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房企發債,“中止”還是“終止”?

房企發債,“中止”還是“終止”?

剛剛過去的5月份,排名前100位的房企銷售額同比增長52.6%,增速創一年來新高。但是,即便是一騎絕塵的TOP10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對攸關開發商“命門”的融資渠道,監管層正在挨個兒關閘。前端的開發貸和併購貸,銀行啟動“白名單制”,名單內的可以談一談,名單外的免談。

開發貸緊縮,2017年已開始。但彼時,替代開發貸的“非標”(私募、信託、資管等)還是暢通的。但今年4月27日,“資管新規”落地,一方面銀行再想借助“非標”通道,變相接濟開發貸,此路不通了;另一方面,“非標”投向全部要“穿透資產”,底層是房地產的,全部要受限,非“432”(4證齊全、30%資本金到位、二級以上資質)項目、地王項目、支付土地款等,全部免談。

即便全部“打勾”,也要限制規模。近期,包括碧桂園、富力等地產“紅籌股”等,交易所已出“無異議函”的公司債申請,突然被“中止”了。有的已路演完畢,開始簿記投資者名錄,準備打款了,也被叫停了。

緣何?過去吸納地產公司債的金主們,險資、私募、信託和基金子公司等等,現在不能繼續加倉地產投資了。但偏偏,TOP序列的房企們,今年以來紛紛發債。

房企發債,“中止”還是“終止”?

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上市房企公司債發行規模(471億)是去年同期的23倍。公司債是為數不多的能開的融資口子,大家都想爭取。

因為,除前端開發貸、“非標”被堵以外,佔資金來源50%的後端銷售回款,由於限價管制、搖號配售、調控升級、三四線退燒等,近期也越來越不給力了。海外融資,這是上市房企的特權,但近期發改委和財政部一紙發文,前景也看淡了。

證券化(ABS、REITs等)創新融資,儘管受鼓勵,但審批權在發改委,重點支持租賃和有持續現金流支撐的物業,門檻很高且難以與其他融資等量齊觀。全面關閘,難道監管層是要搞死房企?

非也,要賴就賴房企債務率太高了。Wind數據顯示,136家上市房企2017年平均負債率79.1%,為2005年以來最高位。今年一季度,行業資產負債率79.4%,僅次於銀行和非銀金融。

房企發債,“中止”還是“終止”?

一般來說,某行業資產負債率超過70%,融資政策就應該調整了。試想,一邊是監管層將房地產作為“去槓桿”的重點,一邊卻是行業資產負債率屢創新高,這說不過去啊!

確實,就連TOP10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均值都超過80%了,需要適當控制一下發債審批的節奏,優化一下審批程序,多幾道“問詢-反饋”,確保資金按公告用途使用。財聯社報道,某香港上市的內房企,公告債券發行用於租賃項目開發,但實際卻用在了“借新還舊”上,難怪要“中止”發債了。

再說,2015-2017年房企快速擴張,債務堆積著到期。即便基本面沒問題,集中兌付也會導致違約。2018年以來,債券市場已累計出現20多起違約事件,涉及規模近180億元,同期還有12只信託產品出現兌付風險。就連“白馬股”東方園林,也因為清理地方債務,PPP形勢嚴峻,國內融資渠道收窄,地產降溫等,原計劃發行10億元的公司債,最後僅發出去5000萬元,遑論地產本身?

當然,“中止”並非“終止”,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這意味著,房地產融資不可能“斷奶”。關一扇門,就要開一扇窗。

以現在的樓市體量,融資過度緊縮,必然意味著金融風險爆發,這是監管層不能容忍的。警示一下,優化程序,讓發債有真實資產和現金流支撐,驅動資源向規範的、負責任的龍頭房企集中。唯此,才能做到既保持體量不至於過快下滑,又能分散槓桿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