘香。每当农历的三、四月,在茘枝花开时节又或农历八月稻花成熟时,禾虫上市,到了涨潮,全家老小都要出动捉禾虫。

因为那时候农村穷,这禾虫是难得的美味,除了大家吃一次新鲜的解解馋,剩下的,外婆就会用一层禾虫一层盐的方式腌制,生晒发酵,入坛密封,放于阴凉处制成禾虫酱,也可以将生鲜禾虫洗净晾干,拌好盐,放到陶坛中,密封腌一段时间,便自然成酱。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罐子禾虫酱是一家人荤腥的来源。但其实,外婆制禾虫酱是为了妈妈。

母亲喜欢禾虫的滋味,总是说它又鲜又香。于是外婆记住了。每年便都要送上来。当年的交通并不便利,外婆要过来母亲这里,必须先步行半小时出村,再到镇上车站,再转两次车,又进入步行一个多小时,经历大半天,才会辗转到了我们家。

因为禾虫离水即死,外婆为了方便携带和保鲜,便只好做成禾虫酱。

外婆逗留的日子总是很短,小住几天,便又匆匆赶回乡下。于是,我们却在盼她来的日子,也记住了禾虫酱。

母亲会不时把禾虫酱拿出来在太阳下晾晒。鲜活的禾虫让人望而生畏,而制成酱后,禾虫的蛋浆早已凝结,在阳光下只见一钵金黄。

舀一小勺,加陈皮丝用来蒸五花肉,味道比用虾酱蒸五花肉,不知鲜美多少倍。小小的一碟,无须其他,便足够全家佐以完成晚饭。制法虽简,味道却真的不简单。

如今,外婆已不在多年,加上环境污染严重,禾虫的数量已经很少,连新鲜的亦成稀罕物,但我们依旧年年会吃上禾虫。因为乡下的表弟每年仍会在这两个时节,应时捕虫。于是,半夜常接到打给母亲的那通电话,又会听到熟悉的乡音:“小姨,明天回来吃禾虫”。

禾虫尚有,禾虫酱亦可复制,但外婆已不在了。





木子罗食记


姐姐不知怎样吃,经人南方人告诉,指点,姐姐只好把蟒蛇肉剁碎,又放了一些剁碎的猪肉,包成了饺子,让大家都能吃。

我和母亲都不是随便乱吃食物的,姐姐在南方久了,受到南方人的影响比较多了,什么这补那补的也略微了解了一些。让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吃一点,我是送母亲去姐姐家养病的,那里的空气湿度比北方大,气候温暖,海洋气候,无论白天温度多高,但夜里必须盖被子。姐姐姐夫的工作在山上,部队守边很辛苦。几年都不能回老家,母亲病好了一些,就让我母亲送到姐家休养。姐说,吃点对身体有补的作用,有利于母亲养病。母亲勉强吃了几个,我也吃了一个。因为掺了猪肉,我并没有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如果没有人告诉我,我也可能就会吃掉那一碗饺子。但是,我知道了,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那顿饭,虽然只吃了一个饺子,里边有一点点蟒蛇肉,但吃那顿饭的情景记忆犹新,好怀念和姐姐在一起的日子,可就在这几天,她已经化成一缕青烟,去了天堂,自此阴阳两隔,不能再见到了。


蓝天白云61070563


这些你念念不忘的食物可能是路边摊,也可能是高级饭馆里的菜。或者是聚会时候饭店偶尔推出的特色菜,或者是限量供应的当季甜品,或者是去某个城市吃个正宗的地方菜。不管怎样,这些总能打动你。让你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怀念的配方。

我当时对脆皮炸鲜奶有了不解之缘。应该有很多年了,有一次去吃饭,看到菜单上甜品那一栏写着脆皮炸鲜奶。当时眼前一亮,心想原来鲜奶也可以炸?炸完之后还能成型而且外层还是酥脆的,顿时来了兴致,所以就选择了脆皮炸鲜奶这道美食。当服务员端上来之后,我确实被它的样子吸引住了。金黄酥脆的外表,方方正正的摆在那里,确实当时我有了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咬一口之后,外层酥脆,我只听到嘎吱一声,然后瞬间奶香浓郁,充满着整个味蕾。加上外皮酥脆和内里软嫩的双重感受,我吃下了人生中头一回吃过的脆皮鲜奶。感觉就很兴奋,确实,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兴奋。我觉得太好吃了。我记得当时一盘子我能吃了大半盘,实在吃不下了。

后来,我去下馆子总留意哪家会有脆皮鲜奶。要是有我肯定会点。后面我在家自己也学会了做脆皮炸鲜奶。步骤还是很简单的。掌握成型的步骤之后,这个脆皮炸鲜奶也就成功了大半了。这就是冷藏前的鲜奶冻。


然后放到冰箱里冷藏。

出来之后给切开。粘上鸡蛋液和面包屑。

然后放到锅里炸。
炸到这个程度就可以。


大家看咬一口就是这样的。






确实是外焦里嫩,酥脆又有软嫩的感觉。刺激你的味蕾。

我是东北的二姐和闺女。欢迎大家的关注!


