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論語》孔子說:自己無可無不可,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綠窗人靜


無可無不可,是指自己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知可否的態度。但是這並不是說的普通人渾渾噩噩的隨便,而是一種大智慧的為人處事態度。無可無不可是精煉圓融中庸之道後,對於社會生活和人生中絕大部分的事情,方方面面都能看透,雖然說因為這種事情可能會分成兩個針鋒相對的對立面,但站在孔子的角度,他們都有各自的得失與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因此絕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亦可,不可亦可。其實是屬於最為精練而圓潤的頂級中庸之道,這是普通人為人處事的很高的標準之一。


秋亭古詩詞攝影隨筆集


野狐試答

一 釋義

“無可”不一定非這樣,無所謂啦;“無不可”是必須如此,一定要這樣。孔子說自己在很多時候,很多事上是“無可無不可”的,這是孔子的處事方式,也是他人生智慧的極高體現。

二 解讀

孔子講自己“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論語 子罕》)這應該是弟子們對孔子的評價;孟子說“……孔子,聖之以時者也。”這些在根本上都是說孔子懂得權變,做事總是能審時度勢,得時合宜,恰到好處。

同樣是離開一個國家,孔子表現大相徑庭,“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離開齊國,淘好的米來不及下鍋,就端上米走人,離開自己的國家,一步三回頭。所以孟子說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三 感悟

這種做人的功夫和境界理解起來並不難,做起來那就難了,很少有人真能做到。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很多時候都是拿捏不準的,常是過猶不及。

子路跟了孔子幾十年,到最終也是“君子死,冠不免”,結果系帽纓子時被剁成了肉醬,呆死了。

孔子強調誠信,子貢這樣聰明的弟子有時也領會不了。孔子在浦地被困,孔子和蒲人訂立盟約,發誓不再回衛國都城。蒲人放了孔子,孔子立刻向衛國都城跑。子貢問孔子,不是發誓了嗎,可以違背嗎?孔子說被脅迫所發的誓言神是不會聽的。

有人問孟子:嫂溺,援手乎?伸手救溺水的嫂子就是男女授受不親,就越禮了,咋辦?孟子回答說援手是越禮,不援手是禽獸。孟子就很懂權變,離孔子還是比較近,被稱為“亞聖”這可是憑實力的。

但很多時候,會以權變的名義肆意破壞原則,這種情況古今的例子就更多了,這裡就不列舉了。

總結

“無可無不可”是極高的智慧,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會涉及這種智慧的應用問題。

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但我們也會搞市場經濟,搞一國兩制。需要土地承包的時候就承包,需要土地流轉的時候就流轉,“無可無不可”。疫情來了,該封城就封城,該停課宅家就停課宅家;該解禁的時候就會自然解禁,不一定非要一個具體什麼時間。

“無可無不可”的難度不在意思的理解上,難在具體的踐行上。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會把該堅持的不堅持,該變通的不變通,加上變通的時機、程度等問題,“無可無不可”的難度就更大了。


野狐習禪


這句話來自於《論語》微子篇18.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衣裙,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這段話的意思:史上有這幾個避世隱居不做官的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降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身份,這就是伯夷、叔齊!”又評論說:柳下惠、少連改變了自己的意志,辱沒了自己的身份,可是言語合乎道理,行為謹慎,也就不過如此罷了。”又評論說:“虞仲、夷逸隱居避世,放肆直言。持身謹守清廉,棄官出於權變。我則不同於他們,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孔子說,無可無不可,是在“我則異於是”這一背景之下,也就是說,我與這些人都不同,沒有一定要怎麼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麼做。

一,孔子認為伯夷、叔齊是為了父親的願望,不想當君主,採取逃避的方式,最後選擇離開自己的國家。這種逃離,逃避,不敢面對,孔子認為不可取。

二、孔子認為柳下惠、少連二人改變了自己的意志,辱沒了自己的身份,雖然二人的言語合乎法度,行為舉止謹慎,但也不為孔子所認可。儒家崇尚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三、孔子認為虞仲、夷逸是政權變故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所以隱居避世,放肆直言,他們的行為是與朝庭的變故有關。

孔子這裡的“無可無不可”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哲學思想,面對一切,沒有什麼一定要做,一定不要做,要學會“通權達變,因時制宜,張弛有度,進退自如!”隱居避世,就是一種躲避現實,不敢面對的消積態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有敢於面對的積極人生態度!想起陳果老師關於人生自由的三個條件:清醒覺知,勇敢選擇,無悔承擔!








許躍


出處: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古今被遺落的賢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 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身個分,是伯夷、叔齊吧?”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沒了自己的身份;但他們言語合乎法度,行為合乎思慮。他們不過如此罷了。”又說:“虞仲、夷逸避世隱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棄官合乎權變。我則跟這些人都不同,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

史書上記載了孔子的一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單地站在路旁尋覓夥伴,他因此感嘆天下沒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負。當時,子貢侍立在孔子身邊,聽到先生嘆氣,於是詢問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不怨恨上天,不責備別人,努力學習以求實現理想,瞭解我的人難道只有老天爺嗎?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汙自己的身體,伯夷、叔齊不正是這樣的人嗎?我與他們不同,我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做人能否做到無可無不可,這要看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廣,器識是否高遠。無可無不可,不是風吹兩面倒、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牆頭草。歷史上有許多領導者總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來做,以為憑藉個人的獨特的天賦就能牽著歷史命運的鼻子走,這種人到頭來終歸難逃失敗。有時偶爾能成事,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例如二戰時期法西斯頭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這樣的領導者,他們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沒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豫東哥哥


這句話其本意表示的是怎麼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但是如果你讀了這篇文章結合上下文的詞意可以知道,這句話其實是說沒有什麼是非這樣子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說起來確實有些繞口,但當你認真的理解之後就可以看出他想說的意思,人遇到事知道通達權變,但這並不是說要圓滑的表現。我們知道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上的感化,人們應該堅持這些原則和底線,但是在遇到特殊的情況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做出適當的變通。學會客觀看待事情,全面的看事情,處理事情不能自我臆斷,懂得權變,在原則的基礎上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去客觀的,全面的看待事情,懂得變通,不能墨守陳規自以為是。




一粒孤塵


“無可無不可”,這句話可以單獨翻譯成“隨便”,但是孔子說這句話,可不是因為他太“隨便”,我們可以聯繫孔子這句話的上下文,來理解孔子這句話的意思。

孔子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孔子的“無可無不可”並不是隨便之意,關於“無可無不可”的靈活性之中庸態度,孔子還提出了“四絕”。這“四絕”分別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是孔子的四個避免偏激的方法。

首先,所謂“毋意”,就是要我們避免走極端,不要在不瞭解實情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無限的想象力去主觀猜測。所謂“毋必”,就是告訴我們要避免做事做得太死,不要一點餘地都不留。所謂“毋固”,就是做事不能固執。所謂“毋我”,就是指做事避免自我為中心。

這句話實則是孔子中庸之道靈活性的體現,旨在告誡大家要變主觀成見,避免偏激,看待事物要有辯證且靈活的眼光。


青白世界


  孔子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虞仲、夷逸這樣的隱士,過著隱居的生活,他們不喜歡發表太多意見,以此保持自己高潔情操,這也不是什麼壞事。能夠在合適的時候選擇退隱,亦是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如果“隱居”在某個時候正是“合適的事”,那麼又有何不可。所以,孔子才說自己的的想法與“非要隱居”的做法不一樣,沒有什麼“非要這樣做不可”,也沒有“一定不能這麼做”。其實孔子想強調,無非是告訴我們以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不走偏激。



凌霄Hua


這句話出自《論語》微子篇,意思是為沒有什麼事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事非不這樣不可的,只要合乎"義″即可。

簡單一句話: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死規矩。

原文是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大連雨奇哥


無可無不可一語,出自《論語微子》,是孔子在評論歷史人物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歷史上有的人持這樣的生活態度,按這樣的方式生活,另一些人持另一種生活態度,按另一種方式生活,我跟他們都不一樣,我是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根據《論語》中孔子的其它論述來分析,老先生在這裡要表述的意思是,我秉持一種生活理念,追求一個政治理想,這是不能變的;至於具體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關鍵是要適應時間、地點、環境。


一朵木棉


孔子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虞仲、夷逸這樣的隱士,過著隱居的生活,他們不喜歡發表太多意見,以此保持自己高潔情操,這也不是什麼壞事。能夠在合適的時候選擇退隱,亦是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如果“隱居”在某個時候正是“合適的事”,那麼又有何不可。所以,孔子才說自己的的想法與“非要隱居”的做法不一樣,沒有什麼“非要這樣做不可”,也沒有“一定不能這麼做”。其實孔子想強調,無非是告訴我們以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不走偏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