二姐美食


只说三个吃了一辈子忘不了的食物,但不是念念不忘。各位看了请勿拍砖,怕说多了会把我骂死。

第一个难忘的美食叫蛞蝓,是学名,俗名叫鼻涕虫,就那个爬过留下一道明晃晃轨迹的软体小动物。看着并不可爱,我至今不敢碰它,很恶心是吧?

这家伙我估计没人吃过,他的近亲倒是一道名菜,法国大餐里就有,学名蜗牛就是。

老实说,这家伙让我终生难忘的不是美味好吃,是恶心。平时看着就恶心的不得了,别说吃了,可我是真的吃了,还吧嗒半天品着味道,很美味的样子。

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多,一般的早饭都是熬一大锅稀饭,随便凑合个菜就打发了。那天早上是头晚剩的炒青菜,天蒙蒙亮母亲就把半盆剩菜锅里热了。我哥三个都上学,吃饭要早,盛碗稀饭扒拉几筷子菜就吃了起来。那天我中奖似的,白菜里居然夹有一块肉,也没想为什么会有肉,左右偷瞄一眼没人注意,就顺进口里,一阵窃喜。嚼嚼还真是,跟猪蹄筋一样的Q弹口感。中午放学回来吃饭前到了没忍住,跟两个哥哥炫耀早起吃到肉,还当着他们的面,还没被发现。结果很简单,不需推敲,是夜里鼻涕虫爬进了菜盆,母亲早起根本没注意,也天色昏暗看不清,就一起烧锅热了。

第二个难忘的美食叫斑蝥,是学名,俗名叫打屁虫。这家伙是我故意吃的,报复性吃的它。当时很恶心,如今却很欣慰,因为斑蝥的美食性质终于被吃货们认证,还卖到很贵。当然的不是因为好吃,而是用来治癌症,据说效果明显。



回到正题。斑蝥大都生活在老菜园子里,不小心看到它,就要去抓,手指刚刚挨到,就见它屁股后冒出一股青烟,还带着放屁的“噗”声,手指上也被熏有黄渍,像吸烟的大人夹烟手指。早听说这家伙有毒,也知道它消毒抗毒,那年夏天正好长有几个火疔子,缺医少药的那时,就突发奇想,烧几个打屁虫吃了消炎!立马捉来几个,那家伙个小,一把干草就烧焦了。没想到屁味刺鼻的虫儿,烧焦了居然很香很香,跟烧熟的蚂蚱一个味道。于是一口一个给干掉了。只是后来听说斑蝥的毒性有点后怕,再不敢吃它。



第三个是鬼针草。那是去年回老家喝大酒,一不小心血压突飚到160,几天不下来,从没有的事,吓个半死。偶尔机会得知这货降压很灵,本草有记载。于是去寻找,有了成棵老草,还捎带掐了不少嫩头。本想着是中药不是美食,没想到焯水凉拌比荠菜黄花头一系列野菜都要好吃,居然吃上了瘾,只要见着就要掐来吃一顿。好在这货生命力特强,到处都是,不愁吃不着。至于药性,还真的七天就把血压搞住,至今都在120-80。


普济


大家好,我的家乡是连州,连州有种特色小吃,叫做萝卜墩,是连州炸糍小吃之一,也是最出名的一种,我也很喜欢吃,但是有种食物让我更难忘的是,小时候吃的炸萝卜丝糍。这种跟萝卜墩有异曲同工之意。

小时候的最爱

孩提时放学最开心的是什么,那当然是跑去买零食,连州的零食也非常多,就好像冬天本地人最爱吃的炸糍,有萝卜墩,牛肉糍,蒜子糍,冷冷的冬天吃上一个暖暖辣辣的炸糍,别说多有滋味。那时候我的最爱的萝卜丝糍,用萝卜刨成丝后加入配料腌制,用糯米粉开的粉浆,用特定的铁勺,先放粉浆,加萝卜丝,再加粉浆,放入油锅炸熟。咬一口,萝卜丝切成条味道更浓,又外面的皮脆,里面的萝卜软,在加上辣辣的味道,美味不可挡。

一切已经成回忆

萝卜丝糍和萝卜墩差不多,但是现在萝卜墩出名了,萝卜丝糍却没有得买了。两个其实是在萝卜的切法和油炸的勺子不一样,外人吃可能感觉差不多,但是对于我这种本地人来说,可能带着孩提时的味道,并且现在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做法,所以觉得回味无穷。也因此念念不忘。


#吃在中国# @头条美食@头条美食联盟


连阳地区第一吃喝玩乐


大学四年,吃了不少满足的东西,简单说几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当然很多~简单说,喜欢的朋友旅游的时候记得吃哦!

1、柳州螺蛳粉

柳州螺蛳粉配料特别丰富,除了(米粉)以外,还有酸笋、油果、酸豆角、花生等,可以说是一种“配料十足”的食物。大学舍友是广西人,第一次吃螺蛳粉在宿舍里,所有人都被熏了出去,我觉得很香,也从此爱上了这款食物。

大多人觉得很臭那螺蛳粉的“臭”,臭在哪里?

当然也有人完全不能接受螺蛳粉这种美食,第一感觉就是和臭豆腐一样“臭死了恶心之类的”, 但是其实,这股臭味主要来自于螺蛳粉当中的配料——“臭笋”。

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的时候就介绍过柳州酸笋的制作,而螺蛳粉的历史也是长达很久了。

酸笋,选取肉食丰富的大头甜笋,然后加入山泉水用缸腌制半个月。既然是发酵食品,味道肯定是有的就像臭豆腐一样,柳州螺蛳粉的酸臭味,也正是由此而来。但是也阻挡不了任何人吃它的心!

2、湖南蒸碗

湖南蒸碗第一次吃到是在大学出去旅游的过程中,湖南蒸碗菜品较多,主要沿袭了以湘菜为主的味道。蒸青菜,红烧肉,香肠,腊肠炒肉,杏鲍菇炒肉等等菜品,凡是在湘菜川菜中可以见到的食物基本都会以“碗”的形式出现。主要以瓦碗为主。味道也是一绝的棒。价格公道,基本一人25元就可以吃到饱!

3、河南烩面河南烩面吃了四年,味道不用说,河南一些地区羊肉做的好吃,烩面的汤底也是用羊骨熬制而成,扯上两块面,满满一大碗,上面还有羊肉,绝对一碗不够吃。

烩面的精髓全在于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下七八味中药,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般,所以又有人叫白汤。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既可以吃又可以欣赏师傅的手艺。

4、重庆板凳面

重庆板凳面一开始是在一个不起眼的纪录片——重庆中看到的,重庆板凳面在重庆人们眼里就是一早一晚的慰藉,店面不大,早晨一碗板凳面带个鸡蛋配上豆汁,吃到满足,一天美好的生活 才算正式开始。既然叫板凳面那么肯定是在板凳上吃的。意境就很棒吧~哈哈~当然美味才是最重要的,据说重庆的板凳面,在火爆的地方每天都要排队到很久


辣言辣语


说起美食是每个人都很喜欢,令人非常难忘。我是一个吃货,让我难忘的吃的很多很多……

1、广西马山县的血肠是地方特色美食,它是肠子做的,肠子里面充满猪血,猪血里面也还有调好味道的糯米等,吃起来很好吃,既有肠子的脆感,也有糯米的香味。

2、小时候外婆做得酸菜面,酸菜搭配土豆块,偶尔加几块豆腐,酸菜叶和叶柄掺半,切成约一厘米见方的小丁,嫩的豆腐少搁点儿,我最爱的就是其中的土豆了,一句方言“洋芋疙瘩”,外婆熬出来的菜,洋芋就是一个字“沙”拿韭花出来往碗里放筷头那么多,刚刚的好。

3、花生玉米加圆冰,台湾在台北西门町,晚上路过冰店,点了招牌花生玉米加圆冰,咸咸的甜甜的香香的冰冰的……花生是已经粉粉的口感,玉米带着自己本身的甜味,芋圆很弹,冰很爽……

回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了

4、臊子面

臊子面是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名小吃。当时出差过去吃了一次,然后就每次吃不够,话说其他地方的都没有宝鸡的地道,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吸溜吸溜的尤其好吃。


5、油茶泡麻花

就是这种小摊上的,麻花泡到杏仁香的油茶里,炸的金黄酥脆的麻花,在锅里泡到绵软劲道,融合芝麻、黄豆、花生等配料香气,热腾腾一齐入口,几秒后滑入肚中,想想,什么感觉?这一碗油茶丰富吃喝到极致。

健康在手APP 智能分诊:以西医为主的智能分诊系统和中医症状自诊系统,前者为多位国内顶级家庭医生参与开发的“中国家庭医生症状智能自诊系统”,后者为多位著名中医专家参与开发的“中医症状鉴别自诊系统”。大多数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所患的都是非紧急的常见病,该功能解决的是用户有症状时,要不要看医生、需不需要立即看医生、看哪个科的医生等系列选择问题,使患者“小病不白跑,大病不耽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